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提過兩個問題,來說明孔明不但不因被崇拜,更該被否定(或者說是否定大于肯定)。這個帖子是我最主要的思想。 在我看來現在的臺灣當局其實和當年的蜀漢政權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它們一個占據東南的島嶼,另一個割據西南的大片土地。而且,名稱的得來也是如此相似臺灣當局目前仍以“中華民國”自居,而中華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的政權名稱;同樣,劉備稱帝時使用的國號“漢”也是三國之前的政權名稱。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在對抗正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魏。 這一段我來說明一下為什么我認為魏是正統。封建時期,一般以兩條標準來衡量一個政權的合法性。1,它必須是位于古代三皇五帝建都的地方,也就是在中原,在北方。2,帝位的得來必須通過禪讓、弒君等方式。即繼承前一個真命天子的位置。這兩條曹魏都符合。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式推斷出魏是正統。后來統一中國的西晉其正統地位總沒有人懷疑吧,而如果魏不是正統,那又怎么會有正統的西晉?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第一個問題(有誰討厭諸葛村夫?)里說村夫在抗拒統一、反歷史潮流,而不認為是曹操。因為武帝代表的是正統,就象我們現在都認為是臺灣在抗拒統一,而不是我們。 在面對統一這一問題上兩者的態度也非常相似。前不久,北京方面就臺灣問題提到了6個字“不怕拖,努力談”小扁回應到“不怕談,努力拖”。而孔明的政策其實也是“以攻代守,能拖就拖”當時的蜀國如果不“打腫臉充胖子”不斷北伐,佯裝很有國力,別說魏,就連吳都有可能看出蜀國不過空殼一個,而起兵攻蜀。打個比喻蜀就是一只大鳥,要么不停的飛,直到被活活累死;要么停止飛行,馬上掉下來摔死。 孔明為了“復興漢室”這一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姑且認為他是為了這個目標,可能還有其他目的,如繼續做高官什么的)不顧兩國人民生活疾苦,從228年-234年連續進行了5次北伐(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一次防御)唯一的“收獲”就是喪失大批蜀中勞動力,令生產力倒退。 村夫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復興漢室”但其實他所做的事正好相反。村夫教劉備占領劉表、劉璋這些真正的漢室宗親的底盤,難道不是在反漢?結合三國以前的《史記》和后來的《漢書》、《三國志》可以證明劉備的確是中山靖王的兒子劉貞后人。但從公元前112年劉貞就已不在是“侯”,而到了161年劉備出生,270余年這一支再無人被封侯。(難怪會去賣草席)所以他到底算不算漢室宗親,全憑個人理解,如果算,那么村夫就是挑撥漢室宗親關系;不算,讓一個冒牌貨去進攻正版算不算反漢呢?本來打算談論一下武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但我運氣不錯。之前有人提了一個“那位高手證明下曹操不該擁立獻帝”的問題,我的觀點和回答者中的空空相似。所以這里就簡單補充一下。獻帝在去許昌之前處境如何?如果沒有武帝的話,他早翹了。武帝曾說過:“設使天下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边@句話絕對不是空話,所謂的三國是在武帝死后才有的,在此之前只有袁術敢稱帝,而滅掉袁術又是誰?如果沒有武帝漢朝會茍延殘喘那么多年?所謂的建安時期,其實是武帝的建安時期。(名存實亡總比名實皆亡好,而這名存實亡也得由武帝苦苦支撐,武帝一死不就天下三分了嗎?武帝對漢室的貢獻如此之大,可后人卻……)也就是說,即使對于當時的漢王朝,也有人的功績在村夫之上,何況他根本就沒功績。 在第2個問題里(隆中對真的那么完美嗎?)有人認為孔明“用人惟賢而不是惟親,他推舉的如向寵,費諱,蔣公允,郭攸之等都是因為他們的才干而不是親疏關系”其實不然,《先出師表》中提到的7人中,除了張裔是蜀中人士,其他都是追隨孔明的荊州人士,這正好表明了他氣度狹窄。制蜀地而不用蜀人,有不能容人之過。 還有人說“他是受蜀中百姓愛戴的”,在我看來玩政治的人會在人民面前裝好人是很正常的,村夫害蜀中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還能的到百姓愛戴,這只能說明他對百姓的欺騙很深啊。同樣,“他的敵人鐘會大軍征蜀國時路遇他的祠廟,恭恭敬敬入廟拜祭,命令士兵約束馬匹,不得踐踏廟前一草一木”(和上面的是同一人觀點)也是一種政治手段,清朝皇帝不是還要拜明朝皇帝嗎?道理是一樣的。 我對村夫的看法大致就是這些。
熱心網友
漫談蜀漢與臺灣:
熱心網友
你的認為是錯的,分開來說 劉備建立的蜀,和劉邦建立的漢,劉秀建立的漢都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任何的關聯,要說有關系,也就是它們的建立者都姓劉而已,而且劉備的蜀是靠自己打下來的,不是曹操的?,F在的中國和臺灣沒有從跟本上分開,中國的統一也就算一個沒有走完的棋局,正在努力實現。 換句話說,三國是并立的,都建立在東漢之后,而臺灣的中華民國是和大陸的中華民國是一體的,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臺灣只能算是現在中國沒統一的一個島而已。看看結果也可以看出這一點,三國結束后是晉統一了,而中國和臺灣變為一體后依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熱心網友
我也討厭村夫這人,他很無恥。不過對于他北伐還是歡迎的。蜀國何以立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其生產力低下,勞動力不足是其致命傷。如果沒有北伐這件事而是堅守的話很難說幾十年就能被攻下。而北伐正是把大量兵源白白送死,試問即使人家的損失是你的兩三倍又如何?人家的兵死了還能再征,你的兵死了呢,蜀國有多少男的給你征?所以說即使不北伐蜀國也不可能統一,但北伐確實是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而對于臺灣問題貌似時間相差太大沒有可比性,三國時什么叫正統?我認為誰有實力誰就是正統!而現在畢竟不同了。轉說我為什么討厭村夫,他的無恥有以下幾件事,可能不全面。1。賴荊洲,小人行徑,我說我就是不還了你有本事來打那也是一句話,他叫備備哭算什么名堂啊,而恰巧備備就擅長這個,還真是志同道合啊!后來的關羽其實就是這件事的報應,怪不得別人,可憐備備就這樣死在白帝,其實應該斬了村夫來報仇。2。三氣周郎,還是小人得志的樣子,公瑾一生光明磊落用計得當,而他用的計都是在戰場上的,他不會總是算計人,偏偏碰上村夫知道他沒有司馬懿的隱忍,來一封信,好,掛了。司馬懿就不吃他這套所以要晚死。還有的都是小事就不提了,我特別欣賞魏延踢七星燈的那腳,爽啊,踢死他,只可惜魏延還是死在他的詭計之下。諸葛亮的無恥可以在書中僅次于陳登排第二。。
熱心網友
勝者為王,就是正統。臺灣孤懸海外,負隅頑抗,連孔明5次北伐的實力都沒有,小扁還奢談什么“不怕談,努力拖”,要是把北京的耐性拖沒了,就怕玉石俱焚,唉,我夢中美麗的日月潭
熱心網友
絕對沒有可比性,還有就是正統的問題,解釋的太不專業了吧
熱心網友
沒有可比性.
熱心網友
沒有可比性.
熱心網友
我覺得,樓主的題目不是很好,他本意應該是想告訴大家孔明更應該被否定的,但題目顯然沒有表現出這一目的。 拋開題目不說,我對孔明的評價倒和樓主蠻相似的,不明白為什么那么多人認為沒有比較的必要性(大概都是孔明的FANS,又找不到好理由推翻吧。哈~)其實兩者是很象啊。諸葛亮當年失敗了,小扁也必然會失敗。
熱心網友
樓主又在歪曲:1。 正統?什么是正統, 正統只是人用來人云亦云的東西而已,最正統的就是黃帝炎帝,其他的都不是正統!到現在我們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樓主要說出生怎樣,漢就是正統????? 劉邦只是個無業游民而已,連個賣草鞋的劉備都不如!他建立的王朝就是正統????奪了他子孫的勢力又怎樣?他還不是從別人手里搶過來的? 漢末比秦朝更是不如!2。 "帝位的得來必須通過禪讓、弒君等方式,。。。。。。。" 這句對又不對! 帝位是通過這些方式沒錯,可什么是真命天子??你還在封建啊,都無神論的時代了,樓主醒醒吧!中國有句話:勝者為王! 正統就是勝者!3。 諸葛亮為什么要北伐??他不知道勞民傷財??可不北伐行么?歷史證明, 地大人多的地方在戰爭史上是最占優勢的,日本為什么沒有滅了中國?八國聯軍最后為什么沒瓜分完中國? 他們沒人口,他們要一步一步來!可最后呢?還不是灰溜溜的回去了?地大,人希,這是蜀漢的致命傷!諸葛亮為什么強遷22萬人入蜀?蜀國技術不夠,馬匹,鐵礦不足,要統一談何容易,只好北伐,搶資源,搶人口,搶馬匹!4。 至于反正統,如果硬要說魏是正統的話,那漢應該也是了,那我問樓主,董卓算不算正統?袁術算不算?董卓也搞禪讓,弒君,為什么他不是?袁術有玉璽,當時正統漢帝死了,為什么他不是?當時劉氏子孫還在,哪輪到曹家當皇帝??樓主不是自相矛盾么?樓主是不是有點自以為是啊?諸葛大大讓一個賣草席的(當時的賤商)當上了割據一方的王,他的才能總比你吃飽了撐得亂說話的家伙好10億倍!。
熱心網友
臺灣也就相當于鄭氏政權,孤懸海外,早晚會與大陸統一的。
熱心網友
絕對沒有可比的必要。
熱心網友
樓主所謂“正統思想”怎樣處理東晉南宋呢(盡管歷史對魏之承漢并無異議)?
熱心網友
正統不正統沒有關系,關鍵是蜀漢想統一,而現在臺灣不想。說實話,臺灣更像吳國。
熱心網友
好象沒有可比性,蜀漢以正統自居,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臺灣不是正統!
熱心網友
時代不同,看法也不同,如果在封建社會,諸葛亮絕對是完美士大夫的代表,是很受統治者歡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