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闖過1萬億美元大關,經濟增長勢頭良好,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良好的經濟局面,是三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結果。 三年3600億元,這是新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債”規模,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初之所以用“積極”而非國際上通用的“擴張”一詞來概括我們實施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考慮“擴張”、“舉債”等提法可能引起老百姓消極的體驗。但目前看來,這筆債“舉”得十分及時和必要,對于拉動經濟回升,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效擴大了投資需求。1998年到2000年,累計發行3600億元長期國債,國債項目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7500億元。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國債資金支持下,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 加快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1998年以來,是我國公路、鐵路、民航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通過對880個技術改造項目貼息,啟動了一批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安排了一批可大力替代進口、擴大出口的項目。 促進了地區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使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林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在國債投資帶動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項目使農村電價明顯降低,有助于農民提高生活質量。此外,78億元國債資金用于科技教育,改善了高校的科研和辦學條件。 實踐證明,新增的國債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1998年的千億元國債投資,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2000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為2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發債仍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以往政府投資的帶動和引導效應正在減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較低,難以形成持續增長態勢;新的消費熱點還沒有形成,導致需求不足的一些深層問題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入WTO日期臨近,我國企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盡快建成一批投資項目,并引導和調動社會投資,是促進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國外經驗也說明,運用財政政策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往往不是一二年就能奏效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一定的連續性。 中央決定,作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2001年將繼續發行長期國債,以保證在建國債項目的如期竣工投產,保證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進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或許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在3年發行3600億元國債的基礎上,我們是否仍有“舉債”空間,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對此,專家指出:風險不可不防,但是就目前情形看,增發國債對于財政而言,只要操作得力,就沒有風險。 首先,國債將定向用于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又不會出現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對推動經濟長期發展也大有裨益。 其二,目前中國的國債負擔率大大低于國際警戒線,擴張的空間依然很大。 增發國債固然沒有多少風險,但國債資金一定要管好用好。幾年來,財政部、國家計委先后在全國范圍對國債項目進行了檢查,發現、糾正和查處了一大批挪用、貪污、浪費國債資金的違紀違法案件。這說明,在國債資金的管理和運用的各環節,還有許多工作亟待加強。今后,在項目安排上,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合辦公,集體評審,提高資金安排的效率和水平;地方政府要真正落實配套資金,決不能再搞“釣魚工程”、“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對已經安排的項目,要嚴禁挪用國債資金;要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絕對不能為了地方利益而不顧工程質量,“唐僧肉”大家吃,后患無窮。最重要的是,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一定要盡快做到規范化、法制化。。
熱心網友
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闖過1萬億美元大關,經濟增長勢頭良好,運行質量穩步提高。良好的經濟局面,是三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結果。 三年3600億元,這是新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債”規模,財政部部長項懷誠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初之所以用“積極”而非國際上通用的“擴張”一詞來概括我們實施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考慮“擴張”、“舉債”等提法可能引起老百姓消極的體驗。但目前看來,這筆債“舉”得十分及時和必要,對于拉動經濟回升,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有效擴大了投資需求。1998年到2000年,累計發行3600億元長期國債,國債項目直接帶動地方、部門、企業投入配套資金和銀行安排貸款7500億元。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在國債資金支持下,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了大規模的堤防工程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 加快改善了交通運輸條件,1998年以來,是我國公路、鐵路、民航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 加快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產業升級。通過對880個技術改造項目貼息,啟動了一批對結構調整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安排了一批可大力替代進口、擴大出口的項目。 促進了地區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和優化,使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 加強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林建設,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改善了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在國債投資帶動下,各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項目使農村電價明顯降低,有助于農民提高生活質量。此外,78億元國債資金用于科技教育,改善了高校的科研和辦學條件。 實踐證明,新增的國債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統計,1998年的千億元國債投資,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1999、2000年國債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分別為2個百分點和1。7個百分點。 發債仍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以往政府投資的帶動和引導效應正在減弱,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較低,難以形成持續增長態勢;新的消費熱點還沒有形成,導致需求不足的一些深層問題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入WTO日期臨近,我國企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因此,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通過發行國債盡快建成一批投資項目,并引導和調動社會投資,是促進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國外經驗也說明,運用財政政策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往往不是一二年就能奏效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一定的連續性。 中央決定,作為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2001年將繼續發行長期國債,以保證在建國債項目的如期竣工投產,保證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進藏鐵路等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 或許有人存在這樣的疑問:在3年發行3600億元國債的基礎上,我們是否仍有“舉債”空間,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對此,專家指出:風險不可不防,但是就目前情形看,增發國債對于財政而言,只要操作得力,就沒有風險。 首先,國債將定向用于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又不會出現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對推動經濟長期發展也大有裨益。 其二,目前中國的國債負擔率大大低于國際警戒線,擴張的空間依然很大。 增發國債固然沒有多少風險,但國債資金一定要管好用好。幾年來,財政部、國家計委先后在全國范圍對國債項目進行了檢查,發現、糾正和查處了一大批挪用、貪污、浪費國債資金的違紀違法案件。這說明,在國債資金的管理和運用的各環節,還有許多工作亟待加強。今后,在項目安排上,各有關部門應加強合作,對重大項目實行聯合辦公,集體評審,提高資金安排的效率和水平;地方政府要真正落實配套資金,決不能再搞“釣魚工程”、“胡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對已經安排的項目,要嚴禁挪用國債資金;要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杜絕“豆腐渣”工程,絕對不能為了地方利益而不顧工程質量,“唐僧肉”大家吃,后患無窮。最重要的是,對國債資金使用的管理和監督,一定要盡快做到規范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