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自唐朝從印度傳入西藏后,形成了寧瑪、噶當、薩迦、噶舉四大宗派,不知有更詳細的資料嗎 。這些宗派的傳承和分布的現狀如何?與明代產生的格魯派比較,現實影響怎樣??
熱心網友
藏傳佛教的教派最早形成的是寧瑪派,其次是葛當派、薩迦派、葛舉派、希解派、覺宇派、覺囊派,而形成較晚,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格魯派。這是時間上的不同,但它們都是政教合一的。寧瑪派是遵循西藏前弘時期所傳的密宗的宗派。寧瑪有古和舊的意思。所謂古,他們認為自己的教派是公元8世紀蓮花生大師所傳,比其他教派早300年。所謂舊,他們傳承的主要是吐蕃時期所譯的舊派密咒。寧瑪派奉蓮花生為祖師。教義為“大圓滿法”主張人的自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本來清凈,因受無名熏染成了妄心,這是導致輪回的原因;如能聽其自然,讓心隨意而往,就是修行了佛果。此派戴紅色帽子,故稱“紅教”。葛當派是后弘時期形成的教派。葛是佛語的意思,當是教授、教戒的意思。創教人為阿底峽。他在《菩提道燈論》中提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成佛之路,并強調密法只應傳給少數經過考驗的“利根”之人。不遲于公元1105年,葛當派分成了教典、教授和教戒三個支派。薩迦派是以薩迦寺為主寺建立的教派。薩迦是“白土”的意思。該寺建立在白色的土上。其教義的特殊之處在于道果的教授。主要是要在去除我執的基礎上,把握一切都是有與無、斷與常的統一。薩迦寺主一直由吐蕃貴族昆氏家族世代相傳,不禁娶妻,但生子以后不得接近女人。葛舉派由瓊波南交和瑪爾巴所創,傳授的都是印度密法,公元14世紀下半葉,宗咯巴創立格魯教派,戴黃帽,又稱為“黃教”。格魯的意思是“善律”。由于格魯派主要以葛當派的教義為基礎,于是葛當派的寺院都變成了格魯派的寺院,并且葛黨派都并入了格魯派。格魯派持中觀學派的性空緣起說,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原因條件下的產物,都沒有自性,所以是空。主張嚴守戒律,不得娶妻、不得飲酒和殺生。在宗教實修上主張止觀并重,不可偏執。公元1751年,格魯派在西藏開始掌管地方政權,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體制。而其他教派早已衰微。。
熱心網友
厘清密宗與密教 《華嚴經》〈入法界品〉卷六十八:「若有眾生,暫見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礙音聲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菩薩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升我座,則離貪欲,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頻申,則離貪欲,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則離貪欲,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舍離三昧;若有眾生,接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于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以上經文所說的是 婆須蜜多尊者,至少是八地菩薩摩訶薩-- 佛之真子。八地圣位菩薩是為不動地--不為煩惱所動;譬如說,若是正在專心聽善知識開示時,正好聽到家中有火警或是家人出了意外,請問此時還能繼續聽聞開示?或是正在聽聞開示時,別人告知簽中樂透頭彩,這時是否能再若無其事的繼續聽聞開示?因為八地菩薩于相于土自在,可以意生身方便善巧度一切有緣眾生,親證法界實相--第八識--真心--阿賴耶識。在以方便善巧度眾時,以此方法,目的是為了度那些貪欲粗重的眾生,絕不是故犯邪淫戒。因為《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佛子!有十不可悔戒,應受應持:一、不殺人,乃至二十八天、諸佛菩薩。二、不盜,乃至草葉。三、不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語,乃至非人。五、不說出家、在家菩薩罪過。六、不酤酒。七、不自贊毀他。八、不慳。九、不鎮,乃至非人。十、不謗三寶。若破十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萬四千;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發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地,一切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菩薩行之根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由此十戒法門得賢圣果者,無有是處。」 固然 釋迦世尊往昔無量劫前的菩薩位中,曾以此法度一個女眾證得阿羅漢果,可是我們如果沒有達到:一、所度的對象有明心見性的因緣,且她除了對與你做這件事有興趣之外,其他的事情統統沒興趣。二、你本身已經是菩薩摩訶薩,已經斷了貪欲而且已證得意生身。若是達到這證量,則可以以此方便善巧度眾。如其不然,則絕對不可以,以免犯戒以及令宗門斷絕。 在此必須辨證《無行經》中所云:「貪欲即是道,鎮恚亦如是。」這是說由性行為其實也可以悟道,如果在這行為中就不能悟道的話,那就表示真如佛性不是不生不滅的,不是遍一切界的;這是已經明心見性且證境不退失的人所必須思惟的,但不可以拿這句經文作藉口,以之遂行貪欲。《無行經》緊接著云:「復不得斷,斷成增上慢。復不得隨,隨之將人向惡道。」這也是明心見性之后所要思惟的,意思是:如果斷了貪欲,認為自己了不得了、斷欲了、是圣人了,就成增上慢了。身為在家眾,有配偶而不能行離欲行:在因緣還沒有來的時候根本就不憧憬;因緣來的時候,該做就做、不起煩惱;已經過去了,完全不回憶、不留戀。但如果知道這段經文就大行貪欲,結果必定就會「將人向惡道」!怎么說呢?因為貪著的心就會越來越重,貪著心若是越來越重,感情的執著就越來越深,最后彼此就難分難舍,這就是束縛的根源,是故經文說「不得隨」。 三界沒有所謂「果上修行」這樣的法門,凡事都必須按部就班:遠離生死心。生死心從那里來?生死心從貪著五欲--色、聲、香、味、觸,名聲、財物、權勢、眷屬而來,從我見與我執而來。世間人貪著于財物,錢財不會嫌多,愈多愈好。菩薩也是不會嫌錢財多,所不同的是:菩薩希望錢財多,是為了能利樂眾生。凡夫希望錢財多,是為了積聚,掌控在手里,甚至有很多人希望有進無出。其實,錢財要有進有出,不可以只進不出,是故菩薩求財是多多益善,而所求來的錢財是用來布施--用來弘法利生,不是為了積聚。一般眾生對于五欲最大的執著仍在淫欲,《圓覺經》云:「一切眾生,皆因淫欲以正性命。」欲界世間如果沒有淫欲就沒有有情眾生,而眾生在世間之所以輪回的最大根源就是淫欲。淫欲的斷除很難,不能苛求一般學禪的人斷除,因為這是三果向時才能斷除,三果滿足時才能貪、鎮之心俱斷,是故「在欲除欲」不容易!須知:參禪之人應當心心念念為了求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如果對于淫欲的執著很強烈的話,就沒有辦法專心參禪,所以應當遠離淫欲。因為欲之關系,使兩兩有情互相貪愛,如此一來就種下了未來生繼續再執著求取、追求那個境界里面,便具足了后有的種子,所以《楞嚴經》卷6云:「不斷貪欲,求出輪回無有是處。」禪子參禪目的是要求取解脫--離開生死輪回,同時也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回。是故對于欲應當要有如此的態度:未來的時候不憧憬;而因緣已到,必須履行義務時,就坦然去做,不必因不能離欲而起煩惱;而此事已經過去了則絕不留戀、不回憶,如此才不致阻礙參禪! 名聲是絕大多數的人所難以舍離的!追求名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在世間有地位、讓人恭敬;世人有錢有勢之后便求名聲。所以做學問之人追求立言、立德,當官的追求立功、立德,其目的就是追求名垂千古。這個追求名垂千古、流芳萬世的心就是生死心。請問名聲是誰得?是五陰得。所以為了摧邪顯正、利益眾生,而不得不寫書時,最好是用筆名,不要用真名;即使真名也是假,因為名聲是五陰得的嘛!譬如說有一位大名聲的名師著作等身,寫了很多著作(姑且不去評論其著作是否誤導眾生),國際知名;那這個名聲是誰得的?是這名大師的五陰得,與真我不相干,留芳千古、名垂萬世,也是這個五陰得。可是到了來世,大師是大師,真我是真我,來生的是另一個五陰,所以名聲是假的。 求取名聲為的是什么?為的是今生他人的恭敬利養。有了名聲之后,利養、財物緊接著就來了,這個也是生死心,因為追求名聲就是為了這五陰的受用,是故求名是生死心;等而下之求權勢,這更是生死心,求權勢的目的是什么?為的就是支配眾生、支配眷屬,所以是生死心。又譬如與大家共修,心心念念就在注意共修的人數是否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共修的人數多就心里歡喜,若是人數減少時就悶悶不樂,這個就是眷屬欲,而這心態也是生死心。 對于名聲、財富、權勢、眷屬的貪著,都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源--生死心。所以對于這些五欲都不能貪著,應當一步一步的去現觀,有這些貪著就要慢慢的淡薄、乃至斷除。如何修除這些貪著呢?又如何去除生死心呢?有兩個步驟:第一、在不受打擾、安閑寂靜之時思惟:這些五欲(色、聲、香、味、觸)、名聲、財物、權勢、眷屬都是無常的;第二、再思惟:我們為什么會去貪著這五欲?其次,在第一步驟中的方法有兩個次第:一、安靜時,二、歷緣對境之中以無常觀來對應:這些東西都因為一期生死而有--因為這一生的五陰而有,如果將來舍報--這個五陰壞了,這些東西就全部都不再屬于我。以無常觀、因緣假合之觀念來對應,經過一些時日必能漸漸的去除掉此生死心,去除這些貪著心后,則貪戀生死的心就不會像以前那么強烈,貪著世間的煩惱便會漸漸減少,出離生死的心就隨之漸增,也就比較不會忘失話頭,可以常常在禪法上用功。 好不容易能夠親證實相--明心,若是犯了此十重戒,別說是不入三惡道、七次人天往返而出三界,就算是修到十地--法云地,也必下墮無間地獄,再從頭開始參禪、修道;如此嚴重的果報 婆須蜜多尊者不可能不知道。而以此方法接引眾生是「先以欲鉤牽,令得入佛智。」八地圣位菩薩于相于土自在,以此善巧方便度眾,是以意生身度之,絕不因而起貪欲,這才是真正的密教;而密宗不是密教,他們是雙身修法與異性弟子間之秘密,這那里是秘密教!這些外道已無密可言,卻大言不慚的夸稱是果地修行,他們是喇嘛教,絕對不是佛教! 復次,開悟明心不能說出來嗎?有一種很奇怪又狡辯的方便妄語:「說自己開悟的人就是沒有悟,師父我從來就沒有說我有悟。」這是方便大妄語。真正證悟沒有說不出口的,也可以在一言半句中就說出真心的所在,只是謹遵 佛教誡!不敢明說而已。《大寶積經》卷110:「諸比丘從今以往,于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于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 佛在《大寶積經》中說本心時明白、確定教誡:不可以向外道及一般人說,即使是佛弟子來求,如果他不是恭敬渴請,也不可以為他解釋,何況明說?如果冒然明講,那就是「虧損如來」。虧損如來是重罪,即使是圣 彌勒菩薩摩訶薩也不敢明說,真如佛性是 佛世尊無上甚深密意之故。這是為了保護眾生、保護信慧都未具足的學人,以免明聞之后謗法,所以是不可以明說的,而不是有什么秘密說不出來。 喇嘛教則是以欲界最粗重的貪欲--男女性愛為其中心思想,正與解脫道大大的背道而馳;解脫尚且不可得,更遑論能親證第八識真心--阿賴耶識,卻大言不慚的名之為「無上瑜伽」,這就是時輪金剛最后階段的父續與母續--喜金剛。在別的派別里有各種不同的名稱:黑嚕嘎、嚇嚕嘎、大樂光明、俱生大樂、無上瑜伽等。這都是西藏密宗喇嘛教的男女兩性雙身合修法,是移植自印度教里的密法,是密宗金剛上師與異性弟子間永遠的秘密。男性稱為勇父,代表「方便」,其法若以男性為中心、為傳法者,即稱父續;女性稱為空行母、明妃、佛母,代表「智慧」;有時是父續母續合并,這種時輪金剛是配合其荒謬的理論而建立的。最后階段進入時輪金剛秘密灌頂后,就是上師與異性弟子真刀實槍上陣合修。此理論及修法,可稱之為「雌雄等至」--到達性高潮時之一心不亂,名之為「等至」,這就是喇嘛教的「佛教禪定」。 這哪里是等至?等至是說初禪定境中不與語言、名、相等相應,或是二禪以上不觸內外五塵的定境,這種性高潮中的一心不亂連等持都算不上,何況是等至!?這是欲界粗重的貪欲,與禪定無關也與佛法無關,不能稱為禪定的等至。但是密宗行者卻認定:若能以上師所教、所傳的性愛技巧,保持樂受于身上持久不退且能遍身,就稱為證得俱生大樂、正遍知覺,如此稱為「即身成佛」--六即佛中的究竟佛。若像他們所夸稱的,那絕大部分的媽媽們是不是都已成佛了?大都已經成就正遍知覺(樂觸遍身知覺)。這種邪知邪見卻又冠上極高尚的好名詞--「無上瑜伽」(瑜伽本義是解脫智慧之境界)。這種「無上瑜伽」,又名之為勝樂金剛,因為密宗有這種獨特的快速「成佛」法門,所以名之為「金剛法門」;此種「成佛」法門,其實是頭上安頭,而竟夸言高于真正無上的成佛法門--大乘,而稱為「金剛乘」,真是離譜。 而他們所謂的遷識法:則是觀想自己的明點(密宗認為明點是本心)及觀想頭上有空行母;再將頭上空行母之性器官觀想得很清楚,名之為觀想蓮花(女人性器官名為蓮花、鈴,男人性器官名為金剛杵、金剛)。舍報時觀想自身中脈里的明點,將海底輪(生殖器)的明點提升上來,紅白明點會合提升,自頂門梵穴出,射入空行母的蓮花而入子宮,由她把密宗行者的明點真心帶到空行凈土而解脫生死。如此的邪淫妄想竟可稱為佛法,混到佛教中來,卻有很多愚疑眾生深信且奉行,妄想這樣可以遷移本識到凈土去(若欲詳知密宗的邪知邪見,請閱讀 平實居士所著《狂密與真密》一共四輯,其中對密宗匪夷所思的邪知邪見有詳盡的敘述)。 上述略述密宗只是外道--喇嘛教絕對不是佛教;切勿以為:不受戒就沒有惡果報,《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大眾受學品〉:「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雖不受佛戒,但如果犯邪淫罪,一樣有性罪,還是要受地獄大苦的,不會因不受佛戒、沒有戒罪,就以為可以不受惡果報。 復次,不可以一天到晚只注意佛弟子是不是犯戒,如果佛弟子因一時不注意而犯輕垢罪,就指摘其不是,就大肆喧嚷:某某人犯戒,如何如何的不該。可是請問這些不反省、檢討自己的人:你們連受戒都不肯、不敢,何有資格數說佛弟子犯戒呢? 這里再舉說《宗鏡錄》卷81云:「是以郁頭藍弗以世俗智伏下地惑,獲非想定,具五神通;時君敬重,就宮供養。郁頭藍弗每來與去,皆乘神通赴宮供養。王因出巡,命其愛女依前舊儀供養郁頭藍弗。王女珍敬接足作禮,郁頭藍弗觸女身手,因茲起貪便生欲覺,遂失神通。飯食已訖,矯施異計,語王女言:「我頃來去皆乘神通,國人思敬,莫由見我;我今食竟,意欲步歸,令國人咸得見我。王女謂實,送出閣門,步游歸山。」由這里可以看出神通的大忌諱是男女欲,而密宗竟互相吹噓、互相夸贊;說什么某某人是個大修行者,已證得大神通,其實這些都是瞎捧,因為修雙身法的喇嘛們根本就不可能修成神通,誑語有大神通的目的只是要貪世人的恭敬、利養而已,他們只是貪欲心粗重的外道罷了,那里會是真的有修有證呢! 《楞嚴經》卷6:「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所以雙身法之修法是邪淫,不是 世尊所傳,若說大圣歡喜雙身法即是謗佛,謗佛者不善。淫欲是欲界最粗重的貪欲,若欲以此邪淫法門而解脫生死根本不可能,妄想以此法而以空行母帶識往生空行「凈土」亦是絕對不可能。在這里須說明的是:所說的斷淫心是斷除其心行,不是說立即要大家斷除身行。 另外,《楞嚴經》卷八:「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如果違犯了十重戒,一定要在佛前至誠懇切懺悔,雖然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是不通懺悔的,可是根據《梵網經》仍需至心懺悔直到見到好相;雖然要見好相極難。現在是末法時期,宗門正法還在人間,明心開悟仍然可能;但明心開悟并不是如同未悟凡夫意識所想像的--很玄,更不是悟了之后就有神通,眼見佛性之后就可以穿墻入壁,如果說于欲行中將性高潮當作是一心不亂,能成究竟佛,那更是荒唐!絕對不可能一悟就能成佛(除非是最后身菩薩),何況這種邪淫的粗重欲貪與開悟了不相干! 而六祖在《六祖壇經》中的「一悟即至佛地」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如果一悟即至佛地,那請問:六祖是不是佛?相信六祖也不敢自稱為佛!《楞嚴經》卷10:「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們自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心行、識種無量無邊,怎可以將理上悟明真心當作是事相上修行所斷的思惑?如同 世尊綰劫波羅巾成六結,必須逐一慢慢的解結,不能如同變魔術一般的一下子就解開;亦如同大熱天要將身所穿的多余衣服脫下一樣,必須是一件一件的卸除,不可能一剎那間就完成。同時大家也必要知道:《六祖壇經》雖然稱為「經」;可是六祖尚未成佛,他開示語錄不可以稱之為「經」,菩薩的開示稱為「論」,只有 佛世尊金口親宣才可稱為「經」! 所以:佛法中的密教,是指修行證量上的現觀境界,不可為人明說的部分;或是以隱語宣說如來藏的所在,或是隱說菩薩的種種秘密證境,才是真實的密教。但是藏密喇嘛教自稱為密教,卻只是以外道淫樂藝術的不可告人秘密的保護,不許外人知悉而稱為密教,這與佛法中所說的密教真是南轅北轍,不可混為一譚,凡是佛門中真正在修學佛法的人,對此都應有深切的了解,才不會被外道喇嘛教以雙身法的秘密教法說為佛法中的密教,以免障礙自己證悟正法的因緣。 (見正覺電子報第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