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節日愈來愈“蕭條”,人們已很難找到原來的那種感覺了,我很想聽各位的高見,究其根本原因現今西方的種種節日愈來愈受歡迎,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卻像是被打入冷宮,更確切點說,許多節日現在只剩下吃什么了。而連這一點也早已不是那么明顯和強烈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及文化水平等的不斷提高,“吃什么”就顯得那么無足輕重了,人們需要更高更新的追求。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許多節日不僅在內容上,形式上,更在精神上給人以莫大的享受和發泄。我正在研究這個話題,很想聽聽各位的高見,更加深入的探求問題的根源和本質,并尋求理想適合的應對措施或解決方法,至少,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研究透,我覺得這很有價值!
熱心網友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當代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傳統節日日趨蕭條也是個很復雜的問題,簡要來講:政治上:國家不是很重視,沒有寫入立法,除春節外其他節日都沒有相應的假期。很多傳統節日在港臺都是法定假日,所以那里的民俗氛圍要比大陸濃厚許多。經濟上: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競爭壓力也相應地加大。為事業為生活終日奔波掙扎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熱情來營造節日的喜慶。節日帶來的經濟負擔、親情關系、朋友交往、應酬操勞、娛樂過度……等等因素,讓人們對過節產生了不良的情緒。過節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壓力,一種負擔,一種無奈。 文化上: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來源于農業文明,與祭祖、驅鬼、借節日填飽肚子等聯系在一起。這種文化淵源和傳統形式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歡快的氣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這與富裕起來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悅的現代中國人顯得有些不協調。外部環境:洋節涌入中國,來勢洶洶地搶占了中國的市場和人心。西方發達國家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嚴重沖擊著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很多民族的民間的特色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國人意識:1。崇洋:盲目跟風,缺乏去粗取精能力。踩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識的肩膀上追求時尚,追求現代,追求文明。有多少人了解圣誕節的意義?情人節的玫瑰比平時嬌艷嗎? 2。浮躁:在現代的名利和物欲的沖擊下,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到各種名目繁多的娛樂項目上。還能有多少人有興趣及耐心去尊重和承襲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3。淡漠:現代人情感日趨淡漠,對傳統節日的敷衍和冷落就是一種表征。洋節盛行原因:1。商家炒作;2。年輕人輕松\娛樂的理直氣壯的理由。任何節日都只是一種符號,我們應該以自己的理念和模式,以自己的文化元素來表現。題外話:聽說亞洲有個國家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端午節為他們的什么自然文化遺產之類的,如果他們注冊成功了,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將是一個奇恥大辱。 。
熱心網友
讓人痛心!
熱心網友
主要是國家不重視,香港這些節都放假,所以傳統節日還很濃
熱心網友
我們的民族精神消耗得差不多了,應該學習日本、韓國,加強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現在的道德教育完全是走形式,而且思想政治同道德還有不同,我們只重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仍為逢場作戲,我是一名在校高中生,對此深有體會,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對此都是不屑一顧。此外,重理輕文的思想仍然普遍而頑固的存在,這也是導致目前道德現狀的因素之一。以上是我的拋磚引玉之言,大家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