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今年66歲了,我爸72歲,他們相親相愛了50年,現在卻出現了矛盾,整天吵鬧。我爸好象和以前沒有太大的變化,就是我媽越來越古怪,脾氣越來越暴躁,整天找岔和我爸鬧,現在已冷戰一個多月了。我想幫他們調節,可她連我也不理了。我不知道她為什么會這樣,聽說老年人有患老年綜合癥的,不知道我媽是不是這種情況,請各位幫幫我,我該怎么辦,有沒有什么藥可治療。謝謝了!
熱心網友
老年人的疑心會越來越重,可能你父親老不著家,你母親就會猜疑,他干什么去了?是不是跟那個老太太多說話了?等等.你應該多與你母親溝通,減少她的疑慮,再讓你父親多陪陪你母親 ,情況會改變的.不要心急,慢慢來.少年夫妻老來伴嘛.
熱心網友
更年期,需要更多的愛好!!
熱心網友
找點事讓他們做,別讓他們閑著,閑著的時候就容易心中躁
熱心網友
人老了就會有很多變化 多種多樣的 在這里不太好找答案的 我建議你還是到醫院啊 還有啊是找專家什么的 咨詢一下比較好
熱心網友
女性的更年期到了,無論生理或心理都會有一點改變.心靈上可能找不到寄托,脾氣也會變得比較暴燥.然后,人也會變得比較疑神疑鬼.再者,你爸爸可能年老了,看事情也不一樣了,不愛表達他自己的感情,所以讓你媽媽生氣了.你爸爸要多多體諒媽媽和關懷她,多多陪她做媽媽喜歡的事情,可能她的心情會好轉.你也要多些關懷她,陪她談心事.給多點耐心吧.
熱心網友
老年人,他們做事力不從心。也可能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不適合他們,也許他們心靈比較寂寞,需要兒女關心,愛人的關愛,但是年齡大了,能做的可能不是很多,所以就比較煩躁。所以你日常多關心他們,多和他們溝通,讓他們多出來活動活動,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覺得晚年的生活也很有意思。
熱心網友
人到了老年,思想上想需要做兒女的能夠多陪陪他們,因為他們的心里感到很空虛,所以,只要做兒女的能夠多和老人聊聊天,經常和他們溝通以下,他們的思想就會疏松多了.
熱心網友
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懼死的心理。 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驟然間離開工作崗位肯定會產生許多想法,希望再次從事工作,體現自身價值。 人到老年,精力、體力、腦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關心照顧。子女的孝順,將會使他們感到老有所依. 老年人原來多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權。但由于年老后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權都可能受到影響。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惱。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可能會情緒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甚至不愿出門,長期下去,則會引起抑郁和消沉,為疾病埋下禍根.
熱心網友
老年人的疑心會越來越重,可能你父親老不著家,你母親就會猜疑,他干什么去了?是不是跟那個老太太多說話了?等等.你應該多與你母親溝通,減少她的疑慮,再讓你父親多陪陪你母親 ,情況會改變的.不要心急,慢慢來.少年夫妻老來伴嘛.
熱心網友
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做事力不從心。老年人一般都比較孤單,因為孩子都要去工作,如果你能多找一些時間陪陪你的父母,多和他們聊聊天,陪他們去走走,讓他們不再孤單,我想他們一定還會為自己有一個孝順的孩子而感到高興的,我想只要心情好了脾氣就不會那么的暴躁了。
熱心網友
找出其中令他們情緒不穩的原因。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做子女的要多陪陪他們。
熱心網友
兒女永遠是溝通父母關系的最好紐帶,多陪他們在一起
熱心網友
讓您媽媽走出去多參加一些老年人的活動,您要多陪陪她多關心孝順她,您的爸爸更要多關心她,讓您爸爸與媽媽一塊出去旅旅游,讓她感覺到生活的美好。
熱心網友
我是個年輕人對老人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多回家陪陪老媽應該可以的
熱心網友
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做事力不從心。也可能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不適合他們,也許他們心靈比較寂寞,需要兒女關心,愛人的關愛,但是年齡大了,能做的可能不是很多,所以就比較煩躁。所以你日常多關心他們,多和他們溝通,讓他們多出來活動活動,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覺得晚年的生活也很有意思。
熱心網友
難道老人也有代溝???
熱心網友
這個話題可就大了!老年人嘛,這是很正常的了!不過要說治療的方法嘛:....還是不要讓他們太寂寞了,做兒女的應該多陪陪他們,這樣情況會好一些!
熱心網友
老年人情緒、情感的變化與調適 姜德珍 北京大學老齡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情緒、情感的一般概念老年人的消極情緒及其排除老年人如何保持樂觀 1、 情緒、情感的一般概念 1。1 什么是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如喜、怒、哀、樂等。它們并伴有外部表情和生理基礎。情緒是在社會環境特別是人際交往中發展起來的。每個人都會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愛有恨。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優裕的環境中生活,沒有經受艱苦的磨練,他就會在富中不知富,人不走高山,豈知平路好走。情緒是每個人熟悉的無時無刻不在體驗著的。 1。2 人類情緒、情感的社會性 人的情緒和社會相聯,一個人參加了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或者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某些貢獻,他就會獲得滿足感、榮譽感、感到生活充實,就會有滿意、愉快的、積極的、再接再厲的情感和振奮的精神。如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就會產生消極的情感。個人的需要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如青年重理想,成年重事業,老年一般重社會的尊重,即社會對他一生事業上的成就的承認。因此,情緒與情感是與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相聯系的。 1。3 人類情緒、情感的可塑性 情緒、情感來自學習,學習可以改變情感。人的情感,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如果社會環境、人際交往的狀況有改變,對事件的觀念有變化,情緒、情感自然也會有變化。如以個人剛離退休或喪偶時的情緒、情感,經過一段適應期后,就會有明顯的改變。就象一個作家說的:“人生仍然要流動,流到新的快樂、新的成功,新的創傷,新的痛苦”。 1。4 人類情緒、情感的主觀能動能動性 對一個人來說,世界上景物的情調是隨著他的心情而變化的,人的一生總不免有順境和逆境,有歡樂也有憂傷。由于心情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盡管是同一件事物,有的人感受到這一面,而另外的人則感受到另一面。例如,對黃梅季節,有的詩人描寫:"黃梅進節家家雨"另有人說:"梅子黃時日日晴",還有折衷的說法:"熟梅天氣半晴陰"。 這種描寫上差異就是來自不同的心情。總之,由于各人主觀態度不同,心理上的反映也就各異。 1。5 人類情緒、情感的兩極性 情緒、情感有肯定和否定的對立性質,如滿意與不滿意、喜歡與悲傷,熱愛與憎恨,快樂與痛苦,興奮與沉悶等等。情緒的兩極性可以表現為積極的增力和消極的減力。積極增力的情緒可以提高人的活動能力,驅使人積極地行動。如愉快、興奮使人進取,對人對事充滿熱情。消極減力的情緒則會降低人的活動能力。如悲傷、憂郁使人消沉,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但在有的情況下,某些情緒可能既有積極的性質,又具有消極的性質。如恐懼易于引起行動的抑制,但也可驅使人去設法擺脫危險。情緒的兩極性還可表現為緊張和輕松、激動和平靜。2。 老年人的消極情緒及其排除2。1老年人的主要消極情緒 2。1。1 失落感 老人退休后,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好似大雁離群,沒著沒落,茫茫然不知所措。人在家,心在辦公室,感到人情冷淡,世態炎涼,往往有一種不甘心、不安心的心理狀態。 出現這種情緒、情感有它的客觀原因,即社會角色的改變、社會角色是指個人在社會和團體中所占的地位、身份。而這個地位或身份是經過學習和工作獲得的。學習分兩方面,一是學習角色的義務與權利,一是學習角色的態度與情感。如教師這個角色,他有管好、教好學生的義務與權利,他有對學生關心的態度和熱愛的情感;還要不斷改變自己不合教師要求行為方式,鞏固好行為方式。我是教師這個自我意識,是在師生長期的相互影響下形成的,角色的改變,不僅意味著失掉某種權利,更為重要的是喪失了原來所擔當的那個角色的情感,放棄了幾十年來業已形成習慣的那種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包含有他人對自己提出符合身份的希望,同時本人也得領會他人對自己懷有的希望。一個人為了當好某一個角色,必須知道所擔當的角色的一套行為模式和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必須知道所擔當的角色的矛盾。不能簡單地為老同志腿下來有不適感就是舍不得"權",不贊成干部年輕化。應該看到,這是因為離開了長期熱愛的工作,失去了長期充當的哪個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對別人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2。1。2 孤獨感 老年離退休后,兒女長大獨立成家,加上自己體力衰弱,行動不便,與親朋來往的頻率降低,因而人際交往發生了變化,倍感孤獨。如果不幸喪偶,則更感到寂寞甚至孤獨。除了這些客觀原因外,影響人際交往的還有主觀上的原因,既人的個性特點。 老人人際關系的結構比較穩定,他們經過幾十年的交往,與誰親,與誰疏是比較鞏固的,往往不易結交新的朋友,這樣一些主客觀的原因,使老人的人際關系的范圍逐漸變小,從而產生封閉性的心理狀態,感到寂寞,被拋棄,感到生活無樂趣。有個老人說,整天沒個對話人,像個不會說話的啞巴,每天寂靜得連一根針掉下來都聽的見。這種人際交往的改變,是老年人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2。1。3 自卑感 老年人自卑感的產生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從主觀上講,主要是他們認為自己有經驗,有才能卻無從得到發揮,特別是有些老同志對革命有貢獻,享有崇高的榮譽,一旦退下來,無所事事,就覺得不同志受重視了,自己是無用的人了。還有的老同志曾出生入死地為創建新中國奮斗了一輩子,他們特別珍惜革命的成果,正所謂"位退未敢忘憂國",但又覺得自己不在位了,無能為力了,嫌加了內心的憂慮。客觀上也還有少數人缺乏敬老精神,對老年人的,心理缺乏理解和真摯的感情,使老人自己覺得是多余的人。 2。2 排隊除消極情緒的主要方法 如何排除這些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的情緒呢?人的情緒是極其復雜析,沒有適合每個人的促進情緒健康的共同準則,但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以下五種方法,可以綜合運用,或者根據個人特點采用其一或其二。 2。2。1 疏導法 跟你信任的人談談自己心中的憂慮,這是醫治消極情緒的有效良藥。人處于憂郁狀態時必須想法發泄,把悶在心里的憂慮或者想不通的心思傾訴出來,以得到開導。當你為失落感、孤獨感所困擾時,你就與人談談。找誰談呢?你信任的人,能體會你的心情的人,有共同經歷的人,從他們那里得到開導與安慰。因為一個人自我了解,自我解脫,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好的情緒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難以排除,必須靠外部力量的支持。既使我們當中的最強者,在他(她)處于孤獨或危險的時候,也需要他人的協助。我們或許需要一個明智的朋友提些忠告。或許只要他說句鼓勵的話就夠了。 2。2。2 暗示法 這又可分自我暗示和他人行為暗示。你可能一時找不到可信任的人談談,你就可以通過自言自語的辦法進行自我暗示。如對自己說,"不要感到失落"、"誰都會碰到這一天","這是自然規律","既成事實已改變不了,只有想法適應、戰勝別無他法"。這就是通常我們說的自我勸解。自我暗示時要相信自己的潛在力量。人剛剛遇到困難時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忍耐力和克服力,但是想想那些戰勝困難的勇士,把他們作為榜樣,即通過他人的行為暗示,就可以使自己感到體內蘊藏著令人難以想象的應變能力。總之,人可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暗示和他人的行為暗示來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當你感到失落、茫茫然不知所措,你就自己找語言暗示,或者想想他人的行為有哪些可以作為自己的榜樣,這樣,你將有可能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以擺脫困擾。 信息來自本人的自我暗示,對自身可以發生積極作用,但也可能產生消極作用。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情緒紛亂時,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勇氣去戰勝它,這樣就能起積極作用。相反,無信心、無勇氣面對現實,則往往不能將消極情緒變為積極情緒,使自己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 暗示,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在社會中除了自我暗示外,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暗示,也無時無刻不在暗示他人。 2。2。3 發展才能和培養興趣 根據個人的特點,利用多年的積累的經驗和才能,創造條件,開辟工作的新天地,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有了興趣可以振奮你的精神,疲勞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喜愛音樂家的人當收音機一開,他會聚精會神地欣賞。喜歡釣魚的老人有時盡管要走好遠的路,要冒著嚴寒或酷熱,甚至挨餓,他也不覺得疲倦,因為釣魚是他的愛好。做喜歡做的事情,常常會加深認識,提高技能,使自己得到勝任愉快的感覺,這就支持了人的自尊心,就能鼓勵他的前進。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發生了興趣,他的新陳代謝作用立即加速,這時候,他感到的是興奮而不是疲倦。有幾個愛好爬山的老教練帶著一群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爬山,經過數小時后,那些健壯的小伙子一個個疲勞得連飯也不想吃,那些上了年紀的教練不但飯吃得很香,還高興地交談著,因為他們對登山感興趣,所以并不感受到疲勞。離退休的老人們,當你沒有任務,無事可做,感到無聊的時候,你就找你喜歡做能夠做,又認為有意義的事去做吧!如上老年大學、學點繪畫、學點書法等等,逐步培養起你的興趣。 2。2。4 幫助他人和轉移注意力 幫助別人、關心他人的疾苦,也能起到轉移注意力、解脫自己的作用。我們生活在人群中需要社會和家人的支持、安慰和幫助。與他人同舟共濟往往能幫助我們正確看待自己的煩惱。在幫助不幸的人的時候,會增強以個人心理上的耐力。暫時不考慮自己的事,而把注意力轉向外界,去了解他人的痛苦,并設法幫助解決。對他人同情憐憫往往有助于每個人度過自己的難關,幫助他人,結交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確是治好消極情緒的良方。 2。2。5 投身工作轉移注意力 投身工作是調節情緒、情感的極為重要途徑。工作可減輕失落感,可以保持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排除不必要的憂慮,可以感到自己對社會有用,可以不過分沉緬于往事的回憶。當您有不愉快、悲哀或擔心的情緒時,別人勸您"別難受"、"難受會損害健康"、"不要去想它"等等,這些道理當事人明白,也能起一些作用,但仍不易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真空"的思想領域是無法保持的。唯一的好辦法是讓他想另外一件事,讓工作把腦子占領,把不愉快的事情從頭腦中擠出來。 3。 老年人如何保持樂觀情緒 3。1 重視和主動調節情緒 當自己的情緒不好時,要認識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危害,有改變自己不良情緒的愿望與決心,重視和主動去調節它。不愉快的情緒是對情境和人際交往的正常反應。因為身體有病感到焦慮,因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憤怒等等。這本是自然的正常反應,承認這些不愉快的情緒,然后再想想這些情緒持續下去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想到它的危害、決心去排除它。有人說憂郁的情緒就像小偷一樣,偷去生活的樂趣,偷走了健康,甚至生命。長壽老人胡夫蘭德在《人生延壽法》中強調;"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 有一位106歲的老人徐桂英,她雖不懂長壽的理論,也無優越的保養條件,但她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到"犯愁只能糟蹋自己的身體。"她說她從5歲侍候人,結婚后生活困難也不發愁,同時也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她說碰到無論是多么高興或多么悲痛的事都要穩住神,否則會傷神傷身,人生總會有順境和逆境,處順利時,不欣喜若狂,碰到不幸事件也不悲傷失望,這確實是養生要方。 3。2 面對現實、勇于并善于適應不幸遭遇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能接受既成的事實,就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驟"。林語堂在他的《生活的藝術》中也有這觀點:"能接受最壞的情況,我認為在心理上,就能讓你發揮新的能力。當一個接受了最壞的情況,就沒有什么可發愁的了。在我們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極其不幸的事,對待這些事有兩種不同有態度,一種是想辦法適應;另一種是讓憂郁與悲哀毀滅自己。僅僅由環境并不能決定我們快樂,還是憂傷,而是我們對環境的態度才能決定我們的情緒,每個人都能頂得住災難和不幸,只要我們能接受既成事實,乃至最壞的情況。只要我們勇于并善于去頂,就能平安度過難關。 有名的愛國將領張學良,過了半個世紀的囚禁生活,卻健康長壽,他就是一位能面對現實、善于適應、隨遇而安,隨時排除煩悶的人。他被囚禁54年之久,能夠排除煩惱、制怒、解愁,從而會吃會睡,尋找生活樂趣。當然趙四小姐無比的關懷與知心對張學良的心靈創作給予了極大的安慰。他們倆始終相依、相愛、相隨。他說;"要不是這些年幽居歲月我們相依互靠,我是不知落到何種地步。" 一個人能夠度過難關,適應不幸的遭遇,除了本身的意志、性格、修養外,外部力量的支持了是不能忽視的,但主要還是決定于本人能夠面對現實、善于承受和適應。 3。3 過好"每個今天" 日本并上勝也等人調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觀得出了一個平凡的結論-"為今天而生",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準則。在調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觀時,他們發現老年人有暴死愿望和回歸愿望。暴死愿望不真實,回歸愿望不現實,了解到老年人所處的困境,沉重的心情,因而得出了這個結論。老年人如果對過去對未來擔憂,就不可能過得輕松愉快,因為過去懊惱對未來擔擾就成為今天的沉重的負擔。生活在"和別的日子完全隔絕的今日里"這16個字可以使人排除煩惱,可以使人振奮,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健康,可以使人歡樂。一位老年知識分子,在她重病手術后,老伴又突然去世,這一雙重沉重打擊,令她難以隨,她哀嘆昨天,擔心未來,懊惱、悲傷難以自拔。后來從《人性的優點》這本書上看到:"用鐵門把過去與未來割斷,生活在和別的日子完全隔絕的今日里。"這對她啟發很大,使她從消沉到振奮,鼓起勇氣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從此,她不因虛度夕陽而后悔,好好掌握今天,專心她的研究工作,寫文章,作報告,寫書,不叫一日閑過,取得了成績,她感到無比的欣慰。 老年人要過好每個今天的意思是說不要無所事事,要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會家庭和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要有目的的生活。 。
熱心網友
老年人需要別人的關愛。耐心點就行
熱心網友
對此中情況的應對方法是:1/多到幽靜的地方去,特別是傍晚近黃昏的時候,去緩解壓力,去養性養心(最好讓她單獨去)。2/買一些諸如靜心口服液的調理品給她服用。3/買一些他們哪兒年代的老片子讓他們侃侃。4/找些她的同齡人多跟她聊聊,幫她解解悶,舒舒心。5/自己不要太多的直接介入這件事。6/其他一些養身的方法。
熱心網友
對于這位朋友的問題呢,其實是很正常的,也是較為普遍的。首先,你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壓力,你也不要單純的去說服和設法阻止這件事。老年夫妻,他們的婚姻經歷時間的沖刷,其根基是非常穩固的,這點你要相信。至于為什嗎會出現這種問題呢?主要是由于女性在更年期,特別是五六十歲,這個年齡段,由于各種激素分泌的減少會身理,甚至心理上產生一種不穩定,這種波動其實他們也無法完全控制。對單身老人來說,她會無意中將這種情緒發泄到兒女身上,而對老伴還在的呢,就會發泄到他身上,具體表現在有事沒事跟他找別扭。對此中情況的應對方法是:1/多到幽靜的地方去,特別是傍晚近黃昏的時候,去緩解壓力,去養性養心(最好讓她單獨去)。2/買一些諸如靜心口服液的調理品給她服用。3/買一些他們哪兒年代的老片子讓他們侃侃。4/找些她的同齡人多跟她聊聊,幫她解解悶,舒舒心。5/自己不要太多的直接介入這件事。6/其他一些養身的方法。
熱心網友
人的身體有病痛會影響到情緒,你最好更多的關心一下你母親的身體健康狀況。對癥治療才會有效。還有,老年人暴怒激動都是很危險的,容易血管破裂。所以,你應勸你的父親,無論你母親怎樣莫名其妙,或者蠻不講理都要想方設法賠禮道歉,平復、安慰、消解她的怒火。可以參加一些老年人的聚會、參觀、活動等。或到寺廟參加居士林的聽經講法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使她能心情愉快,盡可能的改變一下心理環境和外部環境。你也可買好吃的給她,買節日生日禮物給她,就是想方設法讓她高興。
熱心網友
陪他多說話,不要讓他感到孤獨!
熱心網友
給她報名參加一些老年學習班什么的,并耐心跟她解釋,讓她懂得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快樂,這樣她慢慢會好的。
熱心網友
應該看看老年心理門診,經過正確治療會好的!
熱心網友
女性的更年期到了,無論生理或心理都會有一點改變.心靈上可能找不到寄托,脾氣也會變得比較暴燥.然后,人也會變得比較疑神疑鬼.再者,你爸爸可能年老了,看事情也不一樣了,不愛表達他自己的感情,所以讓你媽媽生氣了.你爸爸要多多體諒媽媽和關懷她,多多陪她做媽媽喜歡的事情,可能她的心情會好轉.你也要多些關懷她,陪她談心事.給多點耐心吧.
熱心網友
承諾你不會拋棄他們,會永遠愛著他們
熱心網友
他可能是怕兒女忽視他,不理他,總以為自己是孤獨的,被世人所拋棄的,就亂發脾氣,其實做兒女的應常常陪陪他,不讓他孤單,寂寞.老人家是很好說話的.他畢竟是過來人,也懂得年輕人的辛苦,有什么話,面對面,好好說.祝你成功,........
熱心網友
應該弄清楚她在想些什么,然后平時多用點時間陪她們說說話.或陪他們出去散散心.
熱心網友
必須給他們找點事,所謂“無事生非”就是這個道理
熱心網友
讓你媽媽一人在家,放些舒情的音樂給她聽,就可緩解。
熱心網友
人老了就會有很多變化 多種多樣的 在這里不太好找答案的 我建議你還是到醫院啊 還有啊是找專家什么的 咨詢一下比較好
熱心網友
老年人一般都比較孤單,因為孩子都要去工作,如果你能多找一些時間陪陪你的父母,多和他們聊聊天,陪他們去走走,讓他們不再孤單,我想他們一定還會為自己有一個孝順的孩子而感到高興的,我想只要心情好了脾氣就不會那么的暴躁了。
熱心網友
多溝通。
熱心網友
同上
熱心網友
可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做事力不從心。也可能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不適合他們,也許他們心靈比較寂寞,需要兒女關心,愛人的關愛,但是年齡大了,能做的可能不是很多,所以就比較煩躁。所以你日常多關心他們,多和他們溝通,讓他們多出來活動活動,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覺得晚年的生活也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