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果裹小腳怎么打仗?楊家女將呢?裹小腳也可以練武功?期待大家的答案

熱心網友

花木蘭不裹腳,她沒有多余的布匹。楊家女將更不裹腳,她們都是為了爭得多一些布匹,終日互相打斗而練成一身武功。物質匱乏,而且又有更重要的用途,她們都不會用布匹來裹腳。

熱心網友

不會。 我國婦女裹足從宋代開始,流行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花木蘭的時代還沒有婦女裹足的傳統。附:花木蘭的故事考證。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歷史故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可是,無人不知的花木蘭是什么地方人,墓在何處,能說準的人就寥寥可數了。原來花木蘭是中國陜西省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氏,木蘭園陵就建在萬花山下。 她在“壯士十年歸”時,路過洛陽、長安,看到當地農家種了許多美麗的牡丹,于是將種子采集后,親手種于萬花山上。她的家鄉就在萬花山。 花木蘭為現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鄉人。木蘭本姓魏,名木蘭,隋時募兵,木蘭代父從軍,名傳四方,后人為紀念她,在其故里建木蘭祠。木蘭祠位于虞城縣城南 35 公里營郭鄉大周莊村。該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內有英姿颯爽的花木蘭戎裝立像和記載花木蘭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凱旋而歸的雕塑和組畫。祠內有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碑文載有對木蘭身份、受封孝烈將軍的確認及《木蘭辭》全文。   花木蘭家鄉--木蘭山  木蘭山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北,海拔六百米,初名"牛頭山",南朝時,民間以山中多木蘭樹而稱之為"木蘭山"。相傳為唐朝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山上還保留不少遺跡,有"唐花木蘭將軍之墓"碑。 《黃陂縣志》稱:“木蘭聳翠,為黃陂縣第一勝景。”木蘭山舊名青獅嶺,明中葉始更名梁蘭山,正所謂:“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藉梁蘭傳。”其地在武漢東北70公里,黃陂縣北30公里處,海拔581米,山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遠望如一仰天吼獅。  相傳隋朝代父從軍之花木蘭即誕生于此,其后花木蘭破敵致勝,百戰歸來,終老故鄉,享年90歲,葬于此山之北。唐代修有梁蘭廟,后毀于元,明中葉重建旋毀。清初再建,更名木蘭殿。  木蘭殿前石雕將軍坊,刻有“忠孝勇節”四字,殿內有花木蘭不同神態之塑像三尊:一為立像,塑花木蘭手牽明駝,奔赴戰場;一為坐像,塑花木蘭身披盔甲,百戰歸來;一為女兒像,塑花木蘭婀娜多姿,仍是女兒身。神像上懸有“掃滅羌胡,功懸日月“匾額,殿內并有名家書寫《木蘭辭》全文。  木蘭故里在虞城  木蘭是一位忠教、剛烈的巾幗英雄。千余年來一直為人民所敬仰,但木蘭故里在哪里卻眾說紛紜。其實通過具體分析,是不難弄清真面目的。關于木蘭故里,報章雜志報道有的:  《中華活頁文選》合計本第五期徐鵬注《木蘭辭》時說:“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后世有多傳說:有人說她是譙郡人,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報》紹鐸文章說“木蘭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華書店報道: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說:“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這些報道的籍貫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譙郡、黃州和延安六處。   為什么說木蘭故里在虞城?  1、上述報道的六處地方,除黃州、延安之外,四處都是指虞城營廓這一個地方。營廓并未遷移,只是因為朝代不同,歸屬不同的緣故。大家知道,譙郡、亳州都是指亳州這一個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這一個地方。營廓,在古代屬于亳州,所以在古書上記載:“木蘭乃亳之譙人也”,這是事實。但宋代以后即劃歸宋州睢陽郡,即現在的商丘縣,所以又有人說:“木蘭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實。為什么又說她是虞城縣人呢?這也是歷史變化形成的。1951年,經政務院批準,從商丘縣東南劃出八個區,新建一個谷熟縣。營廓屬于商丘東南的黃冢區,隨之劃歸谷熟縣。到1954年又經國務院核準,谷、虞兩縣合并為虞城縣,撤消谷熟縣,營廓鎮自然歸屬了虞城。這已是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2、營廓有祠在碑存,物證在世  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論。在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不但有唐、宋、元、清歷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兩代的記事碑,詳細記載著木蘭的故里、英跡及歷代修祠情況,木蘭被逼自盡,唐追贈“孝烈將軍”,并立祠紀念。到金泰和年間(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間)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又大修木蘭祠三節,山門、大殿、獻殿、配房100余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豎有戎裝像。并立《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今存),詳細記載著木蘭身世、英績、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廟”為“木蘭祠”,從此改正了俗誤,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蘭生日),府、縣官吏率領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來沿襲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會,豫、皖、蘇、魯交界百余里的群眾,紛紛趕會進香,農貿交易,千余年來延續至今不衰。  清代嘉慶十一年(1806年)對祠堂又進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將軍辯誤正名記》碑(今存),記載了木蘭的故里、身世等,進一步曉喻為“孝烈將軍祠”,以“掃盡一世之訛誤,以顯我孝烈將軍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經歷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畝,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畝,這里古木參天,碑石林立,有歷代文人的記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當聞名的大祠院。題詩碑有多通,現錄三首如下: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過商丘明曹璉 亳上商丘繞故宮,荒臺古幕冷秋風。 火星有廟應分野,金果無園發舊叢。 代父尚看傳孝烈,死國猶復許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跡,盡關行人感慨中。 木蘭祠清徐作肅 遠廊東南孝烈祠,木蘭桑梓記隋時。 倉皇戎檄催窮老,慷慨中閨有健兒。 鐵甲環來雜配冷,鸞書絕去令威遲。 千年血食瞻靈爽,伏臘金枝宛宛披。  可惜該祠1943年抗日戰爭時毀于兵火,三節院落,幾十通石碑大部被毀。但還幸存有元、清石碑兩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樓,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蘭像、木蘭墓和大批名人題字碑等。現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歷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書》的記載與虞城元代碑記載略同。如明萬歷進士呂坤在《閨范圖說》云:“木蘭,商丘人,父病不能從軍,為有司所苦,木蘭代父戎邊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啟宰相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說:“孝烈將宮,安徽亳縣人,姓魏,名木蘭,化裝成男兒,替父從軍……鄉人為她立廟,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時,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這些歷史古人就已有明確記載。清劉澎年的〈三十二蘭詩鈔〉云:“木蘭姓魏,亳地人。”現代學者徐鵬、駱鐸在報章雜志上發表文章,都說“木蘭姓魏,亳地人。”雍正〈完縣志〉載“將軍亳州人也,姓魏,木蘭其名”等等。這些記載,在語詞上雖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實上是一致的。他們的記載都與虞城的元代碑記載是相符的。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早有定論,不是今人才認定的。而營廓鎮地處商丘縣東南40公里,虞城縣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屬亳州或譙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劃歸商丘。這個地方,在建國初已從商丘縣劃規了虞城縣。  4、近300年前的省、府、縣三層志書,均有一致的記載。清初〈河南通志〉說:“木蘭,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將軍。”雍正〈歸德府志〉云:“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書郎,不受,釋戎裝,衣其舊裳……欲納官中,不從,遂自盡。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家也。雍正〈商丘縣志〉更有其詳細記載,不再贅述。   5、在極其精練的〈木蘭辭〉中,還有三處可以說明,木蘭是營廓鎮的情況。(1)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在隋、唐時代,黃河中下游大致是從封丘一帶流向東北入海的。從虞城到黃河邊,100公里左右,土官帶領騎馬士卒,當天是可以趕到“黃河邊的”。那么,如果黃州有個花木蘭,她早晨從長江邊辭別了爺娘,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他用什么辦法能“暮宿黃河邊”呢?(2)從木蘭出征路線看,也是符合木蘭故里在營廓的情況: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朝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線是:家鄉—黃河—黑山—燕山。當是由黃河南邊不遠處出發“暮宿黃河邊”,再由黃河邊出發,“暮至黑山頭”,這是合理的。黑山,在黃河北不遠處,就有多年黑山。據《元和郡縣志》、《水經注記載:在河南境內黃河北岸幾十至百公里處就有三處黑山。所以,朝辭黃河去,晚上是可以到達“黑頭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稱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處聞道“燕山胡騎聲啾啾”是乎合理的。(3)當木蘭勝利歸來時,有“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句,這個“廓”字,就是特定名詞,他和徐詩“遠廓東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樣的,都是指的營廓鎮,爺娘聞女榮歸,而相扶著走出營廓迎接歸來的女兒。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將”之句。如果在黃山或“尚義村”有個木蘭的話,她爺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將了,怎能說“出廓相扶將”呢?這就是一個印證。  6、木蘭故里在虞城營廓,這個事實,早已為大家所共識。如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記號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詞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標著:木蘭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學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蘭祖籍在豫東”。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鄭州晚報〉發表的考證文章,題目就是“木蘭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學教授朱紹候“贊木蘭”的詩就有“巾幗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蘭文化研討會”上,六十多位專家、教授、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議把“花木蘭”戲中木蘭籍貫改為“我乃宋州營廓人氏”。復蓋全國、影響世界的〈人民日報〉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蘭故里展新姿”為題大量報道了虞城發展變化的文章,〈中國婦女〉海外版向世界報道了〈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聞,并配有木蘭像、木蘭祠、木蘭陵園彩照等。   至于木蘭故里其他說,有的只憑一個傳說,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黃河的大北邊等,都是牽強附會,站不住腳的。  一是黃陂說。  一說“黃陂有木蘭山,有廟在木蘭鄉,因而有人說木蘭是黃州人,完全是牽強附后。”宋〈太平環宇記〉載:“木蘭山,黃陂縣北六十里,舊木蘭縣,取此為名。”明嘉靖〈黃陂志〉也載:“木蘭山,在縣北七十里……傳嘗產木蘭,隋曾以此山名為木蘭縣,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這兩處都說是因為有了木蘭山,才取名為木蘭縣的,黃陂人說木蘭為唐初人,就是說在有木蘭之前許多年,早就有了木蘭山,與木蘭是無涉的。而〈漢陽府志〉記載的更清楚。說:“〈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八年置木蘭縣,則木蘭自是山名,蓋因山名縣,而非因人名山也。”這里,明白天誤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說法。那么,當地的〈縣志〉、〈府志〉都作了明確的否定,上述說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說“清代〈黃陂縣志〉的記載最清楚。”清康熙〈黃陂志〉說:“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等。假如黃陂真有這位“代父西征”的將軍,應當說她不是我們要論證的戎守河北、征戰燕山的木蘭將軍了。略有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從黃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陜西,過甘肅,或到達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戰”,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著跨黃河、越黑山了。再說她身在祖國的大西北,怎么能聽到“燕山胡騎聲啾啾”呢?有的說,“西征”、“北征”可能是筆下誤,其實不然,〈黃州府志〉、〈明一統志〉說到此事時,都是記載的“代父西征者”。決不會層層志書都“筆下誤”。并且〈漢陽府志〉對黃陂舊志說法早就糾正說:“舊志謂‘山以古樂府所云代父從軍之的木蘭得名。木蘭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貞觀人。考之傳籍,一無所據。〈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八年置木蘭縣,則木蘭自是山名,蓋因山名縣,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確否定了黃坡舊志的不正確說法。  這是這個“考之傳籍,一無所據”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時期,黃陂的修志者卻用一個神話故事,把木蘭從兒時到九十壽終寫成了小傳。該志說:“木蘭將軍,黃陂西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無子禱于建明山。趙氏夢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將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當顯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為木蘭。”又說:“木蘭兒時狀貌端凝……為男子裝,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貞……元師壯其言,選健卒五千與之,……合圍突厥于陰山,遂大破其眾,還朝策勛,除木蘭尚書,木蘭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歸省”……木蘭卸戎裝,理舊裝,自是承歡膝下……壽九十,以疾終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話故事只是啟蒙兒童的讀物,根本就沒有參考的價值,寫入志書已不嚴肅,怎么能當作歷史依據呢? 三說“有杜牧詩為證。”黃陂說是杜牧到木蘭山的木蘭廟時所寫。(未詳有何證據)其實在那里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容。他的這首詩早已在虞城木蘭祠碑林刻著,其詩曰:“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間從沒有說起木蘭故里的事,僅評此詩怎能證明其故里在黃州呢?   二是陜西說。  1、陜西說什么“木蘭姓花,延安有萬花山”。先看木蘭怎樣姓的花。木蘭姓花,是通過戲劇、電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歷史。自宋元以來爭論最早的是宋州魏姓與黃州朱姓之爭。從未見那里說她姓過花。但到明代戲劇家徐渭以〈木蘭辭〉為藍本、改編為〈雌木蘭代父從軍〉劇之之后,木蘭就開始姓花了。〈木蘭辭〉中木蘭本無姓氏,可是作為戲劇人物出來,是要交代身世的,沒姓不行。徐渭明白木蘭得名于木蘭花,于是移花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這是戲劇,小說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劇中,木蘭就開始姓花了。因為是戲劇不是歷史,原無糾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為配合抗日救國運動,又將此劇改編為京劇〈木蘭從軍〉進行演出,造成不小影響。解放初期,為配合抗美援朝運動,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又把京劇〈木蘭從軍〉移植為豫劇,劇名直呼〈花木蘭〉,常香玉帶該劇赴朝慰問,后又到全國各地公演,影響更大。之后又拍成電影〈花木蘭〉,在各地公演,一時風靡全國。從此“花木蘭”成了全國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巾幗英雄了。這時,誰要出來說木蘭姓魏不姓花,馬上會遭到眾人的諷刺和嘲笑,說你是白癡,這就是人們誤把戲劇人物當作歷史人物,以訛傳訛的結果。  2、說“有花木蘭之墓碑出土”。在人們普遍誤認為木蘭姓花的情況下,有人就報道“花木蘭之墓碑出土”。這道新聞。1986年3月4日〈中國旅游報〉上報道:“木蘭是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又說“延安文聯一名干部在萬花山下的麥地里發現一塊長滿蒼苔的碑石,上書‘花木蘭之墓’。”等,真是活靈活現,若有其事。以此證明木蘭故鄉就在此處。這則報道看后實在令人費解。且問,那塊“長滿蒼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誰人立的內容如何?未詳。如果上書“花木蘭之墓”字樣,最早也早不過明嘉靖之前,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徐渭的“雌木蘭從軍”劇。即使有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營廓屹立著,并且木蘭的里居、姓氏、英跡都記載著一清二楚。那塊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說明什么呢?再說,既然報道碑石“長滿蒼苔”,就證明露出地面(否則不會“長滿蒼苔”)。人們會問,這么一塊露出地面的英雄紀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中,多少年來竟無一人發現?就連那塊麥地的主人,耕來耙去也沒見到?怎么卻讓那位文聯干部“發現”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滸傳〉中“排座次”時的那塊“碣石呢”?   還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有人曾報道:“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萬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僅用一個“相傳”的故事,而不擺出具體事實,就想證明木蘭故鄉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說。  魏縣在河北的邯鄲南,在黃河大北邊,那里如果有一位木蘭代父從軍,也不需要過黃河,否則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縣說。  〈完縣志〉記的清楚,那里是木蘭之父駐戎的地方,〈完縣志〉明確指出,木蘭魏氏,亳州人,并沒說木蘭是完縣人既然是一個文學作品里的人物,那還是從文學里找答案吧。首先,花木蘭是《木蘭詩》里的主人公,而《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魏晉南北朝(公元190-589),眾所周知,婦女裹小腳是宋朝以后的事情,這中間相差了幾百年。而且北朝的婦女因為生活在北方,性格也是頗為驍勇的,很多女子會騎馬射箭,替父從軍也不足為奇了。 。

熱心網友

當然不裹啦,這風俗是南唐才開始的。

熱心網友

我猜肯定沒有

熱心網友

并不一定說古代的人都裹小腳的,我記得朱元璋的老婆還是大腳呢

熱心網友

裹腳,辨子,大煙槍舊中國的三大國粹.里傻二辨子功萬夫莫敵,那花木蘭就不會練小腳功?設想;花木蘭躍馬勒韁于陣前大聲斷喝:來將通名,三寸金蓮不踢無名之輩!!嘿嘿...那銳利的腳尖踢過去....

熱心網友

不用說最多那位說得沒錯我們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

熱心網友

laogedege 說了真多,我去過延安萬花山的,是花木蘭的故里,那女孩子自小不裹腳的。

熱心網友

花木蘭時還不興裹腳,

熱心網友

應該是貴族家庭的女人才是這樣,因為窮苦人家的女人都要干活。

熱心網友

她不怕吧.練過功夫的人不怕小腳.

熱心網友

軍營里總該洗腳吧,花木蘭如果是小腳怎能瞞的了呢,那樣也不會有以后的結局了

熱心網友

古代婦女裹小腳應是從宋朝開始的,宋以前的婦女沒有裹小腳,花木蘭是宋朝以前的歷史人物故事。

熱心網友

不會

熱心網友

裹足是清朝的事

熱心網友

沒有

熱心網友

沒有.

熱心網友

應該沒有吧。若是那樣怎么會替夫出征呢?

熱心網友

我想花木蘭裹腳尚且不知,裹胸是肯定要的啦!呵呵!

熱心網友

嗯,我也這樣思考。說她不裹,她是生活在古代,說她是裹,她又怎么能行軍打仗練武。最后,我認為她沒有裹腳,因為歷史上 她真的是行軍打過仗,裹 了怎么行?所以我這樣認為。

熱心網友

古代婦女包括她嗎?

熱心網友

不用的吧

熱心網友

我從百度搜了一下,據說,應起源于南唐.引文如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告訴我們,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對“弓鞋”癡迷的審美基礎上,別出心裁地將這種弓鞋用長長的布帛纏起來,以代替襪子。并在他的妃子?娘身上做試驗,始行纏足之法,開創了中國女性纏足的記錄。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纏足一事自唐代開始,起源于波斯人的舞蹈。南唐與大唐相距不遠,況且,纏足起源于舞蹈一說的可信性也較之前者尤甚。或許李后主的?娘只是一個著名的纏足者,而非開創者? 而花木蘭是南北朝時人,應還未裹腳.....

熱心網友

不會。 我國婦女裹足從宋代開始,流行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花木蘭的時代還沒有婦女裹足的傳統。附:花木蘭的故事考證。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歷史故事婦孺皆知,膾炙人口。可是,無人不知的花木蘭是什么地方人,墓在何處,能說準的人就寥寥可數了。原來花木蘭是中國陜西省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氏,木蘭園陵就建在萬花山下。 她在“壯士十年歸”時,路過洛陽、長安,看到當地農家種了許多美麗的牡丹,于是將種子采集后,親手種于萬花山上。她的家鄉就在萬花山。 花木蘭為現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鄉人。木蘭本姓魏,名木蘭,隋時募兵,木蘭代父從軍,名傳四方,后人為紀念她,在其故里建木蘭祠。木蘭祠位于虞城縣城南 35 公里營郭鄉大周莊村。該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大殿內有英姿颯爽的花木蘭戎裝立像和記載花木蘭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凱旋而歸的雕塑和組畫。祠內有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碑文載有對木蘭身份、受封孝烈將軍的確認及《木蘭辭》全文。   花木蘭家鄉--木蘭山  木蘭山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北,海拔六百米,初名"牛頭山",南朝時,民間以山中多木蘭樹而稱之為"木蘭山"。相傳為唐朝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山上還保留不少遺跡,有"唐花木蘭將軍之墓"碑。 《黃陂縣志》稱:“木蘭聳翠,為黃陂縣第一勝景。”木蘭山舊名青獅嶺,明中葉始更名梁蘭山,正所謂:“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藉梁蘭傳。”其地在武漢東北70公里,黃陂縣北30公里處,海拔581米,山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遠望如一仰天吼獅。  相傳隋朝代父從軍之花木蘭即誕生于此,其后花木蘭破敵致勝,百戰歸來,終老故鄉,享年90歲,葬于此山之北。唐代修有梁蘭廟,后毀于元,明中葉重建旋毀。清初再建,更名木蘭殿。  木蘭殿前石雕將軍坊,刻有“忠孝勇節”四字,殿內有花木蘭不同神態之塑像三尊:一為立像,塑花木蘭手牽明駝,奔赴戰場;一為坐像,塑花木蘭身披盔甲,百戰歸來;一為女兒像,塑花木蘭婀娜多姿,仍是女兒身。神像上懸有“掃滅羌胡,功懸日月“匾額,殿內并有名家書寫《木蘭辭》全文。  木蘭故里在虞城  木蘭是一位忠教、剛烈的巾幗英雄。千余年來一直為人民所敬仰,但木蘭故里在哪里卻眾說紛紜。其實通過具體分析,是不難弄清真面目的。關于木蘭故里,報章雜志報道有的:  《中華活頁文選》合計本第五期徐鵬注《木蘭辭》時說:“關于木蘭的姓氏和籍貫……后世有多傳說:有人說她是譙郡人,人有說她是宋州人,有人說她是黃州人,有人說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報》紹鐸文章說“木蘭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華書店報道: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說:“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這些報道的籍貫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譙郡、黃州和延安六處。   為什么說木蘭故里在虞城?  1、上述報道的六處地方,除黃州、延安之外,四處都是指虞城營廓這一個地方。營廓并未遷移,只是因為朝代不同,歸屬不同的緣故。大家知道,譙郡、亳州都是指亳州這一個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這一個地方。營廓,在古代屬于亳州,所以在古書上記載:“木蘭乃亳之譙人也”,這是事實。但宋代以后即劃歸宋州睢陽郡,即現在的商丘縣,所以又有人說:“木蘭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實。為什么又說她是虞城縣人呢?這也是歷史變化形成的。1951年,經政務院批準,從商丘縣東南劃出八個區,新建一個谷熟縣。營廓屬于商丘東南的黃冢區,隨之劃歸谷熟縣。到1954年又經國務院核準,谷、虞兩縣合并為虞城縣,撤消谷熟縣,營廓鎮自然歸屬了虞城。這已是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2、營廓有祠在碑存,物證在世  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論。在河南省虞城縣營廓鎮,不但有唐、宋、元、清歷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兩代的記事碑,詳細記載著木蘭的故里、英跡及歷代修祠情況,木蘭被逼自盡,唐追贈“孝烈將軍”,并立祠紀念。到金泰和年間(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間)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城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又大修木蘭祠三節,山門、大殿、獻殿、配房100余間。大殿內塑有木蘭閨裝像,獻殿豎有戎裝像。并立《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今存),詳細記載著木蘭身世、英績、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廟”為“木蘭祠”,從此改正了俗誤,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蘭生日),府、縣官吏率領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來沿襲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會,豫、皖、蘇、魯交界百余里的群眾,紛紛趕會進香,農貿交易,千余年來延續至今不衰。  清代嘉慶十一年(1806年)對祠堂又進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將軍辯誤正名記》碑(今存),記載了木蘭的故里、身世等,進一步曉喻為“孝烈將軍祠”,以“掃盡一世之訛誤,以顯我孝烈將軍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經歷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畝,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畝,這里古木參天,碑石林立,有歷代文人的記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當聞名的大祠院。題詩碑有多通,現錄三首如下: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過商丘明曹璉 亳上商丘繞故宮,荒臺古幕冷秋風。 火星有廟應分野,金果無園發舊叢。 代父尚看傳孝烈,死國猶復許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跡,盡關行人感慨中。 木蘭祠清徐作肅 遠廊東南孝烈祠,木蘭桑梓記隋時。 倉皇戎檄催窮老,慷慨中閨有健兒。 鐵甲環來雜配冷,鸞書絕去令威遲。 千年血食瞻靈爽,伏臘金枝宛宛披。  可惜該祠1943年抗日戰爭時毀于兵火,三節院落,幾十通石碑大部被毀。但還幸存有元、清石碑兩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樓,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蘭像、木蘭墓和大批名人題字碑等。現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歷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書》的記載與虞城元代碑記載略同。如明萬歷進士呂坤在《閨范圖說》云:“木蘭,商丘人,父病不能從軍,為有司所苦,木蘭代父戎邊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啟宰相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說:“孝烈將宮,安徽亳縣人,姓魏,名木蘭,化裝成男兒,替父從軍……鄉人為她立廟,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時,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這些歷史古人就已有明確記載。清劉澎年的〈三十二蘭詩鈔〉云:“木蘭姓魏,亳地人。”現代學者徐鵬、駱鐸在報章雜志上發表文章,都說“木蘭姓魏,亳地人。”雍正〈完縣志〉載“將軍亳州人也,姓魏,木蘭其名”等等。這些記載,在語詞上雖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實上是一致的。他們的記載都與虞城的元代碑記載是相符的。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早有定論,不是今人才認定的。而營廓鎮地處商丘縣東南40公里,虞城縣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屬亳州或譙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劃歸商丘。這個地方,在建國初已從商丘縣劃規了虞城縣。  4、近300年前的省、府、縣三層志書,均有一致的記載。清初〈河南通志〉說:“木蘭,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將軍。”雍正〈歸德府志〉云:“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書郎,不受,釋戎裝,衣其舊裳……欲納官中,不從,遂自盡。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廓鎮,有廟存,蓋其故家也。雍正〈商丘縣志〉更有其詳細記載,不再贅述。   5、在極其精練的〈木蘭辭〉中,還有三處可以說明,木蘭是營廓鎮的情況。(1)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在隋、唐時代,黃河中下游大致是從封丘一帶流向東北入海的。從虞城到黃河邊,100公里左右,土官帶領騎馬士卒,當天是可以趕到“黃河邊的”。那么,如果黃州有個花木蘭,她早晨從長江邊辭別了爺娘,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他用什么辦法能“暮宿黃河邊”呢?(2)從木蘭出征路線看,也是符合木蘭故里在營廓的情況:辭講“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朝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線是:家鄉—黃河—黑山—燕山。當是由黃河南邊不遠處出發“暮宿黃河邊”,再由黃河邊出發,“暮至黑山頭”,這是合理的。黑山,在黃河北不遠處,就有多年黑山。據《元和郡縣志》、《水經注記載:在河南境內黃河北岸幾十至百公里處就有三處黑山。所以,朝辭黃河去,晚上是可以到達“黑頭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稱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處聞道“燕山胡騎聲啾啾”是乎合理的。(3)當木蘭勝利歸來時,有“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句,這個“廓”字,就是特定名詞,他和徐詩“遠廓東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樣的,都是指的營廓鎮,爺娘聞女榮歸,而相扶著走出營廓迎接歸來的女兒。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將”之句。如果在黃山或“尚義村”有個木蘭的話,她爺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將了,怎能說“出廓相扶將”呢?這就是一個印證。  6、木蘭故里在虞城營廓,這個事實,早已為大家所共識。如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記號典〉,把“木蘭祠”作為詞條已列入“詞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國測繪地圖冊〉,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標著:木蘭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學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蘭祖籍在豫東”。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鄭州晚報〉發表的考證文章,題目就是“木蘭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學教授朱紹候“贊木蘭”的詩就有“巾幗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蘭文化研討會”上,六十多位專家、教授、學者,一致認為:花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議把“花木蘭”戲中木蘭籍貫改為“我乃宋州營廓人氏”。復蓋全國、影響世界的〈人民日報〉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蘭故里展新姿”為題大量報道了虞城發展變化的文章,〈中國婦女〉海外版向世界報道了〈木蘭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聞,并配有木蘭像、木蘭祠、木蘭陵園彩照等。   至于木蘭故里其他說,有的只憑一個傳說,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黃河的大北邊等,都是牽強附會,站不住腳的。  一是黃陂說。  一說“黃陂有木蘭山,有廟在木蘭鄉,因而有人說木蘭是黃州人,完全是牽強附后。”宋〈太平環宇記〉載:“木蘭山,黃陂縣北六十里,舊木蘭縣,取此為名。”明嘉靖〈黃陂志〉也載:“木蘭山,在縣北七十里……傳嘗產木蘭,隋曾以此山名為木蘭縣,故有木蘭將軍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一邑之名山也。”這兩處都說是因為有了木蘭山,才取名為木蘭縣的,黃陂人說木蘭為唐初人,就是說在有木蘭之前許多年,早就有了木蘭山,與木蘭是無涉的。而〈漢陽府志〉記載的更清楚。說:“〈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八年置木蘭縣,則木蘭自是山名,蓋因山名縣,而非因人名山也。”這里,明白天誤地否定了因人名山的說法。那么,當地的〈縣志〉、〈府志〉都作了明確的否定,上述說法自然就不成立了。  二說“清代〈黃陂縣志〉的記載最清楚。”清康熙〈黃陂志〉說:“木蘭,本縣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等。假如黃陂真有這位“代父西征”的將軍,應當說她不是我們要論證的戎守河北、征戰燕山的木蘭將軍了。略有點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從黃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陜西,過甘肅,或到達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戰”,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著跨黃河、越黑山了。再說她身在祖國的大西北,怎么能聽到“燕山胡騎聲啾啾”呢?有的說,“西征”、“北征”可能是筆下誤,其實不然,〈黃州府志〉、〈明一統志〉說到此事時,都是記載的“代父西征者”。決不會層層志書都“筆下誤”。并且〈漢陽府志〉對黃陂舊志說法早就糾正說:“舊志謂‘山以古樂府所云代父從軍之的木蘭得名。木蘭世居于此,姓朱氏,唐貞觀人。考之傳籍,一無所據。〈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八年置木蘭縣,則木蘭自是山名,蓋因山名縣,而非因人名山也’。”明確否定了黃坡舊志的不正確說法。  這是這個“考之傳籍,一無所據”的女子,到了清同治時期,黃陂的修志者卻用一個神話故事,把木蘭從兒時到九十壽終寫成了小傳。該志說:“木蘭將軍,黃陂西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無子禱于建明山。趙氏夢山神抱一女入室,‘此將星也……久陷此山,今付汝家……二十年后,當顯于世’遂妊娠,如期生女,是為木蘭。”又說:“木蘭兒時狀貌端凝……為男子裝,代父北征……易名朱烈貞……元師壯其言,選健卒五千與之,……合圍突厥于陰山,遂大破其眾,還朝策勛,除木蘭尚書,木蘭曰‘父母存亡未卜,愿乞歸省”……木蘭卸戎裝,理舊裝,自是承歡膝下……壽九十,以疾終于家等。大家知道,神話故事只是啟蒙兒童的讀物,根本就沒有參考的價值,寫入志書已不嚴肅,怎么能當作歷史依據呢? 三說“有杜牧詩為證。”黃陂說是杜牧到木蘭山的木蘭廟時所寫。(未詳有何證據)其實在那里寫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容。他的這首詩早已在虞城木蘭祠碑林刻著,其詩曰:“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間從沒有說起木蘭故里的事,僅評此詩怎能證明其故里在黃州呢?   二是陜西說。  1、陜西說什么“木蘭姓花,延安有萬花山”。先看木蘭怎樣姓的花。木蘭姓花,是通過戲劇、電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歷史。自宋元以來爭論最早的是宋州魏姓與黃州朱姓之爭。從未見那里說她姓過花。但到明代戲劇家徐渭以〈木蘭辭〉為藍本、改編為〈雌木蘭代父從軍〉劇之之后,木蘭就開始姓花了。〈木蘭辭〉中木蘭本無姓氏,可是作為戲劇人物出來,是要交代身世的,沒姓不行。徐渭明白木蘭得名于木蘭花,于是移花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這是戲劇,小說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劇中,木蘭就開始姓花了。因為是戲劇不是歷史,原無糾正之必要。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為配合抗日救國運動,又將此劇改編為京劇〈木蘭從軍〉進行演出,造成不小影響。解放初期,為配合抗美援朝運動,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又把京劇〈木蘭從軍〉移植為豫劇,劇名直呼〈花木蘭〉,常香玉帶該劇赴朝慰問,后又到全國各地公演,影響更大。之后又拍成電影〈花木蘭〉,在各地公演,一時風靡全國。從此“花木蘭”成了全國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巾幗英雄了。這時,誰要出來說木蘭姓魏不姓花,馬上會遭到眾人的諷刺和嘲笑,說你是白癡,這就是人們誤把戲劇人物當作歷史人物,以訛傳訛的結果。  2、說“有花木蘭之墓碑出土”。在人們普遍誤認為木蘭姓花的情況下,有人就報道“花木蘭之墓碑出土”。這道新聞。1986年3月4日〈中國旅游報〉上報道:“木蘭是延安市東南十六公里處的萬花山下花源頭村人”,又說“延安文聯一名干部在萬花山下的麥地里發現一塊長滿蒼苔的碑石,上書‘花木蘭之墓’。”等,真是活靈活現,若有其事。以此證明木蘭故鄉就在此處。這則報道看后實在令人費解。且問,那塊“長滿蒼苔”的碑石,是什么朝代、誰人立的內容如何?未詳。如果上書“花木蘭之墓”字樣,最早也早不過明嘉靖之前,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徐渭的“雌木蘭從軍”劇。即使有這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營廓屹立著,并且木蘭的里居、姓氏、英跡都記載著一清二楚。那塊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說明什么呢?再說,既然報道碑石“長滿蒼苔”,就證明露出地面(否則不會“長滿蒼苔”)。人們會問,這么一塊露出地面的英雄紀念碑,在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中,多少年來竟無一人發現?就連那塊麥地的主人,耕來耙去也沒見到?怎么卻讓那位文聯干部“發現”了呢?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到〈水滸傳〉中“排座次”時的那塊“碣石呢”?   還有1985年2月5日“延安建成木蘭陵園”時,有人曾報道:“相傳木蘭為延安府尚義村人氏”、“萬花山麓有花家世代冢地”等,僅用一個“相傳”的故事,而不擺出具體事實,就想證明木蘭故鄉在此地,怎能令人信服?   三是魏都說。  魏縣在河北的邯鄲南,在黃河大北邊,那里如果有一位木蘭代父從軍,也不需要過黃河,否則他就南征,向中原去征伐了。  四是河北完縣說。  〈完縣志〉記的清楚,那里是木蘭之父駐戎的地方,〈完縣志〉明確指出,木蘭魏氏,亳州人,并沒說木蘭是完縣人。

熱心網友

應該要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