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紫甘藍 紫甘藍又稱紅甘藍、赤甘藍,是結球甘藍中的一個類型,由于它的外葉和葉球都呈紫紅色,故名。 甘藍起源于歐洲地中海沿岸至北海沿用,已有數千年的栽培歷史。而我國最早的記述是《植物名圖考》(1827年),當時有稱“回子白菜”者。估計其傳入途徑為“絲綢之路”,以后再從西北至華北,時間約在19世紀之前。至于紫甘藍之傳入我國的時間更短,估計不到100年。 普通結球甘藍的栽培面積,解放以后發展迅速,從全國講,僅次于大白菜,而紫甘藍傳入我國后,由于在炒煮時,顏色成為黑紫色,不堪美觀。同時雖其營養成分高于普通結球甘藍,但我國不習慣生食,故迄未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特別是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對紫甘藍的需要量也日漸增多。為此,大城市近郊菜區已把紫甘藍列為花色蔬菜而種植。 【營養與食用】 紫甘藍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鮮菜含胡蘿卜素0。11毫克、維生素B10。04毫克、維少素B2 0。04毫克、維生素C 39毫克、尼克酸0。3毫克、糖類4%、蛋白質1。3%、脂肪0。3%、粗纖維0。9%、鈣100毫克、磷56毫克、鐵1。9毫克。 紫甘藍食用方法既可生食,也可炒食。但為了保持營養,以生食為好。如炒食的,要急火重油,煽炒后迅速起鍋。 【特征特性】 紫甘藍除葉為紫紅色不同于普通結球甘藍外,其他特征特性基本相似。 甘藍為十字花科2年生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30厘米的土表中,其開展度的半徑在60厘米范圍內,惟入土不深,加上甘監的葉面積大,生長期間需要較多的水分。 紫甘藍植株開展度50厘米左右,外葉20片左右,葉近圓形,長約33厘米,寬約30厘米,紫紅色,葉脈附近略帶綠色,中肋深紅色,葉面白粉多,葉球扁圓形,高12厘米左右,橫徑20厘米左右,紫紅色有光澤,葉球重1。5—2千克。 甘藍屬半耐寒蔬菜,喜涼爽氣候。氣溫20一25℃時適于外葉生長。進入結球期,適宜濕度為15—25℃。 紫甘藍抗寒力較強,能耐—5一—7℃的短時間低溫。 甘藍為長日照植物,第一年形成葉球,翌年在2—6℃的低溫條件下完成春化,遇上長日照條件,就能抽苔、開花、結果。 甘藍對水分需求多,對養分以氮肥需要量最大。對土壤的適應性雖廣,但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或粘質壤土為好。 。
熱心網友
沒錯,是叫甘藍.
熱心網友
甘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