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清朝的皇帝比較用功,康熙朝編《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朝做《四庫全書》,保存了很多重要的典籍。不過皇帝們也時時用一下那個鉗制士人思想的密招——文字獄,但凡大部頭的書,都會牽連那么一些士人因字獲禍,《四庫全書》有,《康熙字典》也有。乾隆朝,江西的舉人王錫侯就是因為改編《康熙字典》,遭遇了殺身之禍?! ⊥蹂a侯,江西新昌縣(今宜豐)棠浦鎮沐溪村人,一生期望“學而優則仕”,雖然懂訓詁、善詩文、會觀天、通氣象,但是科舉之路卻不是那么順暢,38歲才中舉人,之后就屢試不第,死活沒有發達的運氣,也就只好在家著書。因為善于考證字音字義,所以對《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看多了,就發現問題了。《康熙字典》收字很多,但是他覺得,按照筆畫查字,使用者總是會查到字卻不能知其所有組詞用法,而且字與字之間沒有聯系,像散落的珠子。于是他就想出“以義貫字”的方法,把讀音或意義相同、相近的字,匯集到一處(比如“木”目,后面則列樹木、木板、棺木、果木、木材、木料、伐木等相關類)編寫出了一部名《字貫》的新字典。全書分天文、地理、人事、物類四大類,共四十卷。在友人的贊助下,《字貫》很快就出版了?! 〉峭蹂a侯有一個仇家王瀧南發現他在《字貫》一書的自序中,有說《康熙字典》“然而穿貫之難”一句,就抓住不放,上告江西巡撫海成說王錫侯這是在詆毀圣訓,屬于狂妄不法的行為,應該把他逮捕。海成趕忙上奏,乾隆帝看到奏折,認為確實是妄行著書立說。更要命的,乾隆在翻看《字貫》后發現,王錫侯竟然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諱直書,無所避諱(按照清朝的規定,凡是皇帝名號皆應減一筆或加一筆或以不書來避諱),這就屬于“大逆不道,為從來未有之事”,那就“罪不容誅”了。其實王錫侯是在凡例中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寫避諱,偏偏自己列舉時忘了避諱。 乾隆因此特別生氣,下諭:“罪不容誅,即應照大逆律問擬”。斬了王錫侯,連帶兒子孫子也處決;就連江西巡撫海成,上奏時建議革去王錫侯“舉人”頭銜作為懲罰,乾隆認為刑罰太輕,替罪人說好話,“大謬”,被判為斬監候(死罪,但并非立即執行),秋后處決;原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史馮廷丞也因為都看過《字貫》一書,卻沒有能檢出悖逆重情而革職等,上上下下牽連近百人。。
熱心網友
因為在編纂康熙字典時有100多人因為這本康熙字典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