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點軸發展理論點軸理論是80年代中期興起的一種區域發展理論。它從經濟增長與平衡間的倒“U”型相關律出發,認為國家目前仍處于不平衡發展階段,而點軸開發是現階段最有效的空間組織形式。點軸開發,即點軸漸進式擴散開發。具體到中國的運用,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全國范圍內規定若干聯結主要城鎮、工礦區并且附近具有較好的資源、農業條件的交通干線所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予以重點開發。二是在各個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中心城市,規定各城市的發展方向和服務、吸引區。同時要確定中心城鎮和發展軸的等級體系。三是較高級的中心城市和發展軸線影響較大的區域,應當以國家和地方較大的力量去集中開發;隨著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經濟開發的注意力愈來愈多地放在較低的發展軸和發展中心上。與此同時,發展軸線逐漸向較不發達地區延伸,包括發達地區的發展軸和中心城市較遠的地區,將以往不作為中心城市的點確定為較低級別的發展中心。 點軸開發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因為社會經濟客體大都產生和集聚于一些具有特殊優勢的點上,形成大小不同,職能相異的城鎮,而城鎮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線狀基礎設施(各類交通線、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來進行的。而社會經濟客體在空間集聚后,會向周圍地區發射它的影響力,這就是擴散,擴散一般情況下是漸進的,而不是平推的,也不是大跨度跳躍的,且隨著范圍的擴大和距離的增加程度遞減。但隨著距離的延伸,都會形成較大較多中心點的主軸。對于大范圍來說,最終導致從點——軸——面的全面擴散和空間推移,使各地的國土資源和空間獲得充分的相對均衡的開發利用。 點軸開發理論的內容包括: 首先,重點開發沿海、沿江、沿河三大軸線地帶,使之逐漸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增長軸。 其次,在目前國家財政投資有限的情況下,中西部應積極選取和培育有較大發展優勢和潛力的增長極、增長帶和增長中心,以此為突破口,振興中西部經濟。中部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且礦藏豐富,城市相對密集,發展潛力大。而西部的優勢主要在于豐富的資源。西部應充分發揮水資源、環境資源、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等優勢,從地區特色出發,迅速建立經濟增長極,對于那些可以成為增長極的“點”,不妨借鑒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經驗,實行特殊的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國、港澳臺、東部的資本來投資,再現特區效應。 最后,對沿邊地區實行全方位開放,使之成為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熱點,開發開放邊疆地帶,不僅具有政治意義,而且對社會安定、國家安全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需要重點建設邊疆經濟特區,使其成為沿江開放地帶經濟發展的生長點,通過高層次的出口加工,使之成為邊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通過多種經濟合作形式,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促進邊疆經濟的發展。 點軸發展理論基本上符合生產力空間運動的客觀規律。首先,它通過重點軸線的開發和漸進擴散形式,彌補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塊式的遞進方式的不足,真正發揮主體優勢,有利于轉化區域二元結構,促進城鎮周圍鄉村經濟的發展,從而更好地協調城市與區域及區域間的經濟發展。 其次,通過“點”、“軸”兩要素的結合,在空間結構上,出現由點而軸,由軸而面的格局,呈現出一種立體結構和網格態勢,對于信息的橫向流動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有較大的優越性。此外,它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避免資源的不合理流動,同時,且有助于消除區域市場壁壘,促進全國統一的市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