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這兩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體現了老子的樸治主義思想。客觀世界是物質世界,天下萬物皆體現于有形,萬物之靈的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有”的層面,以“有”觀“有”,形成以“有”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以來,治國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為”的帝王身上,治身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質身上,從而忽視了必須體現自然規律的無形的社會法則(法律)和人生法則(樸)。“有生于無”即“無”是萬物之本,自然規律決定著天下萬物的命運,所以,人類欲求“有”必先求“無”,否則,不管社會多么富有,必然最終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其結果是一無所有,包括人類自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者,是實有的物質存在,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形有狀的東西,這個“有”是發揮效益的客觀根據。如果沒有這個“有”可資以為利,“無”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它強調從實際出發,——既從“實有”的實際出發,又從“虛無”的實際出發,同時,重視此兩者的利用,正是異常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所以,有無是相根、相生、相資、相用的關系,兩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無“有”,不成其“無”;無“無”,不成其“有”。它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辯證法的體現。。
熱心網友
這兩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體現了老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客觀世界是物質世界,天下萬物皆體現于有形,萬物之靈的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往往局限于“有”的層面,以“有”觀“有”,形成以“有”為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以來,治國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為”的帝王身上,治身則把希望寄托在“有用”的物質身上,從而忽視了必須體現自然規律的無形的社會法則(法律)和人生法則(樸)。 “有生于無”即“無”是萬物之本,自然規律決定著天下萬物的命運,所以,人類欲求“有”必先求“無”,否則,不管社會多么富有,必然最終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其結果是一無所有,包括人類自身。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者,是實有的物質存在,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形有狀的東西,這個“有”是發揮效益的客觀根據。如果沒有這個“有”可資以為利,“無”的作用便也不存在了。它強調從實際出發,——既從“實有”的實際出發,又從“虛無”的實際出發,同時,重視此兩者的利用,正是異常深刻的唯物辯證法!所以,有無是相根、相生、相資、相用的關系,兩者并行并重,而不能有所偏倚。無“有”,不成其“無”;無“無”,不成其“有”。它正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辯證法的體現。 后來莊子也繼承了老子的學說。
熱心網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