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我國上世紀初著名才人,在話劇、美術、音樂和文學上都有優(yōu)秀表現(xiàn)。出家后名為弘一法師,也為佛教事業(yè)做了較大貢獻。我想問的是,他當時出家為僧的具體心態(tài)變化,為什么要出家?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一定對世界、對生活、對人生有非常敏感的心思和細膩的情懷,也一定是多情的人,為何多情的人反面也會如此無情?放得下一切情愛和牽掛,甚至是骨肉親情?放得下自己的責任?把一切塵世的苦都留給親人和妻子品嘗?我本意不是想批評他,只是寫著寫著就不自覺流露出這種疑問,對佛執(zhí)著?豈知不是對人無情?對佛癡情,豈知不是對至親至愛冷情?以身邊人的幸福為代價來追求更高的真知是不是合道的,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我天性遲鈍,無法理解李叔同的出家行為,很想請大家(特別是有佛有緣的人)分析他的心理狀態(tài),為什么他要這樣做?最后他逝世前留下的“悲欣交集”如何理解?我總感覺他骨子里是極其多情的人,對不對?請給我感性的、具體的材料,請不要光復制網上的資料,請加入您自己對李叔同心態(tài)的了解和把握。謝謝大家。
熱心網友
對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對紅塵瑣事的不屑,對佛文化的心靈向往,讓他放棄在別人眼中幸福安逸的生活,拖離常人的生活軌跡,追求更高、更遠、更深的人生境界。 他天才的頭腦賦予了他超乎性凡俗的選擇;同時也給他一顆善感的心,他可以適應沒一種生活,可不是沒一種生活都能留住他的心!!! 有一句話怎么說“....千帆過盡.....”,只有經歷過才有比較,才更清楚想要什么,該追求什么,在追求的過程中當然要放棄一些東西,那怕不忍,不舍得,時間那有十全十美的事,懂得放棄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沒個人在人生的路上都在不斷放棄,在不斷的求新求異,只是他是曠世奇才,具有非凡的頭腦,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他能放棄的我們放不下,我們也不敢去追求他那樣的生活,更沒有他們那么高的人生境界。 如果用我俗人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他選擇他喜歡!!!
熱心網友
我在想,或許這種人的物質已經別無所求了,故需追求更高的精神上的追求吧!也不知道這對錯與否?弘一法師大師在普蓮堂時有一次向丁心鏡、丁元成父子等人解釋了出家之因和凈峰之行。原來他在杭州任教時,因身有老病,一次暑假,到虎跑寺精讀《金剛經》,看得入神時,竟不覺身體有病,精神也飽滿,便萌發(fā)了禮佛的念頭,終于在一九一八年出家為僧。又談到他在泉州時,聽傳貫說過凈峰寺風景幽雅,別具境界,又有清靜的禪房可以入關,于是決定到凈峰掛錫,準備終老于此! 此說的另一有力佐證材料是法師本人的自白:“我于日本雜志中,看到有說關于斷食的方法的,謂斷食可治療各種疾病,當時我就起了好奇心,想來斷食一下,因為我那個時候患有神經衰弱癥,若實行斷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那篇文章叫《斷食的修養(yǎng)方法》,是夏丐尊在日本雜志上看到后推薦給大師的,沒料到大師卻當起真來,一步邁進了虎跑寺。其實早在一年前致劉質平書中,法師已露出心機:“不佞自知世壽不永,又以無始以來,罪業(yè)之深,故不得不趕緊修行。”應該說,這才是法師出家的動機與內因。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當世人皆為李叔同出家感到惋惜時,他的高足豐子愷卻認為是好事不是壞事,是“出之幽谷,遷之喬木”。。
熱心網友
那時國運日下,他報國無門,青年失意,遁入空門,后才領會佛法
熱心網友
如果你要是能夠弄明白李娜為什么出家,我想你就不難知道李叔同為什么出家了。
熱心網友
出家即是佛.佛的心性,豈是凡人所能(所敢)猜度者?李叔同以其高傲尚且皈依佛門,必有頓悟之覺,只是我輩凡愚不察而已。嗚呼!有人在前,高山仰止;庸人自庸可也,敢以己之庸度諸仙界耶?寧不自取侮辱乎?
熱心網友
在李叔同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中詳細的敘述了他出家的過程。民國二年夏,他曾在西湖的廣化寺住了幾天,一次,和夏沔尊在湖心亭吃茶,夏說:“象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當時就覺得有意思。這是一個原因。民國五年夏,想斷食治病,在虎跑寺斷食后很歡喜。這又是一個原因。民國六年下半年,發(fā)心吃素,請經,請佛像,后來在靈隱寺出家。
熱心網友
呵呵,毛主席說過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不妨你也試試,不過就算你去試試恐怕也感受不到了,現(xiàn)在的和尚跟過去的和尚真的是不一樣了,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了。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把我們都教育的狹隘了,一提出家、宗教就是什么顛倒的世界觀在人腦里主觀反映。其實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需要相當時間去認識的,這可不是那么簡單的。
熱心網友
不出家當和尚,怎么稱得上是“聰明絕頂”啊!不要用我們凡夫俗子之心,去度超凡至尊大師之腹。
熱心網友
花花公子與弘一法師,怎么是一個人?恐怕除了大師本人,沒人知道真正的原因。 我裁“為情所困”
熱心網友
樓主出了一道難題,所以難,難就難在探索一位先輩的心理歷程。小龍只好化繁為簡,“王顧左右”了,別說我偷懶!清世祖(清開國皇帝)順治帝,人稱“一個想當和尚的皇帝”。比之李淑同如何?有過之,無不及。其豐功偉業(yè)世人稱道,位及頂峰卻偏偏拋國棄家遁入空門,為何?李淑同(弘一法師),一代才子,人所共仰,卻偏偏別妻離子去做“苦行僧”,又為何?說他們是在“逃避”?膚淺!說他們是為“信仰”?膚淺!說他們是“透悟”人生?還是膚淺!于是,我糊涂了。他們本可以有更大的“貢獻”,結局雖有不同,卻偏偏都“返依”于“佛門”。這只能是我“佛”佛法無邊的渡化吧。小龍淺薄,妄自菲薄先輩,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熱心網友
一個文采風流四座傾的大富人家子弟突然一夜之間出了家,了無牽掛,青燈古佛相伴,最終成為我國近代佛教律宗大師,其心路歷程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和知道。方中有道之人士、紅塵多事之客自弘一大師問世以來,對此莫不眾說紛紜,但其真相始終不為外人所知。無論是夏沔尊、豐子愷,還是其他許許多多的關注李叔同的人士均對此極為關注,試圖解開謎團,找出主因,結果不得而知。我個人從來都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緣分”“因果”,任何人為的主觀推測、猜想和分析都不切實際,無法窺得本源。對于李叔同來說,沒有紅塵可以看破,也沒有情場不得意需要以出家來逃避,可以說,李叔同就是李叔同;弘一大師就是弘一大師,原本如此而已!
熱心網友
但凡是這樣的奇人,就必有奇怪之事,不可用凡人之心理去揣測.這也是常人不能理解之所在.
熱心網友
脫發(fā)!自卑!和尚都沒頭發(fā)!
熱心網友
了無牽掛
熱心網友
對于李叔同出家的緣由,姜丹書曾問過李叔同。在為大雄書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師永懷錄》所寫的"傳一"中姜丹書寫到了他與李叔同的一段對話: 上人之將為僧也,余曾問之:"何所為?"曰:"無所為。"曰:"君固多情者,忍拋骨肉耶?"則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將如何?" 姜丹書聽了李叔同這般答語,便也無辭。他覺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厭世,更非欺世,實在是由于參透了人生,飄然出世,正所謂返璞歸真。
熱心網友
看破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