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

熱心網友

龍抬頭 吳三桂謀反之日

熱心網友

"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相傳是龍王上天降雨的日子。在陜西關中地區,這一天,都要吃“棋子豆”、爆米花、炒豆子類的東西。這一天,基本上不動水。另外,這一天早上起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用雙手擦臉,再甩三下,這樣就不會臉上生雀斑。呵呵,很奇怪的做法。而且這一天,也不一些忌諱:比如不能動土,因為這時的動物已經蘇醒,很可能挖到小動物,尤其是蛇。如果誰家這天動土,挖到了蛇,那會視為不祥。不過,這倒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動物的辦法。現在,“二月二”這個節日已經被人們淡忘了,好多關于這個日子的一些做法已漸漸消退。但現在每逢二月二前夕,爆玉米花、米花的人還是很多的。可能全國各地在這一天都有不同的習俗,聽聽大家是怎么說。建議不同省份的朋友來講一講你們的二月二。

熱心網友

明天在陽歷中是普通的一日,但是農歷中卻是一個重要的漢族傳統節日。那就是二月二,龍抬頭。記得小時候,我們那邊是過這個節的,具體怎么過已不記得了,只記得是要吃硬的干的東西的。聽媽媽說,她們小時候是吃臘月里供過神佛的面點。至于為什么吃,我也記不得媽媽的解釋了,反正我當時就認為,一定是老古人們節儉,舍不得扔掉已經風化干了的面食,才哄小孩子們一起來完成任務的。 因為這一天沒什么好吃的,所以在記憶中它很模糊,甚至從小都對它有些抵觸,寧愿不過這個節。長大之后自然就更不過了。今天偶然翻臺歷發現明天就是“二月二”,有關“二月二”的記憶才又復蘇起來,竟然還有些溫馨。于是到google上搜了一下,才知道這本是我們漢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才知道了它的由來和風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至于“金豆開花”則是一個與武則天有關的傳說。相傳武則天奪唐室江山以后,改國號為周,自稱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發雷霆,命太白金星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們怨聲載道,不禁失聲痛哭。——你說這玉帝重男輕女的思想也太嚴重了,一點都不唯才是用!——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噴灑人間,拯救萬民。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界,壓在山下,并立石碑一座,上寫:"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百姓為救玉龍,想盡了辦法。這年的農歷二月二,人們發現玉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閃亮,很像金豆。如將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于是,一傳十,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這天,太白金星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金豆開花了,便收了拂塵。玉龍這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時,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玉帝禁令,又"嘩嘩"下起雨來。 傳說很美麗,也反映了我們重農的祖先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他們依賴自然也尊敬自然。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都相信“人定勝天”,反而對自然漸漸輕蔑起來。解凍的大地什么時候托出了第一片草葉,回蘇的柳條什么時候裂出了第一顆嫩芽,我們已不在關注,水泥格子里無春夏秋冬之分。但是提醒大家,明天別忘了吃面條、餃子、煎餅,和爆玉米花。

熱心網友

龍抬頭,吃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