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矛兵太殘忍,應該作為威懾部隊,起嚇阻作用,用以保護弩兵。因為,弩兵總會發射兩箭,只發一箭就撤退的兵,太理想化。

熱心網友

實在不錯

熱心網友

 將軍嶺下的驚人發現  1995年5月12日上午,山西高平城西北10多公里的永祿鄉永祿村60多歲的農民李珠孩像往常一樣,叫上他的兒子李有多,一起到位于將軍嶺下楊家山的承包地里勞作。手下的鐵鍬 突然鏟出一大堆壘壓交錯的森森白骨。坑越來越大,尸骨也越來越多。眼尖的李有金還在尸骨堆里發現了一串長滿銅綠的刀幣,一數共有17枚。更奇妙的是,他們還看到,在一根粗大的胯骨上還嵌進一個在脊形“鐵頭銅尾鏃”箭頭,顯然是當年惡戰中射入的。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報告后,組成專人迅速趕到高平現場考察,一致認為,將軍嶺尸骨坑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原始、最完好以及規模最大,也是最具文物價值的長平之戰尸骨坑遺址。  空前的慘案傳說千年卻無實證  山西高平,戰國時稱長平,為韓國上黨郡所轄。  相傳公元前260年,秦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向東擴張,首當其沖的就是與之毗鄰的韓國。秦繼占領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后,又將鋒芒直指橫亙在秦、趙之間的韓國上黨。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唯有趙國在國力與軍事實力上能夠與秦抗衡。因此,在強秦看來,欲征服六國,必先擊敗趙國,而欲擊趙,必先占趙國的側翼,即當時地屬于韓國的上黨。于是,秦昭王派出20萬大軍橫掃“河內”(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北一帶),進襲上黨。趙國派軍隊迎敵。  后來,趙國中了秦昭王的反間計。在長平西部狹長的平川里,40萬趙軍全部成了“甕中之鱉”;被圍困46天后,主帥趙括在突圍時陣亡,群龍無首,40萬趙軍全部向秦軍投降。  據史書記載,秦軍主將白起殘暴兇狠,嗜殺成性。數十萬趙國戰俘被白起設詐坑殺于今山西高平西北韓王山至丹河一帶。  長平之戰40年后,秦始皇以武力統一中國。盡管趙國等國史籍對長平之戰曾有詳細記載,但“焚書坑儒”之后,六國史籍大多被付之一炬,有關長平之戰的史料也悄然失傳。《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此戰雖有記載,也是匆匆帶過,語焉不詳。歷代對長平之戰遺址所考均無結果,更沒有發現一個有規模的尸骨坑。由此“白起坑趙”便成了只有傳說無實證的一樁歷史懸案了。  1995年10月20日,長平之戰遺址考古發掘活動正式開始。考古人員非常細心地將表土一層層地剝離,經過幾天幾夜的工作,終于將這個寬5米、長11米的尸骨坑全部挖開,他們將這個坑編為將軍嶺一號尸骨坑。考古人員又運有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射線測定法,探測到一號坑的西側,還有一個寬3至4米、長55米的大尸骨坑,他們將其編為二號坑。  發掘工作主要在一號坑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號坑上層大部分尸骨都清理完畢。僅在這層就挖掘出頭蓋骨60多個,因天寒地凍無法再挖,專家們推測,此坑所埋趙軍官兵尸體至少超過百具。他們分析認為,此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不像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尸體所挖,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當年,秦軍將戰俘尸體拋入溝內,再填上一層薄土加以掩蓋。只是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斗轉星移,才使這些尸骨深埋地下。  重要的考古成就  長平之戰一號尸骨坑的發掘,是我國近年考古工作的重要成就,它有力地印證了長平之戰秦軍野蠻屠殺趙國戰俘這一歷史事實。同時,長平之戰的許多疑難問題也得以澄清和解決。  秦之后相當多的史籍在記載長平之戰時,都沿用“白起坑趙”的說法。坑,在古代漢語里具有“活埋”的表意。因此,后來不少史學文章便稱白起“活埋了趙國40萬戰俘”,但誰也說不清這40萬人究竟是怎么活埋的。長平之戰一號尸骨坑的發掘,對此作了有力的澄清:許多尸骨上有遭砍、射的痕跡,還有的僅有軀干而無頭顱,包括射進人的胯骨中的短箭頭,均說明這些趙國士兵都是被殺死后掩埋的。活埋之說不能成立。  專家們還在坑中發掘出了古代武夫征戰時束腰的衣帶鉤。經鑒定,這些金屬佩飾中只有少量是青銅質的,多數是鐵質。特別是“鐵頭銅尾鏃”箭頭的發現,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開始用于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