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二百五”的來歷 一說: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又說:春秋戰國時期,身掛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齊國國王決心為蘇秦報仇。一時拿不到兇手,他就想出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秦的頭割下來掛在京城城門上,旁邊貼著榜文說:“蘇秦里通外國,是個內奸,誰殺了他便為齊國立了功,自報者當賞黃金千兩,并加升官職。”看榜人的人中站出四條漢子,揭下榜后,同進京城向齊王說蘇秦是他們殺的。齊王審問過后,贊他們是勇士,并問“千兩黃金四人各分多少?”四人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說:“來人,把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從此,人們把一些傻瓜叫做“二百五”。 。

熱心網友

古代一吊銅錢是500枚.250就是半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