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的前景到底有沒有發展,請專家能分析一下,哪里的紡織業比較好,
熱心網友
在我看來無所謂好壞,只要自己本身有能力到哪里都一樣的我想你一定是學這個專業的,所以才會這么的關心這個行業,其實很多人大學畢業后都不一定就學的是本專業,只要你有信心就行!
熱心網友
紡織業的前途會很好的,咸陽紡織業比較好.實習生待遇很好。
熱心網友
著配額的取消,出口企業面對的機會增多,企業自身的科技能力增強,勞動力成本提高,出口企業更多的趨于進行加工貿易;原因之二是出口退稅率下調,使得一般貿易出口需要全額承擔征退稅率差,而進料加工出口只需承擔國產料件及加工增值部分的征退稅率差,來料加工因實施免稅,基本上不受退稅率下調的影響。 需要提醒出口企業的是,雖然加工貿易可以降低出口成本,提升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一般貿易向加工貿易轉變,進料加工向來料加工轉變,對提升我國出口的自主增長能力和鼓勵企業使用國產料件,以及企業擁有自身品牌將
熱心網友
江南的紡織業比較好.實習生待遇.
熱心網友
樓上的辛苦了啊喝杯水啊別累懷了啊
熱心網友
2004/2005棉花年度開局就顯得波瀾不驚,棉價在棉農期望市場回暖的日子里反其道而行之,一路下滑至今。2004年的冬天,棉農的心里如潑了一盆冰涼的水,當初種棉花的熱情和期望已經蕩然無存。面對家中堆積著的籽棉,不禁感慨種糧食的種種好處,然而木已成舟,棉農唯一有能力決定的僅僅局限于明年是繼續種還是不再種棉花。棉花產業鏈中這一最基礎、最薄弱的環節,無論是傾向于“繼續種”還是“不再種”,都將直接牽扯到下個棉花年度整個產業鏈條的敏感神經。 種棉:成本高了 收入少了 2003年9月新棉上市后的幾個月時間里,棉花價格飛速上漲,給棉農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因此,2004年農民植棉熱情高漲,播種面積達到8475萬畝,比上年度增加10.6%,是10年以來面積最多的一年。棉農熱情的高漲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資、土地承包市場的活躍,直接帶來了棉花生產成本的增加。記者在河北滄州采訪時了解到,往年當地土地承包費用一畝只需要150—180元不等,而2004年因為種棉的人多了起來,土地承包費一畝漲到了300多元,最高租賃價達到500元/畝左右。棉農盧秋良承包了350畝地種棉花,畝產籽棉400斤。2004年地租每畝為350元、地膜25元、澆地兩次為40元、農藥為50元、雇工200元、化肥50元、種子25元。而2003年地租是150元,澆地、地膜、種子、化肥和今年基本差不多,農藥是30元,雇工150元,2004年和2003年畝成本相比多出270元,何況去年的畝產比今年還多100斤籽棉。2003年按每斤籽棉3.2元,2004年按2.2元計算,2004年的棉花畝收入比2003年里外大約少500元左右,而2004年凡有承包土地和雇工成本的棉戶,基本上不掙錢。在河北南宮市承包土地和雇傭工人的棉農不多,2004年畝產400斤籽棉,按每斤籽棉2.2元計算,畝效益880元,每畝不算勞工、農業稅的成本是385元,有495元的毛利潤,而2003利潤在1000元左右,這樣對比棉農的收益比2003年少了一半。可以說2004年播種之際,許多農民是沖著當時棉花的收益決定種植棉花的,幾個月之后,高額利潤早已經成為泡影,留給棉農的是失望和無奈。 對于小戶棉農來說,雖然2004年的新棉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但總算還有些賺頭,比起大戶來要好的多,但大大小小的棉農心里還是有些疙疙瘩瘩。這其中另有原由。 糧食熱了 棉花冷了 2004年4月,就在已經決定種棉花的農民們滿懷期望準備播種的同時,農業部宣布,國家將加大投入力度,將良種補貼作物范圍擴大到大豆、小麥、玉米、水稻四大糧食作物,每畝補貼數額分為10元和15元不等。 也許是在播種的時候,棉農一味想著曾經的高額利潤而忘卻了風險,直到棉花采摘了,市場不好了,棉農們才細細算了一筆賬,不管種棉花是賺是賠,這筆賬的結果都讓棉農心里有些不平衡。棉花按每斤平均2元,畝產按最高產量600斤計算,每畝棉花毛收入為1200元。種小麥畝產900斤,一斤0.8元,總共是720元,第二茬還可以種玉米,按畝產1300斤,每斤0.6元計算,總共是780元。這樣小麥和玉米總收入1500元。種棉花比種小麥的毛收入低200元,何況糧食還有補貼,棉花也比小麥、玉米要費工的多。而許多棉農播種時是按2003年3.5元的價錢計算的,即使2004年沒2003年那么貴,好歹也得賣個2.7元左右,種棉花怎么算也要比種糧食劃算,但誰知2004年的棉花價格不僅跌下了預期最低價,有的產棉區還跌破了2元的心理承受價。勞心費工伺弄的一季棉花,本來指望能有個好價錢,但是到頭來還不如種省心省工的小麥、玉米賺的多,再加上2003年相比巨大的利潤落差,棉農的心里不平衡也是在情理之中。 2004年種棉花沒有收到預期回報的農民,2005年還有多少愿意拴在棉花這棵“樹”上,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統計數據供我們參考,但是從棉花市場狀況和各地反映來看,種植面積或多或少在2005年有所下降似乎已經有些苗頭。 棉種:價格低 市場淡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全國優質基地科技服務項目組對湘、鄂、贛、皖、冀、魯、豫、秦、晉、甘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今年我國植棉面積呈縮減趨勢,其中長江中游和黃河流域表現十分明顯,一些優質棉基地大縣和分散產區面積的縮減幅度則可能更大。 與棉花市場相似的是,當前棉花種子市場表現也比較冷淡,價格繼續走低,與去年同期棉種搶購、熱銷、高價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種子批發情況來看,今年是近5年以來最不景氣的一年。就連近幾年十分火爆、產銷繁榮的雜交棉市場,當前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冷淡和遲緩現象。盡管各經銷商相互壓價拋售,而市場仍然呈“買漲不買落,買貴不買賤”的局面。 2004年的棉花市場能不能讓棉農從中學會分析市場,從而決定自己的生產方向,在2005年棉花種植面積確定前,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必須像重視糧食生產一樣對待棉花生產,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對棉農給予必要的引導,才能避免生產的大起大落,保持棉花生產和棉花市場的相對穩定。這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用棉大國極其重要。 2005年已經到來,紡織配額已經放開。2004年1—11月全國紡紗982.5萬噸□同比增長16.56%;預計2004年全年紡紗1098萬噸,用棉740萬噸,加上其它用棉40萬噸,全年用棉780萬噸。如果2005年紡紗零增長,仍需用棉780萬噸;如果保持7%上下的增長,紡紗達到1174萬噸,市場需求在791萬噸左右,加上其它用棉共831萬噸。國際市場認為配額放開對中國紡織業來說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會。那么在機會面前,棉花種植環節的任何波動都會導致機會喪失。正確引導棉農就等于推動中國的棉紡產業穩步發展1月1日以后,隨著世界紡織品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我國中小紡織企業的當家人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記者把目光投向浙江美欣達股份有限公司領導層身上,這是一個在市場搏殺中形成的堅強團隊,他們靠艱苦奮斗起家,近幾年迅速崛起,在2004年成功上市,堪稱我國民營中小紡織企業的代表。于是新年伊始,記者電話采訪了美欣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建明和總經理沈建軍。 對于今年行業和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且加大,美欣達董事長單建明認為,隨著世界紡織品貿易進入后配額時代,國內面料印染企業的競爭一定會趨向白熱化。客戶的需求變化、技術裝備的革命、行業內企業規模和管理水平的變化等,昭示著競爭環境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企業要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必須思索企業的變革之路。 單建明說,回顧過去,尊重客戶,與客戶實現雙贏,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則。而展望未來,創新是我們企業發展的根本法寶。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不僅僅是技術、設備的升級,最重要的是觀念的升級。理念先行,以先進的客戶服務理念、先進的社會責任感、先進的管理理念等來指導我們的行動。美欣達所有的創新都融合在企業管理中,而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單建明透露,近幾年,美欣達致力于廣泛吸納行業內的有志之士,給他們平臺空間,放手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干。公司每年都派出有經驗、有前途的高級干部到清華大學學習工商管理課程,回來后擔任高層干部。公司與職業技術學校廣泛開展教學合作,派出大量基層骨干到大中專學校學習印染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提高了企業整體技術和管理素質。目前公司正在積極引進日本、韓國的印染技術和管理專家,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單建明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既要有全球的市場眼光,更要有全球的人才觀,大膽嘗試、不拘一格引進和使用世界人才。我想,這是我們中國的企業家應有的胸懷和氣魄。 總經理沈建軍在接受采訪時,談到2005年企業可能面臨的變數,例如我國政府加征出口關稅、原材料及能源費用的進一步上漲、企業同質化引發的過度競爭等。在問及對紡織企業普遍關注的加征出口關稅問題時,沈建軍表示了謹慎的樂觀。他說,政府主動加征出口關稅,意味著我們主動設限,加高出口門檻,可以催生紡織企業重新"洗牌"。一方面促使優勢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出口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使強者更強;另一方面使一些產品檔次較低的弱者被無情淘汰。 談到美欣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5年的發展,沈建軍介紹說,在嚴峻形勢下,我們應該樂觀地看到許多對我們行業發展有利的方面。如新技術在染化料和助劑上的應用、新技術在印染設備上的應用、新的自動化系統設備、國外印染產業轉移等,另外新型纖維、新工藝的開發等,也為我們的企業市場、技術、管理創新創造了許多有利的條件。 沈建軍指出,美欣達地處湖州,南臨杭州,東接上海,北連蘇州、無錫、常州,西靠安徽,處于三省交接地帶,有著十分獨特的地理優勢。首先,以上海為龍頭的經營優勢,使湖州充分利用了上海有利的經營資源,為湖州成為上海的生產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湖州的棉印染行業以燈芯絨、紗卡為主,而安徽的棉花,江蘇常州的燈芯絨坯布提供了原材料上的有力保障。內外部的有利資源,為湖州棉印染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沈建軍說,2004年公司的高層領導先后去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歐洲國家,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去拜訪紡織印染企業和客戶,了解他們的發展近況、了解他們對印染企業未來發展的看法。在國內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通過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確立了企業下一步的發展目標。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進行企業在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創新,惟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熱心網友
國內的紡織業近些年來處于低谷,行業內的競爭比較激烈。自改革以來,北方地區的紡織系統敗下陣來,主要生產廠商轉移到山東和江浙一帶。主要因素:1.棉花用量供不應求。2.真絲原料少。3.市場上的需求變化快,生產變化趕不上。4.更改設備投資大。5.機械自動化以來,生產力過盛。尤其國營企業早已不能開動機器。如:天津、石家莊的幾大紡織廠和絲綢行業,似乎破產不能自救。具我所知香港的染色比較好。
熱心網友
依我看來,紡織業的前途會好的,因為,人們畢竟要穿衣服------,在人類的生活中紡織品是不可缺少的!!!
熱心網友
從全球范圍看,中國目前依然是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的第一大國;從國內來說,紡織品服裝出口在我國紡織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要發展工業首選就是“紡織業”,目前,我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狀況良好,而后配額時代對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來說更是機遇大于挑戰。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現狀 增長平穩,出口在全國貨物貿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近年紡織品服裝在全國貨物貿易中所占比重有逐年下降之勢,2004年一季度末,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國總出口的比重較2003年末又下降了1。7個百分點。盡管有所下降,但紡織品服裝仍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來源。 今年一季度,在全國貨物貿易總體逆差的情況下,紡織品服裝順差仍保持29%的增長,增幅與去年同期持平。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統計,2003年紡織行業累計出口64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6%,占全國商品出口的18。41%,2004年1-5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額342。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32%,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6。49%。 對主要市場出口保持兩位數增長,獨聯體國家成為進出口增長熱點地區。 2004年1-5月,我對紡織品服裝出口前五大市場日本、香港、美國、歐盟、俄羅斯(俄已于今年2月超過韓國成為我第五大出口市場)的出口額合計118。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2。9%,對這五個市場的出口額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對俄羅斯的出口增長88。2%,是五大市場中增長最快的。 據統計,1-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對設限國家的出口金額共計82。35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19。69%;對非設限國家的出口金額為259。91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增長23。25%。在美國,歐盟市場由于受配額限制,中國產品在這兩地進口市場上比重不是特別大,而日本市場,由于各進口國處于比較平等的地位,來自中國的產品的價值比重占到了日本進口總量的71。5%。 同時,哈薩克斯坦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排名也從去年同期的第45名猛升至第14名(排名含歐盟地區),對其出口額增長了4倍多,增長最快的主要是各類針、梭織服裝(在服裝出口排名中,哈薩克斯坦已排在第9名)。對這兩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整個獨聯體成為我國出口新興熱點地區,對其出口額達12。8億美元,增長116。3%。除此之外,在我國出口市場排名前40位之內,出口增幅在50%以上的國家(地區)還有阿聯酋、匈牙利、南非、印度、捷克、巴西,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上升,出口結構不斷優化 統計顯示,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所占比重下降,加工貿易所占比重上升。1-4月,我國一般貿易出口661。1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0。6%,比去年同期增長27。7%;加工貿易出口908。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5。8%,同比增長336。8%。 此外我國紡織出口的多元化趨勢十分明顯,歐美國家通過配額設限對我國出口的影響越來越小。 出口價格有所回升 一季度,出口數量增加拉動出口額增幅為28。4%,出口價格回升拉動出口額增幅為12。5%。 出口產品質量檔次明顯提高 隨著國內市場拉動和跨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門檻以及開辟多元化市場的推動,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素質和產品質量檔次不斷提升。北美、歐盟的貿易保護壁壘和日本市場嚴格的質量關卡,在客觀上迫使中國企業在激烈競爭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這些企業帶動了中國紡織產業的進步。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紡織品服裝企業的國際營銷能力還很差,需要進一步提高。 企業出口大幅回升 近兩年來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大型紡織出口企業不斷增加。2003年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出口金額最多的已經超過了18億美元,而且出口額超過一億美元的企業已經達到58家(見下表)。 配額取消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影響 設限地區將出現短期釋放現象,對歐盟出口將超過美國 在紡織品配額完全廢除之后,根據最極端的市場影響研究預測,中國的紡織品和成衣出口總量將可能增長150%。但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作為最大的出口國,遭受最長時間的歧視性待遇,配額取消必然出現對設限地區出口短期釋放現象,非設限地區始終是我國出口貿易的主體伙伴,從2001年的410。85億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603。27億美元,增長46。83%,占全年出口的74。96%。另外,事實上這種釋放也只是短期的,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釋放效應將很快得到緩解,2004年頭兩個月出口增幅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4個百分點。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排名前40位中,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已于今年5月1日并入歐盟。根據目前的數據看,由于對新入盟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同樣將受到配額限制,預計對該新入盟國的出口增速將有所減緩,所受影響不會太大,但是從長期看,東擴后的歐盟勢必超過美國成為我出口第三大市場。 出口產品價格將下降,主營利潤也將有所減少 配額的取消改善了出口企業的出口環境,未來兩年行業出口量將保持30%左右的增幅,但由于配額費的取消和占領市場的營銷策略,明年紡織品出口價格將下降5%左右,因此行業的主營利潤率會有所下降。盈利模式的單一和狹小的利潤空間是紡織品類貿易公司的發展瓶頸。 加工貿易比重將有所增加 雖然,目前的貿易方式還是一般貿易方式為主,但是加工貿易的比重也在上升。原因之一是隨著配額的取消,出口企業面對的機會增多,企業自身的科技能力增強,勞動力成本提高,出口企業更多的趨于進行加工貿易;原因之二是出口退稅率下調,使得一般貿易出口需要全額承擔征退稅率差,而進料加工出口只需承擔國產料件及加工增值部分的征退稅率差,來料加工因實施免稅,基本上不受退稅率下調的影響。 需要提醒出口企業的是,雖然加工貿易可以降低出口成本,提升我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一般貿易向加工貿易轉變,進料加工向來料加工轉變,對提升我國出口的自主增長能力和鼓勵企業使用國產料件,以及企業擁有自身品牌將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配額取消使得其他形式的貿易保護手段盛行 由于配額取消,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增長較快的情況下,國際上針對我國紡織服裝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愈演愈烈。不僅美、歐、日等發達進口國,就連一些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發展中國家都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使我在國際上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我國紡織品出口將遭遇更多的挑戰和阻撓,如紡織品特保條款、反傾銷、技術壁壘等。 美國、歐盟兩大受限市場分析 到2005年,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進口格局會有較大的變化。美國和歐盟即將解除配額限制的產品有很多是在其市場上需求大、賣價好的“敏感”產品,而這些產品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中國來說則具有重大的商業利益。但是,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必須認識到,在市場機會增加的同時,也會因種種現實的因素——歐美的雙邊優惠安排,“出口激增,價格下跌”引發的貿易沖突等等而大打“折扣”。以下對兩大受限市場的貿易空間以及政策作一分析: 美國 據預測,中美貿易在今年甚至未來幾年內(后配額時代)仍然將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在紡織品配額完全廢除之后,根據最極端的市場影響研究預測,中國的紡織品和成衣出口總量將可能增長150%,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計中國紡織品在沒有任何限制的美國市場的份額將增加2倍,達到30%;但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短期的釋放效應,根據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出口釋放效應將很快得到緩解,2004年頭兩個月出口增幅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4個百分點。 后配額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中美貿易爭端和摩擦會不斷增多,美國會對中國采取相應的貿易政策。配額取消之后,貿易壁壘尤其是非關稅壁壘將成為美國主要的貿易保護工具。除了質量壁壘,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制定嚴苛的以發達國家生產力為基準的國際標準之外,最近一項新的國際標準(社會責任體系認證)也給中國的紡織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歐盟 2004年在歐盟經濟問題上的最大不定因素是歐盟東擴的問題,新成員的加入,勢必會影響歐盟內部紡織服裝貿易和投資格局的變化。目前對企業來說,最實際的問題是:如果歐盟新成員國的配額總量合并到歐盟中,則借助這類機會擴大對西歐出口的可能性很大。2004年中國對歐盟紡織品服裝出口為45。39億美元,同比增長23。41%。在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排名前40位中,匈牙利、波蘭、捷克三國已于今年5月1日并入歐盟。從短期看,對歐盟出口數量出現急劇增長的可能性比美國要小。這是因為與美國服裝市場訂單量大的特點相比,歐盟市場細分度較高,群體對衣著講究、個性化要求高,對產品有內在的品質和文化內涵的要求,企業要想在歐盟市場上站穩腳跟,實行差異化經營,集設計、打樣、生產、銷售為一體,是一條符合發展趨勢的道路。但是從長期看,東擴后的歐盟勢必超過美國成為我出口第三大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紡織品服裝企業中,除搞來料加工、定牌生產企業的產品的檔次比較高外,絕大多數的生產廠家為了擠占市場都采取了低價競銷的策略,犧牲了產品的檔次與質量。歐洲紡織品服裝組織提供的數據表明,從2002年1月1日起歐盟取消了30個類別紡織品服裝中的配額限制,歐盟從中國這些類別的進口數量增加,但是平均價格下跌了38%,服裝的平均價格下跌了41%。價格戰的最終結果是對我國企業長期發展不利,而且容易招致進口國的貿易保護。 盡管與美、日經濟的復蘇勢頭相比,2004年歐盟經濟增長不盡如人意,但是歐盟內部市場發達、透明,成員國經濟互補性強,內部貿易活躍,受外部經濟不利因素的沖擊相對較小。在美國經濟復蘇的帶動下,歐盟經濟也有望步入上升軌道。 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服裝對歐盟出口數量增長,價格下降的直接嚴重后果就是招致采用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保護工具。針對東擴和2005年配額取消后對中國紡織品的擔心,歐盟近期出臺了題為《擴盟后紡織服裝業的未來》的一系列救助其紡織服裝工業的政策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在2005年建立歐盟地中海沿岸國家紡織品自由流通區、將普惠制集中給予最不發達國家、啟用環保和勞工標簽等措施。歐盟出臺的救濟措施將對我紡織品出口產生一定的影響,是不設限的設限,應引起企業的高度重視。此外,由于歐盟也針對中國紡織服裝產品進行了限制措施立法,因此,一旦美國重新設限成功,其對歐盟等國家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示范效應將不可低估。 (作者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經濟研究所所長)。
熱心網友
不容樂觀 因為我國這類企業太多了
熱心網友
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