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這方面的信息?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的網站找了好久都找不到。

熱心網友

支持呀.

熱心網友

給支教活動的善意建議建議支教活動,而非具體某個人:昨晚去了會場,氣氛挺好。義賣活動結束后,準備工作會上,聽了小羊、當過西藏的志愿者的女孩和團委同志的發言,心里很不平靜,回去以后腦子里一直想著這事。下面我想作為一個新驢也好、會議的聽眾也好或者支教活動的支持者旁觀者也好,說說自己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個善意的建議吧。1、“支教”名字不好。能否考慮“聯誼”之類的,更真實貼切,也更平等。這次活動對志愿者對組織者對戶外店來說,都首先是個善舉。但是為了讓這種珍貴的善意得到妥當的表達,建議志愿者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現,而不要以老師、布道者、施舍者的身份強加給孩子們自己的價值觀。孩子與志愿者是平等的。從內心尊重他們才會給他們樹立信心增強自信而不是更加自卑。2、志愿者的選擇上。時間和目的是最重要的。文化程度和徒步經歷是次要的。時間上說:這樣的活動,貴在堅持,去一次兩次,也許時間上都可以保證,但3個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每2周一次?孩子的感情是純真的,他也許理解不了志愿者因為工作或者生活需要不能如約前往,會傷心失望。頂替肯定會有,但要盡量少。這是你和孩子之間的一個約定,也是對你自己的一個鍛煉和考驗。從目的上講:選擇那些真心愛孩子,想親近孩子,而又能給孩子以平等的尊重的志愿者。孩子一定不希望自己被當成參觀和嘲笑、奚落的對象。對只是想參加多人的戶外活動、只是想去看看自己陌生的牧民孩子和那里的貧窮以及落后狀況等等為目的的,應該善意的勸退。鼓勵他們參加別的和自己的目的吻合的活動。所以,志愿者不但要對自己的時間有充分的合理估計,還要對自己的耐心、目的做一個合理估計。3、出行前的準備。語言:既然是哈族小孩,漢語又不是很好,為了更好的溝通,有必要進行簡單的日常用語的培訓。禮儀:還要普及一些哈族的風俗習慣,尤其是民族禁忌。心理:活動說小一點是與幾個小孩子做朋友,去聆聽他們的心聲,去帶給他們快樂、尊重和自信;說大一點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是不同發展程度的文明的碰撞。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不以善小而不為),活動不但是為了引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喚起社會的善心提倡行善多為善舉,還要引起社會思考,文化的、經濟的思考,怎樣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我想,人去了,親身經歷感受了,回來也要有所聲音有所作為。在網上交作業也好,告訴親戚朋友也好,在報紙等媒體發表也好,都不錯。這些是心理準備。所以建議出行前多開幾次會,多見面聊聊,商量商量。我想,山友是懷著一顆赤誠火熱的心去的。不但要自己承擔費用,還要犧牲時間,所以應該準備充分,才會有所收獲,而不是走馬觀花。被接納被認可才會有熱情堅持下去。以上3點是我的思考,也是被大家的善舉感動說些心理話。希望活動成功、精彩!。

熱心網友

多你這種人好,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