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wǎng)友
這個問題就要看從什么角度去理解俚語和諺語了。中國古代是把俚語和諺語當成同一種語言的。《尚書·無逸》中說“俚語曰諺”,大概是我國最早提到“諺”字并予解說的。此后《禮記》、《左傳》、《國語》、《說文解字》等古籍陸續(xù)各有其說。直到現(xiàn)代,給諺語界說定義的,誰也說不全,說不清。《四角號碼新詞典》有個簡明的說法:諺語是“流傳在民間的簡煉、通俗、含義深刻的諺句”。而最具權威的莫過于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總辦公室編纂的《中國諺語集·編輯細則》中的界定:“諺語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并廣為流傳的定型化的藝術語句,它是人民智慧和生產(chǎn)斗爭、對敵斗爭以及各種生活經(jīng)驗之總結,是帶有諷諭性、訓誡性、經(jīng)驗性和哲理特性的語言結晶。”從而指明它區(qū)別于成語、格言、俗語、歇后語。在外語傳入國內(nèi)后,今天我們所說的俚語也含蓋了外來語言的外延。主要是指口語中的一些特定的非正規(guī)詞匯(如粗話等),它一般只在某個地域或民族內(nèi)流傳應用。對俚語的作用,歷來有褒貶之爭。貶低它的人認為是“齷齪事物的齷齪名稱”(A nasty mane fro a nasty thing)、“低級、庸俗、索然無味的語言”,是“裝在文字垃圾車上駛向垃圾堆的垃圾”。贊揚者則認為,“所有最地道的俚語是詩人的俚語”(The strongest slang of all is the slang of poets),是“從空間科學家到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人員都使用的語言”。俚語沒有自身的語法結構,它們只是一些詞和詞組組成的成語,是民族語言的一部分,長期以來被認為屬于教育程度低的社會下層(subculture),但它往往比一般標準語更生動、更富有表現(xiàn)力,在表示強烈、驚嘆、愛好和贊嘆等感情方面有獨特的作用,或表達幽默、輕松和詼諧。。
熱心網(wǎng)友
俚語和習語常被認為是非正式的語言,經(jīng)常在日常交談、小說、肥皂劇中出現(xiàn),就是一種習慣口語。比如中文“我們?nèi)ド辖帧保嫡Z可以這樣說“我們來去上街”,意思是一樣的。或者中文里的“剃頭”就是俚語,正式中文表達是“理發(fā)”。 諺語是祖先留下的一些句子.
熱心網(wǎng)友
諺語是祖先留下的一些句子,而俚語是一種口頭非正式的語法形式
熱心網(wǎng)友
俚語只在特定的人群中傳播和使用,是一種亞文化的體現(xiàn)而諺語的使用范圍廣得多。另外,諺語從內(nèi)容上看一般是對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而俚語不是。一般是某種詞匯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