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是怎么養的?

熱心網友

銀耳室內高產栽培 一、培養基制作:棉子皮100(千克,下同)、麩皮15、石膏粉3、尿素0。4。按配方稱量、干拌后加水,尿素溶于水后加入,打散結團,拌均,含水量以用手緊握一把料指縫有水印為度。 二、裝袋、滅菌:拌好后盡快裝袋,最好在6小時內結束,以防酸敗。用裝袋機每小時可裝400~600袋,裝緊、扎實。并用金屬尖器在袋正面打5個接種穴,穴徑1。2~1。5厘米,擦凈后用3。2厘米×3。2厘米見方的膠布貼緊。滅菌采用常壓,膠布一面朝上,每灶滅2000~3000袋為宜。滅菌把握三點:①裝灶后,須旺火猛攻,防漏氣,最好在5小時內達100℃。②其后保持18~26小時。③達到滅菌時間,要趁熱卸灶,以防膠布受濕。 三、接種:銀耳屬中溫型,宜春秋兩季栽培(春季3~5月,秋季8~11月),如菇房升溫、保溫好,可冬季栽培。夏季可在山林栽培。接種時,料溫需降至28℃以下。接種室用來蘇水,或克霉王煙霧劑等法消毒。所用菌種要嚴格選擇。接種時,在酒精燈火焰的保護下,用接種器提取菌種,快速打開穴口膠布,接入袋內、貼好膠布,整個過程越快越好。 四、發菌:接種后把菌袋移入培養室或栽培室床架上。前4天保持溫度28℃,不要超過30℃。5天后保持25℃為宜。6~7天時,菌絲基本封口,此時進行倒袋:一是檢查發菌情況,二是剔除污染的菌袋,三是單擺于床架,為出耳做準備。溫度不足可用爐火增溫。發菌后期要加強通風。對污染輕的菌袋要及時用藥物處理,重的要隔離、低溫發菌。 五、揭布增氧:10天后,菌絲向四周蔓延成圓狀,當菌落直徑達10厘米、穴與穴菌落連接時,進行培養室消毒,后把膠布拱起成黃豆粒大小孔隙,以加大供氧量,加快菌絲生長。再4天后,穴中漸出現白色突起成絨毛狀的菌絲團,俗稱“白毛團”,此時室溫控制在20~23℃,相對濕度80%~85%為宜。隨著菌絲生理成熟,“白毛團”上出現淺黃色水珠,此時把袋子傾斜,排出黃水。一般接種后15~6天,穴內便逐漸出現白色碎末狀幼耳,此時把膠布全部去掉,并在菌袋上覆蓋消毒后的報紙,噴水、保濕。 六、出耳管理:一般接種后18天,耳就出齊了。此后管理的辦法是:用刀片沿出耳穴口邊緣割去薄膜約1厘米左右,使穴口達4厘米。出耳期,每天向報紙上噴水1~2次,保持報紙濕潤。當子實體長到3厘米大時要避免爛耳:取下報紙,置陽光下曝曬1天,再收回使用,每隔3~5天進行1次,同時達到換氣之目的。幼耳階段噴水量、通風量加大,但要視空氣濕度及天氣情況靈活掌握。接種后第24~29天時是生長旺盛階段,袋溫較高,要注意控溫,甚至要整天打開門窗,長時間通風,并配合噴水管理,防止通風后耳片干燥。到第30天左右時,子實體長到12厘米左右,應停止向報紙噴水,防止耳片過濕霉爛,停水5~8天,耳片均厚,即可采收。銀耳從接種到采收,一般35~45天 銀耳如何加工及保存 銀耳采收后,輕放盛器內,用剪刀小心地把黑色耳蒂挖凈,然后,揀除雜質,放入清水沖洗1-2次。要當天采收,當天曬干。這樣的產品色白、質量好。曬時,最好攤放在竹簾上,注意勤翻曬,并不斷整理朵形(碎耳片也可以加在整朵的耳片內)使之加速干燥,并保持朵形美觀。若遇陰雨天,應及時烘干,可采用火墻或火炕烘干的辦法,但要用文火,不要超過56-60℃。干燥的銀耳,放入密封的塑料袋內存放,以免受潮或蟲蛀。 存放時發現銀耳輕度長霉時,應及時拿到倉庫外,用干毛刷刷去霉斑,然后,放在火炕或烈日下烘曬干。如果霉變嚴重,可用鹽水沖洗,將霉菌洗去,使其呈新鮮狀后再烘曬干。 存放時蟲害也不可忽視,它不僅蛀食銀耳還排泄臟物污染商品,影響商品的質量與外觀。 防治的方法是:日光曝曬、烘烤等。在曝曬或烘烤時,要經常翻動使之受熱均勻,以達到徹底殺蟲的目的。還可以在高溫天氣把盛有銀耳的塑料袋堆碼在烈日下的水泥地上,然后罩上塑料薄膜帳,四周壓嚴不留空隙,讓其曝曬數日,利用曝曬產生的70-80℃的高溫不但可以殺死害蟲,還可起到抑制霉菌生長的作用。此外,對倉庫害蟲、霉菌,還可以采用化學藥劑殺滅,但要特別慎用,嚴格掌握劑量,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注意安全。 。

熱心網友

木屑栽培銀耳新法 木屑栽培銀耳成本小,造價低,效益高,是當前農家增收新門路。 1.備料 宜用闊葉楊、法國梧桐、李、柿等木屑。木屑粉應碎如米糠。忌用含有芳香油等殺菌物質的樹類。 2.培養基 銀耳的培養基配方:干木屑66.5千克,麥麩或米糠30千克,蔗糖1千克,石膏1千克,硫酸鎂0.5千克,黃豆1千克。配制時,先把黃豆浸入水中6小時--12小時,磨成豆漿,與蔗糖、硫酸鎂摻水攪勻,然后把木屑、麥麩、石膏拌勻,倒入混合液中。最后把拌成的培養料裝入廣口瓶中,裝滿壓實。并在瓶口中間打一深2厘米、直徑1.5厘米的接種穴。瓶口包上塑料薄膜與牛皮紙,用橡皮筋兒扎緊。 3.接種 把裝好培養料的瓶子,置于蒸鍋內蒸煮6小時,進行高溫滅菌,待冷卻后放入接種箱。把接菌匙、接菌刀、酒精燈也一同放入,然后用高錳酸鉀對空間進行消毒。接種時,用接菌匙挑取花生米大小的銀耳原種,經過酒精燈火焰,放入接種穴,輕輕壓實。包上塑料薄膜與牛皮紙,用橡皮筋兒扎緊瓶口。一瓶500克--750克的原種,可以接種50瓶--80瓶栽培瓶。 4.管理 接過菌種后的栽培瓶要及時移入20℃--28℃的栽培室,進行培養。室內設置床架,分4層--6層,間距40厘米。每三天翻動一次。3天后接種穴出現白色菌絲,8天--10天之后,菌絲在瓶中向下蔓延3厘米左右。此時,可將瓶口處的薄膜去掉,用牛皮紙在瓶口處套一紙筒,高出瓶口3厘米左右,再過5天--10天,菌絲就由嫩變粗壯,此時的室內溫度以23℃--25℃為好,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出耳后,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5%--80%。當銀耳長到直徑約4厘米--5厘米時,可打開紙筒,將栽培瓶排放于鋪有塑料薄膜的床架上,空氣相對濕度要保持在95%左右,讓菌絲分化,并加強通風。銀耳長至10厘米--12厘米時,即可采收。 5.采收 用利刀于銀耳基部整朵割下,用小剪刀把米黃色的基座剪掉。然后再用清水洗去雜質,攤放曬干或用40℃--60℃微火烘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