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拍照新手怎樣用數碼相機才能拍到效果最好的相片呢?

熱心網友

多練習,同時看一些攝影的理論文章。自己慢慢就有體會了。

熱心網友

對于數碼相機來講,我將影響其成像質量的因素分為三部分,即CCD、鏡頭和其他。1、CCD 其實把這塊數碼相機的心臟稱作CCD并不正確,因為這只是圖像傳感器的三大技術之一(另兩個是佳能數碼單反廣泛應用的CMOS和雖然被認為是最先進的但至今卻只用在適馬的兩款非主流數碼單反上的X3傳感器)。我不想給出三種技術的詳細解釋,因為假如我把那些東西都抄過來編輯一定會殺了我,何況這也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如果大家有需要可以去色影無忌這樣的專業攝影網站查詢相關文章。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單就成像質量來講,使用哪種技術并不重要(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消費級數碼相機都使用CCD一種技術),象素數也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應該是圖像傳感器的面積。圖像傳感器的面積越大,則解像力越高,噪點越少。佳能300D只有600萬像素但其成像質量卻絕對超越具有800萬像素的SONY F828,其關鍵就是300D使用APS膠片大小的圖像傳感器而F828的只有2/3英寸。二者究竟差多少因為我不記得APS膠片的具體大小所以無法量化,大家只要知道差距很大即可(確實忘了,哪位記得的幫我補充一下吧)。事實上圖像傳感器的面積也直接決定著相機的成本,這也是為什么專業數碼單反的價格一直高高在上的原因。再舉一個例子,Canon D1(價格大約40000)和Nikon D2H(也要30000元)都只有400萬像素,但其成像質量絕非消費級數碼相機可比。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便攜數碼相機都以400萬甚至500萬像素為賣點,但細看下去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使用了1/1。8英寸(如Casio Z4和Canon Ixus 400)甚至1/2。5英寸(如SONY T1和Canon Ixus i)的CCD,自然其成像質量就會受很大影響。所以各位買家千萬不要迷信像素數,在今天像素越高成像越好的論調是不能成立的。2、鏡頭 在消費級數碼相機,如果大家指望從鏡頭本身的解像力或銳度上比較出個一二三來,我覺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鏡頭都是固定不可換的,成像要受相機的其它部分影響),也是沒有意義的(事實上其差距也基本可以忽略);有意義的是鏡頭的參數,比如光學變焦倍數(這里不探討數字變焦倍數,因為一來這不能算鏡頭指標,二來雖然其有一定應用價值,但稍有圖像處理知識的人就能利用各類圖像處理軟件實現所謂"數碼變焦")和光圈值等。對于低于4000元的數碼相機來說,大家完全可以只比較光學變焦倍數來權衡其鏡頭的能力,您不需要在鏡頭上為更多的事操心(包括光圈及其它)。對更貴一些的相機,只看變焦倍數就有些不夠了。 想要選購所謂"準專業"數碼相機的朋友,您在比較變焦倍數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相機所覆蓋的焦段,即在其鏡頭說明中的那個"相當于35mm相機XX mm-XX mm"的部分——前面的數字越小,說明該相機所配鏡頭的廣角能力越強,這對于風光攝影尤為重要;后面的數字越大代表遠攝能力越強,這對人像攝影、生態攝影等很重要。比如Olympus C5056WZ和Canon G5同為四倍光學變焦,但其鏡頭焦距卻分別為27-110mm和35-140mm。因此此類相機的選擇就要因需而定,畢竟鏡頭是不可換的,避免以后有需要時焦段不夠,自己郁悶。再清晰一個概念,一般認為35mm焦距僅僅是廣角端的起始焦距,只有廣角端焦距小于35mm,該鏡頭才被認為覆蓋了廣角焦段。 至于光圈,則是另一個非常重要卻常被忽視的參數。光圈直接影響到鏡頭的通光量,而通光量則會影響曝光程度——所以光圈越大,在通光量相同(即保證曝光相同)的情況下,就可以搭配更快的快門。在若拍攝環境的光照不足而又不能使用閃光燈(或是距離太遠閃光燈無效),保證相片不糊掉的唯一辦法就是使用更快的快門(當然用三腳架也可,不過我覺得時刻帶著三腳架的同志……),同時為了保證正確的曝光就必須增大光圈(或者提高感光度,但有弊端,后面會提到),這時大光圈的鏡頭就顯現出巨大的優勢了。現在的準專業數碼相機其光圈值的范圍(以A-B表示,指廣角端和遠攝端的最大光圈分別為A和B)差距較大,比如Nikon E5700的光圈是2。8-4。2,而Canon G5則是2。0-3。0;這個差距是很大的,2。0和2。8在相同快門速度下通光量相差一倍,即拍攝同一場景,光圈2。8如果需要搭配1/30s快門來保證正確曝光,那么光圈2。0只需要1/60s快門就夠了。總之一句話,相機鏡頭的最大光圈是越大越好。 再有就是鏡頭的近攝能力,這對于想要近距離拍攝花花草草,或是那些想攝靜物用于平面設計的購買者很重要,不過這個沒太多可說的,當然是越近越好啦!一般來說,如果最近對焦距離能達到5cm或更近,一般應用就OK了。 " 3、其它 除上述關鍵部件外,還有一些因素也能對成像質量造成影響。在這里我只討論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方面,即白平衡和感光度(ISO)。 白平衡就相當于顯示器的色溫調節,影響的是成像的色彩——白平衡做得越好,成像的色彩就越接近真實。現在相機的自動和預設白平衡做得都差不多,大多在自然光照條件下效果最好,其他情況則不盡人意,所以比較這些沒有太大意義;關鍵是看相機有沒有手動白平衡功能,否則無論什么情況都只能由相機自己來決定圖像的色彩了。雖然后期利用圖像處理軟件也可以調整色調,但這個操作需要一些專業知識和經驗,一般用戶很難應付。現在有或未來有高級需要的同志,請高度注意手動白平衡這一功能。一般價格超過5000元的相機都應該具備手動白平衡功能,否則這個相機就不要列入考慮范圍了。 至于感光度(ISO)設定,則用處不小。大家都知道膠卷都標著ISO100、200、400等等,這就是指感光度。概括地說,感光度越高,其正確曝光所需要的通光量越小(即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和更快的快門速度),但相對的,其成像的顆粒越粗,即成像質量下降了。數碼相機的感光度設定,也與之類似,只是當感光度增高后帶來的圖像質量下降不是顆粒增粗而是噪點增多。從已有的產品來看,所有準專業數碼相機的ISO最高也只能開到400,更高的感光度因為噪點太過嚴重而根本不具實用價值;相對的,這一級別的相機也都提供了ISO400這一選擇,再高的ISO則可認為是商家的炒作資本,我們也不要過分追究了。最低感光度也有比較價值,雖然不能認為感光度越低噪點就越輕(畢竟各廠商使用的CCD技術有差別),但在拍攝光照很強的場景而又不想使用高速快門的情況下(比如希望拍攝出夏天球場上球員的動感),較低的感光度就很有用了。比如Canon G5的ISO最低能到50,Nikon E5700是100,而Fujifilm S7000則只能低至160。 。

熱心網友

我也是新手,說點我自己的學習經驗。當然,我的目標不是專業攝影師,就是自己玩玩而已。先用自動檔練習構圖,構圖不好,效果拍得再好都白搭。拍出來的照片研究自動檔的各項參數,熟悉了什么情況下大概使用什么樣的參數以后,用手動檔(有全手動功能的相機最好),自己調節,同一個景可以根據自己感覺使用不同的參數組合,拍出來以后比較,積累經驗。再就是有區分地拍,拍人、拍風景、拍靜物、拍運動的物體差異很大的,總之多練吧,攝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感覺。

熱心網友

這個問題。。。太大了。起碼先學一學攝影相關知識吧,了解一些相關的概念,然后才能談到“效果最好的照片”。攝影是一門很復雜的藝術,需要系統學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