在當今社會,是否凡事都一定要做到"忍讓"呢?是否一定要無原則性的辦事呢?人和人之間為何要那么多的復雜化呢!當今的人實在又苦又累啊!這還不算,還時時懷有恐怖的心理,時刻算計著如何與他人相處!有時看著兒童的純真笑容,那才是無憂無煩天真的臉,什么時候能夠再擁有那種笑臉呢?再想想自己和他人的交往,心里總有說不出的苦楚!相信每位在世上奔波之人都有同感吧!
熱心網友
朋友:的確,“競爭”的觀念不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呀,而是進口的東西。其實何必要你爭我爭呢?象我們的老祖宗的目標:大家都互相禮讓多好??!那樣的社會秩序跟現在又有什么矛盾呢?然而其境界——唉——天壤之別啊。佛家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個方面的修行;講三世因果報應。為什么我們要忍讓呢?那是由于我們要作個真正的人!至少明白人倫道德的通達的人。而且我們的目標,淺言之,效法圣賢;深入講,則是成佛做祖,達到生命的最高境界!我們有這樣的目標嗎?否則,大可不必去忍讓的——大家都頭破血流的,也未嘗不可呀。當然這是玩笑啦。做人肯定是應該有原則的。提煉以下,就是真誠和恭敬,這是民國時印光老法師教導我們的。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和恭敬,那么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心情、我們的胸懷自然一天比一天進步、一天比一天完美啊。人與人之間的復雜,其根源在于彼此的私心和戒心,對吧。假如我們靜下心來,就會得出這個結論的。而佛家提倡布施,就是多“舍”,把自己的財物,以至于關懷和智慧都提供給更多的人,幫別人離苦得樂,“眾樂樂”的境界豈不美哉?哈哈,想起來就高興。 持戒呢,是為了得到“定”的功夫,心真的定下來了,水到渠成,智慧就回到我們的頭腦當中了,因為目前我們的私心雜念的烏云擋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啊。忍辱的目的則是去除我們對于“我”的執著。其實,佛家說,整個宇宙才是真“我”啊,而這個肉身只是我們臨時選擇的一個居所而已,儒家不也說,生者寄也!其他的三條比較深了,非我所能說得明白的了,慚愧。真的,假如我們自己的內心清純了,當我們看人群,看世界時,就會是一個清純的景象的啦。試想一下:我們來到8844米的山顛,俯視大街小巷的無頭蒼蠅般的車流與人流,唉,所謂的“俗世洪流”,我們平時也在其中沉浮啊。何時我們能夠完全跳出來?佛家說,我們有從中跳出來的能力,才能夠再進去幫助眾生而不被再拉下水啊。嬰兒的笑臉代表的天真和自然,專氣至柔,能嬰兒乎?人啊,假如可以沒有自私的念頭,就是一個幾十歲的嬰兒呀。參考阿彌陀佛。
熱心網友
做人作的要別人教悲哀的娃!
熱心網友
“無貪無忌,無知亦無識”,常懷赤子之心,不染心垢,堪破生死。我們活著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到生命的意義,“朝聞道,夕可死”,快留心找到吧!
熱心網友
煩惱皆有緣由,處世不可太執著,世事如幻如夢,只要自心安寧,不管他人如何看你,你心里只要把一切人等視為好人,是佛菩薩化現來與你相處,與你共事,磨煉你的心性而已,則煩惱何生。有空學些佛法,結合觀察世間一切現象,產生智慧就能應付茫茫世事。
熱心網友
首先,我們知道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這個佛性可以帶著一個人所有的善惡業種貫通三世。而無論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以及家里的保姆或一起工作的同事領導等等,凡是你周圍的人們,都是與你有緣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生世世,生死不息,輪回不止的。這些與你平等的有緣之人,前幾世不是你的眷屬就是你的親人,當然應該好好善待他們。在佛的眼里,凡是女子皆是我母,凡是男子皆是我父。試問對于自己的父母還有什么不能饒恕的?不能忍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