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枝條在去掉頂芽以后,是離它最近的側芽的生長素濃度低還是離它最遠的側芽的生長素濃度低?枝條在去掉頂芽后,頂端優勢解除,離它最近的側芽中的生長素向其它部位運輸,導致其生長素濃度降低而優先發育成枝條。可是,好多習題答案上其答案是: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請問到底是怎么回事?

熱心網友

生長素和頂芽優勢:植株的頂芽在生長上占有優勢,頂芽的存在抑制側芽的生長,這就是頂芽優勢。頂芽優勢從頂芽開始,沿莖下行而逐漸減小,終至全部消失,而側枝也隨著頂芽優勢的逐漸消失而次第發展起來。側枝上的頂芽也存在著對側枝上側芽的優勢,當摘去側枝的頂芽,可使側枝上的側芽發展而成第二級的側枝。 頂芽和側芽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一定濃度的生長素促進頂芽生長時,對側芽都起抑制作用。頂芽合成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形成一個從頂芽開始的濃度梯度,只有在生長素濃度降低到不抑制,反而刺激側芽生長時頂芽優勢不復存在,側芽才發展起來。切去頂芽,沒有生長素下流,側芽不受抑制,側芽的生長尖產生生長素,于是側芽就發展起來了。 頂芽優勢并不完全于生長素這一個因素,其他因素,如營養、光照等都有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種激素,即細胞分裂素也對頂芽優勢起著重要作用。 細胞分裂素還參與頂芽優勢產生。生長素都從頂芽向下運輸的,根部合成的細胞分裂素是從根部向上運輸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在這里的作用是相反的。生長素抑制側芽的發育,但是距地面近的側芽在生長素還沒有到達時首先收到了大量來自根部的細胞分裂素,因而分裂發育起來,而一旦開始發育,生長素即使到來也不再生效了。在這兩種激素的相反的作用之下,植株靠下面的側枝可以發育得很好,越往上,細胞分裂素越少,生長素越多,側枝就越小,結果支柱發育成底寬上尖的寶塔形。

熱心網友

去掉頂芽后,頂端優勢消失。靠近頂端的生長素減少,相對應的遠離頂端的生長素就增加。

熱心網友

生長素的運輸是主動運輸,在去掉主芽后,芽上的生長素不能分泌,但細胞間仍在運輸生長素,也就是說在生長素停止分泌后,旁邊的細胞依然在運輸。這就造成了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

熱心網友

答案是正確的。 當去掉頂芽后,頂端優勢解除。生長素向生態學下端運輸 根據運輸就遠原則,所以離頂端遠的側芽生長素濃度較高。

熱心網友

因為植物營養的運輸是靠蒸騰作用向上輸送的。當植物摘除頂端后營養堆積在頂端。相對的遠離頂端的地方生長素少。

熱心網友

植物根的最適濃度為10的負10左右次方,芽為負8左右,莖則為負4左右。當生長素濃度大于最適的時就會抑制。——參見人教版生物課本高二上第81頁去掉頂芽后,只是不在有那么多的生長素堆積在近的側芽上側芽,而生長素向形態學下端運輸還是繼續,但越往下生長素的濃度就將越稀釋,所以離頂芽越遠生長素濃度將越小。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草履蟲培養液的一端加一點鹽,它就躲到另一邊去了,因為另一邊濃度很小,幾乎和原來一樣, 并未達到不適宜濃度。或許有分子運動論的成分,但這種逐級遞變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離得越遠越影響不到,則應該是越小。

熱心網友

盡信書不如無書!

熱心網友

這道題的答案是錯的。我是問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生物老師才知道的。

熱心網友

生長素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它要消耗能量,而且它向下運輸的時候也會被吸收利用,所以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

熱心網友

當枝條去掉頂芽后,離它最近的側芽就會像形態學的下端運輸生長素(可以理解為是原離它的地方),生長素的運輸方式是主動運輸,它要消耗能量,當然,在它運的時候也會被吸收利用,所以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但此時的低已經不再促進它的生長了,而那個側芽則不同,它向下運生長素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最適濃度,所以答案當然是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

熱心網友

離頂芽最遠的側芽中的濃度最低,雖然生長素由頂端向下運輸,但最下面分到的生長素還是最少的,頂芽去掉后下面濃度就更低了.

熱心網友

不管哪個芽,它產生的生長素都會向下傳,因此最下的芽生長素最多,也就抑制它生長,因此下面的芽都小。但頂芽去掉后,當然生長素不足了,傳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