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上面的話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的( )之情?并說明理由A.希望 B.贊揚 C.不滿 D.憤慨
熱心網友
怎么沒人選D呢?我覺得是D啊!
熱心網友
選B啦!
熱心網友
當然是B了。
熱心網友
B
熱心網友
我認為應該選A 此詩句選自辛棄疾的《永遇樂》,這時的辛棄疾已有年歲,但仍志在千里,詞中表現出了對以前統治者的贊揚,反襯出對現在統治者的希望,希望其能收復河山,給自己一個征戰沙場、為國效力的機會。
熱心網友
因為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所以選D。
熱心網友
D或C都可以
熱心網友
答:B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宋·辛棄疾《永遇樂》 【今譯】遙想當年,錚亮的金戈,驍勇的戰馬,勢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 【賞析】此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借歷史上的英雄事跡,抒發對現實的感慨。南朝宋武帝劉裕,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里作者竭力贊頌這種英雄氣概,正為了反襯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左、不圖恢復中原的協政策,不作直接抨擊,卻更顯得意深味永。這里又把歷史事件與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造成一種沉郁頓挫的風格和博大恢宏的意境。 【原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