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人口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可就一個或幾個方面或論述或說明或給出解決措施。

熱心網友

中國人口分布與可持續發展 華東師大人口研究所 孫中鋒 (一) 1935年,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口學家胡煥庸教授根據1933年全國各省、縣的人口資料,寫成《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創制了全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并首先提出愛琿一騰沖這一人口地理界線,后被人稱為“胡煥庸線”或“胡氏線”。該線以東的中國東部,當時面積約占全國的36%,人口占全國96%;該線以西的西部,面積約占全國的64%,而人口僅占4%。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我國東南部的臺灣省被日本帝國主義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獨立,全國人口為45800萬人。目前,如仍以胡氏線為界,我國東部和西部的面積分別占全國的42。9%和57。1%。1990年我國人口普查數為11。6億人(包括臺港澳),東部人口占全國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國的5。8%;經歷了半個多世紀,西部和東部所占全國人口的百分比僅有±1。8%的變化,表明了該線的客觀性。 (二)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分布宏觀格局,總是受到各種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長期的綜合作用。中國人口分布的東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規律的反映。人類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條件,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影響著人口分布的差異。我國東部地區濱臨海洋,全為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幾乎包括了全部的熱帶和亞熱帶,以及部分暖溫帶和一部分中溫帶;占據了三級地形中的第一臺階(海撥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臺階(海撥1000~2000米),海撥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國總面積的25。5%;有東北平原的黑土、華北平原的黃褐土、華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長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適于農業生產的土壤;從而吸引了眾多的農業人口。長江三角洲與錢塘江下游平原、黃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長江中游平原等我國四大人口密集區都位于東部,這些地區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區。西部地區占有全部的第三臺階(海撥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臺階,除高山和少數河谷外,幾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氣候,占全國面積15。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幾乎全在西部。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使西部地區的人口分布極為稀疏,僅綠洲和河谷灌溉帶有較密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及布局對人口分布有決定性作用:第一,一定地區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該地區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第二,以第一產業部門為主的地區,人口分布一般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人口分布呈高密度狀態,城市人口比重高。第三,生產力布局尤其是現代化交通布局的擴展,使人口分布在空間上相應擴展,有的地方達到了過去根本無法相比的規模和速度。在農業社會里,糧食產區吸引著較高的人口密度;在工業社會中,工商城市和交通樞紐吸引著眾多的人口。我國長期“以農立國”,至1990年農村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74%。中國領土廣闊,各地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適合當地農業生態環境的不同糧食品種組合,單位播種面積產量的大小依次為: 水稻>玉米>薯類、高粱>小麥>谷子、雜糧>大豆。生產穩定性的高低依次為水稻、玉米、薯類>雜糧、高粱、大豆、谷子>小麥。我國耕墾歷來集中于東部地區;東南部普遍種植水稻,也就容納了眾多的人口。到了現代,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對人口分布的決定性作用逐漸提高。我國農業產值的 90%出自東部地區;全國鐵路線的82%、公路線的85%、通航運河的99%分布在東部;全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絕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強大的經濟實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東部地區。解放后,國家化了很大力量來處理沿海和內地的關系,一方面有組織地動員一定數量的人口分期分批逐步從沿海遷往內地和邊遠省區;同時將工業交通盡可能地配置在內地以及邊遠省區;但是,由于西部地區較差的自然環境以及較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并未改變我國人口分布的宏觀格局。 (三)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口東密西疏的分布甚不合理;從合理人口分布和開發邊疆出發,應向大西北大量移民,并且認為大西北能夠接納大量人口。人口分布的密疏與地區的合理容量大小相關。中國人口分布的東密西疏決不是人們個人意志造成的,而是自然條件和生產力的極大差異造成的。脆弱的生態環境、較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嚴重制約了西部地區人口容量的擴張。解放后,國家有意識地動員向西部地區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化費了國家大量資金,出現了“耕墾一畝,沙化三畝”的現象,毀壞了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破壞了畜牧業生產,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以青海省為例,1955年、1956年從東部地區遷入7。5萬人,但到1958年底已大部分返回原籍,稍后就基本上走完了;1958年,從河南遷入11萬人,到1960年,只剩下5。3萬人;1965年,從山東8個城市招收支邊青年7200余人,成立農建四師,1979年按政策知識青年返城,又全部返回,撤銷農建四師。據“西部地區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課題組”研究結果表明、西部五省區(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從長遠來說,能夠接納移民500萬人左右,這一數字同我國未來十幾億的總人口相比較是太微不足道了。移民大西北,緩解東部人口壓力是脫離實際的。而我國東部地區的大部分省區都為人口可容區,如果配置得當,可望能夠空納大量的人口(見附表)。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人口分布的宏觀格局不會改變,東西部的人口數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不會有很大變化,僅限于分子的個位數有微小變動。 (四) 我國人口分布的東密西疏的格局是人口分布規律的結果,是合理的。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雖然自然增長率比以前有所下降,絕對增長量仍很大,人口壓力十分嚴峻,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存環境。這就要求我們以人地關系協調為目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在做到人口宏觀合理分布的基礎上,微觀上人口合理再分布,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①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口對資源環境的持續壓力,并注重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結構的調整;②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完善環保法制、法規,加強執行和監督力度;③保護耕地,注重資源開發和節約并舉,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④高度重視科技因素,發展知識經濟,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道路,提高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 (《地理教育》1999年第2期) 。

熱心網友

上論文網解決

熱心網友

中國的人口問題是個大問題。圍繞這一論題,你可以從人口的分布狀況、受教育情況、人口素質、人口的控制對策等方面進行論述,提出解決的策略及可行性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