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慧能 (638-713),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唐高宗咸亨年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因所作偈受到弘忍賞識,得其法衣。十年后,在廣州法性寺剃發受戒,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甚大,創建了南宗禪。后人尊之為禪宗六祖。今存詩偈二十余首。這首偈是慧能針對神秀那首偈而寫的。當時,慧能才入寺八個多月,整天在后院干著劈柴舂米的雜活。他偶然聽到一個小和尚唱誦神秀此偈,認為尚未見性,但他本人又一字不識,于是口誦一偈,請人寫在墻上,得到弘忍的賞識,傳得法衣。這首偈的本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菩提樹和明鏡臺都具有空間形象,凡有空間形象者,則必然是相對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自性無所謂修,無所謂得,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顯露,所以明心見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的。這一境界,要求一悟到底,單刀直入,見性成佛,這就是“頓悟”。弘忍的本意是要考察門人對自性的理解,但神秀似乎更偏重于談悟道的過程,而不像慧能那樣,希望傳達(盡管語言總是有局限的)出悟道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二人就分出了高下。 順便應該提到的是,陳寅恪在《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一文中曾說神秀、慧能二偈譬喻不當。因為印度禪學的觀身之法,往往把人身比作易于解剝的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如“行如芭蕉葉,除去不得堅實”,“如實知如芭蕉樹,葉葉析除,實不可得”之類。而據《西域記》:“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干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因此,菩提樹為永久堅牢之寶樹,決不能取以比喻變滅無常之肉身。這種看法到底正確與否,不妨聊備一說,加以參考。。

熱心網友

想出家

熱心網友

首偈是慧能針對神秀那首偈而寫的。當時,慧能才入寺八個多月,整天在后院干著劈柴舂米的雜活。他偶然聽到一個小和尚唱誦神秀此偈,認為尚未見性,但他本人又一字不識,于是口誦一偈,請人寫在墻上,得到弘忍的賞識,傳得法衣。這首偈的本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菩提樹和明鏡臺都具有空間形象,凡有空間形象者,則必然是相對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自性無所謂修,無所謂得,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顯露,所以明心見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的。這一境界,要求一悟到底,單刀直入,見性成佛,這就是“頓悟”。弘忍的本意是要考察門人對自性的理解,但神秀似乎更偏重于談悟道的過程,而不像慧能那樣,希望傳達(盡管語言總是有局限的)出悟道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二人就分出了高下。

熱心網友

智慧

熱心網友

佛理智慧

熱心網友

有內涵,值得思考。

熱心網友

想出家

熱心網友

長見識

熱心網友

這首偈是慧能針對神秀那首偈而寫的。當時,慧能才入寺八個多月,整天在后院干著劈柴舂米的雜活。他偶然聽到一個小和尚唱誦神秀此偈,認為尚未見性,但他本人又一字不識,于是口誦一偈,請人寫在墻上,得到弘忍的賞識,傳得法衣。這首偈的本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菩提樹和明鏡臺都具有空間形象,凡有空間形象者,則必然是相對的,所以不可用以比喻自性。自性無所謂修,無所謂得,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光明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污染,就能自然顯露,所以明心見性不可由修持入,自性本就是“無修無證,無得無失”的。這一境界,要求一悟到底,單刀直入,見性成佛,這就是“頓悟”。弘忍的本意是要考察門人對自性的理解,但神秀似乎更偏重于談悟道的過程,而不像慧能那樣,希望傳達(盡管語言總是有局限的)出悟道的境界。在這個意義上,二人就分出了高下。

熱心網友

很高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