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有采詩制度 請問概念是什么

熱心網友

所謂“采詩”,指的是周朝的一種政治制度或者說是文化制度。這種說法主要來自于《漢書》和何休的《公羊傳注疏》兩個人的說法略有些不同。班固認為古代有專門司職采詩的部門和官員,何休則將采詩的過程表述得非常具體,包括采詩者的身份,采詩的方式等。這種說法一直延續到現代才為人所懷疑。現當代普遍懷疑先秦時期的采詩制度是否真實地存在,認為在現存的先秦典籍中均不能看到有關采詩的記載,而這樣的制度性、而且規模較大的活動,不可能不在典籍中有所記載。所以,認為所謂“采詩”是漢代人根據漢代的樂府制度對先秦制度作出的想像。但是,現代學者又感到困惑的是,如果沒有采詩的行為,這些詩歌是怎么樣集中起來的呢? 我們現在當然無法想像這些詩歌是怎么集中起來的,而且想像始終是缺乏意義的。我個人的意見是,即使沒有這樣的采詩方式和采詩制度,在漫長的500年間,搜集300多首詩歌,它的渠道和方式是非常多的,不必要一定認定它是采取了我們認為很規范的搜集方式和辦法。實際上,關于“采詩”的描述性想像,還和我們下面要討論的問題有關。

熱心網友

回答的不錯

熱心網友

采集民間歌謠,加以整理,進行傳唱。

熱心網友

在何休給作的注中提到在周代國家有采詩制度,朝廷養了一些孤寡老人,讓他們搖著木制的鈴鐺到民間去采集詩歌,然后把采集來的詩歌匯集到朝廷的樂官那里,由樂官進行整理.朝廷也可以根據民間的詩歌來了解民情.這一說法基本是可信的.現在一般認為中的國風部分就是從民間采集來的.在漢代朝廷設立的有樂府專門負責從民間收集詩歌,現存的漢樂府詩基本都是經過了朝廷樂官的整理.

熱心網友

朝廷設立專門的機構,成為"樂府"來收集民間的優秀詩歌.

熱心網友

應該是從民間采集詩歌并加以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