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部隊安營扎寨時,他們的營寨是分開還是連在一起的?我寫小說,設定為分開,其中有情節說部隊被襲,各營之間相互奔馳支援,正確嗎?

熱心網友

古代部隊的營寨是按照部隊建制安排的,同一部隊的營寨在一起,不同部隊的營寨是分開的。兩個部隊之間相互馳援的情況是可能出現的,按照明朝的編制,總兵級別為比較常見的扎營單位,但如果最高軍事主官級別低于總兵,也可以單獨扎營。既然有人問了,就說得詳細一點吧。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任命皇族劉禮為將軍,駐軍霸上;任命祝余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任命河內郡太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這3支部隊都用來防備匈奴,距離大約在40里左右。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公元1853年,清欽差大臣向榮率軍在孝陵衛、紫金山一帶扎營。另—欽差大臣琦善亦率軍至江北浦口、揚州一線扎營。清軍江南、江北大營遙相呼應,對天京形成合擊之勢。這兩人都是一品大臣。根據古代兵書《司馬法》記載,扎營分為前后左中右五營,各營之間安排道路,設立明顯的標志指示方向,各營士兵未經主官允許,不得擅自走動,所有外出的士兵必須有統一發放的證件。由此可見,扎營是以作戰編制為單位的,有戰略上的安排,也有戰術上的要求。

熱心網友

古代部隊的營寨是按照部隊建制安排的,同一部隊的營寨在一起,不同部隊的營寨是分開的。這要以駐扎的實際情況而定。這兩位的答案有點矛盾啊,希望能有高手出來解釋清楚,在下也乘機長點見識,不過看樣子作者已經寫成分開了,你只是怕寫錯了被人笑吧?呵呵 其實小說很多都是虛構,錯了也不要緊,大作家的硬傷還多的很呢,大家認為我說的如何?

熱心網友

這要以駐扎的實際情況而定。

熱心網友

應該是連在一起的,不然“火燒連營”怎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