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幫助,告訴我風箏節的含義和原因由來,謝謝.

熱心網友

風箏的起源與發展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魯問》中說:“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公輸子即木匠祖師魯班。墨子是宋國(今河南商丘一帶)人,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至于“風箏”這一名稱的正式出現,則是在五代時期。明人陳沂在《詢芻錄》中說:“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鳴箏,故名風箏。” 在唐代之前,風箏幾乎都是作為戰爭工具出現的。除了野史傳說之外,文獻記載資料較少。到了唐代,風箏的功能開始從軍事轉向娛樂,制作技藝和放飛效果都有很大提高。《唐書》中說,人們“以紙為風鳶”,可放到“高百余丈”。宋代是我國風箏的發展階段。宋人高承在《事物紀源》中曾對民間風箏的歷史淵源、名稱等作了專門的考證。《揮塵后錄》記載,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在“罷朝余暇”放紙鴦為戲。周密《武林舊事》中生動地描繪了杭州兒童放風箏的情景:“橋上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并記載了當時著名的風箏藝人周三、呂扁頭的事跡。宋時制作風箏已成為一種職業,還出現了一種專門放風箏的 “趕趁人”。 明初,由于害怕風箏被用作謀反的工具,朝廷禁止在京都放風箏。《帝京景物略》中說,“風鳶戲,現已禁。”明中葉以后,放風箏的風俗始再度興起。據明《水平府志》記載,清明時節“童子團紙為風鳶,引繩而放之。”《揚州畫舫錄》中說,揚州人“于清明時放紙鳶……漫以成俗”。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詳細記載了京城清明時節放風箏的情景:“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道光《平度州志》載:“清明祭墓行負土禮,童子放紙鴦,女子作秋千戲。” 清末民初,隨著城市商業的興起和手工業的發展,天津、濰縣(今山東濰坊)、青島等地先后出現了專門的風箏市場,民間風箏更為普及。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濰縣商會就舉辦過多次風箏比賽。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北京風箏藝人哈長英、天津風箏藝人魏元泰所制作的風箏,分別獲金牌獎和銀牌獎。 現在,風箏已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正式體育運動項目,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中來。 從唐朝起,我國風箏開始向世界流傳,先是傳到日本和朝鮮等近鄰國及東南亞一帶,后又順著“絲綢之路”和蒙古人的征戰路線進入阿拉伯和歐洲地區。西方人還把它創造性地用于科學實踐,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1752年在風箏上系上金屬線,于雷雨交加時放飛上天,成功揭開了雷電的秘密。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把風箏列為中國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 。

熱心網友

風箏 1: 我國是第一個發明風箏的國家,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風箏之都”——濰坊的風箏。 濰坊長串風箏 山東風箏歷史也很久遠,其中以濰縣為最(現濰坊市)。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志》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制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一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共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2: 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八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旅游者以四月二十日前抵達濰坊為宜。整個風箏節期間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在夜幕下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展現歷史戲劇故事場景,令人不勝激動和贊嘆;風箏音樂會上,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使人陶醉。濰坊風箏歷史悠久,扎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平穩, 易于起飛。位于市區東北15公里的楊家埠村,便是風箏的故鄉。 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制精細,起飛高穩而聞名,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馳名中外,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列齊名,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畫市。年畫與風箏為姊妹藝術,始于明(代)而盛于清。均有著500多年的歷史。在這里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筑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并能看到藝人們刻制年畫,扎制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歷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迄今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博物館──陳列展出,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扎技精湛,造型各異,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留連忘返。 在第六屆風箏會上成立了國際風箏聯合會,其總部設在濰坊,辦事機構就設在這里。四月二十日舉行隆重的開幕式,大型民間傳統歌舞表演,變幻多姿,焰火禮花,絢麗多彩。二十一日于浮煙山或渤海灘舉行國際風箏賽暨中國風箏精美比賽。中外風箏,各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和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二十二日起,客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游覽“千里民俗旅游線”,尤其石家莊的民俗風情,給客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里的傳統婚禮表演,坐花轎、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現古代婚俗,令人心馳神往。村內的民俗博物館,可讓人了解魯中農村的百年習俗。“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隨農家俗”,在這里客人可盡情地體驗享受農家生活。同時,風箏節又是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相結合的盛會,期間舉辦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吸引著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進行技術交流和觀光游覽。 3: 濰坊風箏博物館 濰坊風箏博物館座落在濰城白浪河東崖岸,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積八千一百平方米,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風箏博物館。其建筑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為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托于孔雀蘭琉璃瓦屋頂上,似蛟龍遨游長空,擊蕩九霄。館內有一個近一千六百平方米的大廳和大小十個共三千多平方米的展室。如今本館在原來展覽的基礎上,又從文、圖、物等方面進行調整充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業性民俗博物館。館內將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還可通過錄相重現歷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盛況,給觀眾系統地介紹中國濰坊的風箏發展、沿革及各流派的風箏制作技藝和由風箏技術啟迪派生的人類飛行的廣闊前景,陳列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箏發展及扎、畫、放的技術。還有風箏藝人的現場制作風箏。風箏博物館又具有多功能用途,既是一個收藏、陳列古今中外風箏、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 它還是一個文化娛樂中心。如果全部配套,它將成為風箏都的一個旅游、文化、娛樂和風箏貿易中心。本館以大量的實物、照片、資料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風箏的起源和風箏沿革史;介紹了風箏的流派、種類和特點;展示了濰坊國際風箏會與各國風箏團體和人民的友好交流、展出的風箏有:一、傳統風箏。主要有各種大中小型龍頭蜈蚣,軟硬翅蝴蝶風箏,七星、八卦風箏,各種魚鳥、昆蟲風箏以及筒子風箏和傳說故事人物造型的人物風箏。還展有吉林、濟南、浙江的優秀作品。二、濰坊創新風箏。是濰坊風箏藝人和業余愛好者扎制的新意風箏、特技風箏、多特點風箏、微型和巨型風箏,表現出濰坊風箏愛好者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三、國外風箏。是近幾年來國外風箏愛好者制作的具有本國風情特色的風箏。所收藏陳列的風箏在選材、色彩、藝術等方面,把自然界千姿百態的物象進行夸張升華、剪裁加工后運用于風箏的創作之中,使主體內容與風箏造型協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相溶,表現了濰坊風箏工精藝巧、渾厚大方的獨特民俗風格。

熱心網友

有這個節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