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并不排斥外來文化,只是韓國文化所占的比例過大,甚至超過本國文化變成主流文化了,就在我家門口一個買羊肉串的都改稱韓國燒烤了我對此深感不安。再說臺灣它并沒有完全繼承中華文化,只是繼承了中國的儒家文化,我個人覺得它更象是一個被西化了的中國和日本文化的合成體。文化就應該是百花起放的印度的歌舞片沒了,日本片就更別說了,崛起的伊朗、泰國片也挺不錯的可是很少看到,英、法、德、俄的其實也不錯可我們看到是鋪天蓋地韓流。再說我覺得同志并不落后它比先生/女士更能體現出平等,而不象傳統的中國或西方稱呼將人分成三、六、九等,不管你是達官貴人還是民工乞丐一律平等。象我這種八十年代出生的沒有趕上同志使用的年代但我是真的覺得同志、人民比先生、民眾親切,其實推動文化流行不是政府不是媒體更不是明星,而是每一個普通人就象你、我、他,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持我們的特色其實不一定非要用過去的稱呼,可以發明一些有咱們赤色特點的名詞。我想看一下有和我一樣想法人是極少數還是大多數,請個位進來的同志或朋友發表一下意見,謝謝。
熱心網友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還老叫 同學吶 ..見只要是學生裝的 比我們小10歲也折磨叫..親切摸..... 現在社會 個性第一......只要別過分..雜樣順口 雜樣來吧....
熱心網友
共享學長,謝謝!難怪前幾天,我叫一位了句“同志”,人家很憤怒的說:一邊去,誰和你是同志!我暈到現在才知道:我錯了!!!
熱心網友
社會在發展啊
熱心網友
有人接受有人拒絕,兩種人多要有!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后面就同意樓上的
熱心網友
這沒有什么,中華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兼收并蓄,自成一體。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樂器,有幾種是我們從炎黃時代流傳下來的?二胡,京胡,板胡,琵琶,這些傳統樂器都是舶來品。無數次因為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的傳統文明得到了煥發生機的機會。秦漢的文化和隋唐的文化就有很多不同,同樣,明清時代的傳統文明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文明絕對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韓國的流行文化,尤其是影視,是早期的香港流行文化和韓國傳統結合后的產物,我們接受起來方便也不奇怪。至于先生小姐之類的稱呼,可是比“同志”早多了,相比之下,恐怕更貼近于我們“禮儀之邦”的傳統。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我們生活的大環境,早就潛移默化的深入到我們的一言一行里了,就算我們痛下決心想擺脫,也很難。比如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到西方國家生活過很長時間的中國人,會重視圣誕節而忽視春節。就算是新新新人類,圣誕節不放假和春節的七天大假也足以把他們對圣誕節的重視排到春節之下。就算是外來的文化入侵把我們逼到了舍棄傳統文化或者誓死捍衛它的絕境,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也許很多人會在“爹地呀,媽咪呀”的驚呼中倒下,但到最后,中國人總能在一聲“天哪!”的吶喊中重新站起來,重新讓我們的文化綻放光彩。對于影響我們一言一行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有信心。我們當然要保衛我們的傳統文化,但決不是要抱殘守缺,什么都是我們自己的好。經過比較鑒別,最后我們得到的,應該是克服了缺點,有了很多原來不具備的優點得更燦爛的傳統文化,而不是犧牲了我們傳統精華,各類文化大雜燴的一堆亂七八糟的垃圾,這是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證明過的。
熱心網友
韓流又叫憨流都是些憨人,憨國以前是我們附庸國又什麼好但心的,你看哪些憨國車真惡心,開他人你看一下哪傻B得意樣.
熱心網友
慌什么那些失去了自我的人本來就是廢物根本也沒人指望他們做什么
熱心網友
我想大家是被媒體愚弄了,我想請問,韓國燒烤在你家開店有什么不妥,我認為光憑在你家開不開店就來評定韓國文化是否替代了主流文化,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你去美國大街上經常能看見中國餐館,澳大利亞也有很多,人們吃了一輩子炒菜,突然出現了一個所謂的燒烤,壽司,作為改善生活的手段,吃一下有什么不妥???????
熱心網友
慌什么那些失去了自我的人本來就是廢物根本也沒人指望他們做什么
熱心網友
叫兄弟,姊妹,大學里用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