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深有同感,我也不知道人為什么要活著/
熱心網友
玩樂
熱心網友
人本來就有求生欲望和對更多美好事物的憧憬.不到萬念懼灰或失去理智時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生命的. 每當人想到以前美好的生活時就會無限留念,如果這人比較堅強和理智,那么他就會對未來更加期待,在過去的激勵下勇敢地生活下去. 有良知的人會對曾經給予自己幫助,快樂,幸福,恩賜的人回以報答,為此更會努力工作,認真生活. 也許有時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就想凡高一樣.如果真的是那樣人活著就猶如行尸走肉. 換個環境和想法生活或許會更好.
熱心網友
這了體驗生活的全部必須繼續活著下去.
熱心網友
這問題好像前些日子提過了。人活著是為了受罪、還債。
熱心網友
為了理想,為了生活,還有為了吃飯。
熱心網友
為了理想
熱心網友
人為什么活著?因為是人就會有欲望和需要。這種欲望和需要,有的是無止境的(指時間上的延續不斷或數量和程度上的貪得無厭,如人的支配欲、情感需要等),有的是周而復始的(如生理需要,吃飯、喝水等),或兩者兼有。正是這些永無止境的或周而復始的欲望和需要支撐著、驅使著、激勵著人活下去。 欲望和需要得到滿足便產生幸福感,得不到滿足便產生痛苦感。所以說人活著是為了克服痛苦,追求幸福,應該是沒錯的。然而幸福和痛苦又似乎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孿生姐妹,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追求幸福就意味著要克服痛苦,你要做人上人就得吃苦中苦,你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雖然生活中也有飛來之福、禍,在這里只討論一般的主流的情況),似乎一般情況下等量的幸福需要等量的痛苦來交換,不經歷痛苦就得不到幸福,似乎幸福與痛苦抵消了。果真如此的話,那人活著就沒多大意義了,生生死死也就無所謂了,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是貪生怕死者居多,視死如歸者罕見。這又是何故呢?不禁讓人沉思。 經過長時間對人生的體會和思索,我覺得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痛苦與幸福在時間上可以有先后之分。人們都有一種思想,那就是先苦后甜,希望今天承受了痛苦明天就能享受用痛苦栽培和澆灌出的甜蜜的果實-幸福,正是這種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相信明天會更好的信念才使人們想活下去;2、幸福并不一定需要等量的痛苦來換取,人生的幸福可以大于痛苦。從哲學概念上來講,幸福與痛苦是一對矛盾體,它們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幸福是相對痛苦而言的,痛苦也是相對幸福而言的,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沒有幸福也就沒有痛苦。但具體對一個人來說,是不是非得經歷等量的痛苦才能體驗到等量的幸福呢?我認為不然,雖然幸福感的體驗是相對痛苦感而言的,但對于某種類型的痛苦人只要體驗過一次,以后只要消除這種痛苦存在的條件,他便能一直享受相對應的幸福。而且這種幸福感不一定要相對自己的痛苦體驗而得,亦可相對別人曾經有過的痛苦經歷而得。正是因為人生中幸福可以大于痛苦,人們才覺得有必要為爭取更大的幸福而活下去3、人的欲望和需要具有多層次和多樣性,人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節自己的欲望和需要,調節自己的心態,從而調節自己的幸福和痛苦。這種調節功能可以使痛苦變得不那么痛苦,使幸福變得更加幸福,使人生可以趨樂而避苦,雖然這種看上去似乎自欺欺人的調節功能有限,但也是人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正是以上三點原因使得人生中的幸福和痛苦不會等量抵消,使得人生是可以有希望的、有意義的,使得人在沒有遇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的情況下不會輕言放棄自己的生命,而勇敢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