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真有這事,為什么人們稱它是神話故事?
熱心網友
大禹和大禹治水的故事,一貫的說法是“傳說”,并沒有人說它是“神話”。你一定是在那里看到“傳說”這兩個字,錯記成“神話”了。 為什么要說是“傳說”呢?因為沒有可考的文字記載。 像“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這些,才說它們是神話。 大禹治水不敢說“真有這事”,只能說“傳說中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知道的仍然屬于“傳說”,那怕它是印在書上,有頭有尾,它還是“傳說”故事。
熱心網友
我認為是真實的,只是中國人想象力向來豐富,訴說當中多少有些添油加醋。一傳十,十傳百,每個人聽到的都已經不是真實的大禹治水了。。因此就算被認為是神話也不足為奇。。。。
熱心網友
確有其事
熱心網友
應該有吧 也許是人們不太相信先人有那么大的能力
熱心網友
是真的,神話也來自于生活
熱心網友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后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于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家安居樂業,得到了許多部落的共同擁戴,繼舜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 在考古工作中,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結合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來考慮,許多學者都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古文化遺址當是夏代文化的遺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經建立起一個具有國家規模的夏王朝,這是不成問題的;這個王朝的領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獲得領袖地位,創業垂統,這也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禹這個人,治水這件事上,近年來卻產生了許多復雜分歧的看法,很難統一起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說法,二是新說。 關于大禹本人,傳統的說法是:大禹出身于華夏族群(根據是「夏為中國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據是「禹興于西羌」)。新說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是從東南地區帶著南方農業文化的某些優勢進入中原爭得領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的發現,都對新說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謂「夏為中國之人」是周代以后才產生的說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動的許多史跡實際上都在東方。與大禹有關的古跡,更是集中于東南地區。「禹興于西羌」一語是司馬遷說的,那是指禹后來到西方的發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過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夏王朝國家重器的鼎、鉞和許多玉器都來源于東南的古越人地區。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夸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么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于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后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于成功。史實并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戰國時代,《墨子》書中才稱大禹治水常用疏導之法。從大禹時代到戰國時代,相距一千多年,我們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進,有了不少成就。傳統的說法實際上是把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許多治水的功績都歸功于大禹一人,對歷史作了夸大。 作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夠北上中原發展的部落聯盟領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當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銅器發展生產,建立國家制度,對外用兵(擊退苗蠻族群的進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績,但是后人紀念他與崇拜他,卻選擇了他的主要功績──治水,這是不難理解的。作為一位農業社會的領袖人物,首先應該關心與致力的就是國計民生,農業生產。這一件大事辦不好,別的事辦得再好也不行。現在距離大禹時代已有4000多年,我們還難以根治水患,每年還得為防洪而擔心,幾千年前的先民,對于這位為了治水「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與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當時領導群眾興修水利,限于客觀條件,限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只能一點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現甚么奇跡,所以會長達13年之久。后人為了紀念他,把他身后的許多治水功績也算在他的頭上,這也容易理解。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跡越傳越多越傳越大的真實經過。 。
熱心網友
時間久了就成神了
熱心網友
純屬瞎謅。
熱心網友
傳說也不是瞎傳的不然怎么沒傳說是我治的水呢~
熱心網友
據《淮南子》記載:"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涂與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傳說,古時候這里洪水滔天,吞沒了大片的土地和山川,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舜帝派大禹到嵩山治理洪水。禹來到嵩山后,決定在太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轘轅山打開一條疏洪瀉流的通道。那時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為了支持丈夫治水,也來到嵩山,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一天,大禹在上工以前,對涂山氏說:"你聽見我的擊鼓聲,就來送飯。"說完,就去治水了。涂山氏準備好飯食,單等著鼓聲傳來。 大禹為了盡快鑿開山間通道,就變了一只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開山鑿石,忙碌不停,連飯都忘了吃。誰知一不小心,竟把一塊石頭踢落崖下,恰好擊在鼓上,涂山氏聽到鼓聲,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轘轅山下。可是她東張西望卻不見丈夫的蹤影,只見一只大熊在山間跳躍治水。她心中一驚,羞慚之下便向山下跑去。跑了一陣,涂山氏跑不動了,化成了一座巨石。大禹見此情景,大呼:"還我孩子!"只聽一聲巨響,石破北方,一個男孩出生了。這個男孩就是夏朝第二代君主夏啟。石破生啟的巨石高約10米,圍長43米,人稱"啟母石"。所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就是指的這個地方。 由于大禹和妻子涂山氏治水有功,大禹被封為夏伯,后建都陽城。大禹和妻子死了以后,漢代為表彰啟的母親涂山氏支持丈夫治水的功績,便在中岳嵩山72峰中的萬歲峰下,建了一座"啟母廟",并立下《啟母闕》。(新華網) 。
熱心網友
有,但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后來人們根據傳說而編寫的
熱心網友
我可以負責地告訴你,我們現在還不能向你驗證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我們只能告訴你,到現在為止還只能說那是傳說。就說上面的兄弟提到的遂公盨,那是一件西周時的器物,我們只能證明在西周時就已經有大禹治水的傳說了.但是大禹的時代距離西周也有兩千年.不過,大禹治水是有可能的.因為,不僅是中國,在世界各國的古史傳說中都有過洪水泛濫的故事.我認為那可能是在冰川后期,冰川大量融化所導致的水災.而且,我們的先民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一條桀驁不訓的大河,先民為了生存不能不與之搏斗.在近代以前,我們對大禹的故事都是深信不疑的.但是在近代以后,隨著科學思維的興起,于是就有了近代疑古思潮的產生.(當然疑古思潮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有了著名的古史辨派.其中最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他就把他疑古的目光投向了大禹.他甚至得出了大禹是一條蟲的結論.當然他的觀點過于武斷了些.但是近年來,又有一批人,根據一兩件出土文物就去否定古史辨的成就,倡導所謂走出疑古時代,則是不愚則誣了.還有那些無知的記者的瞎起哄.以及一些無知的人以謠傳謠.。
熱心網友
上古沒有可證實的文字記載,所以說是神話故事。連西周都是半神半人的,何況大禹時期。
熱心網友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不少地方還有毒蛇猛獸,傷害人和牲口,叫人們過不了日子。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里,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后代的人都稱頌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住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并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里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到會最晚。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
熱心網友
神話故事來自生活,不僅僅是"大禹治水",很多神話故事都與上古時代所發生的一些事有關。年代越久遠,神的成份越多,神的力量越大。
熱心網友
是真有這事的,不是神話。"大禹治水" 并非神話(圖) 東方網10月22日消息:一件鑄有“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容的青銅器在北京日前面世,它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獻記錄。專家認為這證實了大禹及夏朝的確存在。這件約兩千九百年前鑄造的青銅器名為遂公(上須下皿),上面鑄有銘文九十八字。它是今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專家們認為,這件遂公(上須下皿)是中國古代西周中期遂國的某一代國君“遂公”所作的青銅禮器。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兼首席科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李學勤教授今天在相關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上須下皿)上所鑄長篇銘文字體優美;字數雖不算多,但幾無廢言。銘文記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崗堵塞洪水和疏導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劃定九州,還根據各地土地條件規定各自的貢獻。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崗上的民眾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眾,大禹得以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銘文并以大段文字闡述德與德政,教誨民眾以德行事。李學勤表示,銘文中所述“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沒有大禹,便沒有夏,更沒有“華夏”。但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長期以來廣受爭議。遂公(上須下皿)的發現,將大禹治水的文獻記載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為詳實的關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記錄,表明早在兩千九百年前人們就廣泛傳頌大禹的功績。夏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深入人心。據了解,該文物已于近日入藏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不日將正式對外展出。 。
熱心網友
應該是真有此事,否則也不會載入歷史;之所以稱之為神話,是因為在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中,包含了諸多的神話傳說和傳奇故事。
熱心網友
誰能證明真有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