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1、 原子和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a,a):原子是化學反應中最小的微粒。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也可直接構成物質(金屬、稀有氣體、碳、硅等),所以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原子結構: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數等于核電荷數等于核外電子數。質子和核電核為正,核外電子為負,中子不帶電,故原子呈中性。同一類原子的原子核內含有相同數目的質子。也就是說,具有相同核電核數的原子屬于同一類原子。(原子核內的中子數可以不同,比如:碳12、碳14等是不同的原子但屬于同類原子,因為他們所含的核電核數都是6,不同的是,碳12含6個中子,碳14含8個中子)2、 原子相對質量(a,a):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即作為分母),其他原子的質量(作為分子)跟它相比所得到的值就叫做該種原子的的相對原子質量。簡稱原子量。如果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a克,一種原子的質量為b克,那么該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2b/a(注意:原子量沒有單位)3、 分子的涵義(a,b):分子是構成物質并且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也就是說,物質化學性質取決于構成該種物質的分子。4、 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內容(a,a):分子總是永不停息的作無規則運動(分子的擴散現象);分子間有一定間隙(溶液的形成);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割、壓縮物體需要外力)。5、 擴散現象(a,a):打開香水瓶我們會聞到香味(氣體擴散)。長期堆煤的墻角會變黑(固體擴散)。紅墨水滴入水中整個液體變紅色(液體擴散)。等等這些現象都是擴散現象。規律:從含量高的地方向含量低的地方擴散。6、 元素的概念(a,a):具有相同核電核數的同一類原子稱為元素。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也是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其次是硅,再次是鋁(含量最多的金屬)。國際上采用公認的符號來表示元素,這些符號就叫做元素符號。記住教材第四冊P20表1-2;常見元素的的原子、離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a,a):教材第六冊p2~3。7、 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a,b):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O2\H2\C\CU等)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化合物。只有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一個元素符號既可以表示一類原子、一個原子還可以表示一種單質。8、 分子式的意義和書寫(a,a):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分子組成的式子,叫做分子式。單質分子的寫法、金屬單質和固體非金屬單質(碘分子除外)習慣上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組成。化合物分子式的寫法:金屬元素符號寫在左邊,非金屬元素符號寫在有變,讀作“(右)某化(左)某”。化學式(a,a):化合物可分為離子化合物(金屬+非金屬形成離子化合物,如堿、鹽。)和共價化合物(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酸)。物質并不是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因此我們不能用分子式來表示所有物質的化學組成。對于原子、離子構成的物質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它們的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做化學式。其實,分子式也是化學式。9、 化合價的意義(a,a):一種元素的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形成化合物時,它們的個數都是確定的,這種性質化學上稱之為該種元素的化合價。注意:化和價的寫法。記住:常見元素化合價。(口訣)10、 根據化合價寫出分子式,根據分子式判定元素化合價。(b,b):原則:各元素化合價之和為0。11、 質量守恒定律(a,b):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個規律就叫作質量守恒定律。注意:此知識點往往和化學方程式相結合,有氣體或沉淀產生,前后質量的差值就是放出的氣體或產生的沉淀的質量。12、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a,a):原理:值量守恒定律。應用:配平化學方程式。13、 物質的分類:混合物和純凈物、單質和化合物(a,a):兩種及以上物質相混合的物質叫做混合物,組成混合物的各物質保持它們各自的性質。只有一種物質組成的叫做純凈物。純凈物包括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和性質。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單質。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做化合物。化合物又分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和單質統稱為無機物。單質根據組成元素的性質,分為金屬單質、非金屬單質和稀有氣體三類。化合物又可分為氧化物、酸、堿、鹽等小類。氧化物又可分為酸性氧化物(CO2\SO3等,非金屬氧化物大多是酸性氧化物,也叫酸酐,SO3也叫硫酐,CO2也叫碳酐。)少數酸性氧化物(SiO2)不能跟水反應。堿性氧化物,大部分的金屬氧化物是堿性氧化物。14、 有機化合物(a,a):甲烷(CH4):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小于空氣,極難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火焰明亮藍色。和氫氣一樣,與氧氣或空氣混合點燃會發生爆炸。農村用糞便秸稈等發酵和“生態公廁”所產生的可燃氣體主要就是甲烷。酒精(C2H5OH):各種飲用酒的主要成分。又稱乙醇。醫學上用75%的酒精溶液作為消毒劑。工業酒精含有劇毒物質甲醇,不法商販往往用工業酒精兌水作假酒。葡萄糖(C6H12O6):記住化學式。15、 氧氣、氫氣、二氧化碳:氧氣的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微溶于水(排水法收集)固態是為淡藍色雪花狀,液態是淡藍色液體,密度比空氣略大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活躍,助燃性、氧化性(以下方程式條件均為點燃):C+O2=CO2,發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熱S+O2=SO2,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放出大量的熱。燃燒匙下鋪一層細紗4P+5O2=2P2O5,產生白煙3Fe+2O2=Fe3O4,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CH4+2O2=2H2O+CO2,農村用沼氣作燃料的原理實驗使制法: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制取氧氣:KClO3=MnO2△=KCl+O2↑MnO2作為催化劑,只是改變(這里是加速反應)反應的速度,而不參加反應。2KMnO4=△=K2MnO4+MnO2+O2↑氫氣: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最小的氣體、液態是無色液體,固態是雪狀固體化學性質: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可燃性、還原性:淡藍色火焰,安靜燃燒。若氫氣中混有氧氣或空氣,會引起爆炸,需驗純。。H2+O2==2H2OH2+Cl2==2HCL(工業制鹽酸原理)H2+CuO==Cu+H2OH2O==2H2↑+O2↑(工業制氫氣)實驗室制發:Zn+H2SO4(稀)==ZnSO4+H2↑二氧化碳的性質: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微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氣,加壓易液化,液態是無色液體,固態是干冰,能直接升華化學性質:化學性質比較穩定,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CO2+H2O=H2CO3,碳酸不穩定,易受熱分解,H2CO3 =CO2↑+H2OCO2+ Ca(OH)2= CaCO3↓+H2O,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泡沫滅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酸堿式滅火器的反應原理:Na2CO3+ H2SO4=Na2SO4+H2O+CO2↑實驗室制法:CaCO3+2HCl=CaCl2+CO2↑+H2O工業制二氧化碳:高溫斷燒石灰石CaCO3==CaO+ CO2↑酸堿鹽的性質硫酸:物理性質:純凈的硫酸是沒有顏色、粘稠、油狀的液體,不容易揮發。常用的濃硫酸中H2SO4的質量分數是98%,密度為1。84克/厘米3。濃硫酸有吸水性:常用它作為干燥劑。濃硫酸也能奪取紙張、木材、衣服、皮膚(它們都是由含碳、氫、氧等元素的化合物組成的)里的水分,使它們碳化。硫酸對皮膚或衣服有很強的腐蝕性。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切不可把水倒進濃硫酸里。化學性質:1稀硫酸跟金屬的反應: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2.稀硫酸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Fe2O3+3H2SO4=Fe2(SO4)3+3H2O(除銹)3.稀硫酸跟堿的反應:Cu(OH)2+H2SO4=CuSO4+2H2O4.稀硫酸跟氯化鋇的反應:H2SO4+BaCl2=BaSO4↓+2HCl檢驗硫酸根離子的存在5.稀硫酸也可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無色的酚酞試液遇稀硫酸不變色。用途:硫酸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生產化肥、農藥、火藥、染料以及冶煉有色金屬、精煉石油、金屬去銹等方面。鹽酸:(氯化氫氣體的水溶液。)物理性質:純凈的濃鹽酸是沒有顏色的液體,有刺激性氣味,有酸味,工業品濃鹽酸常因含有雜質而帶黃色。常用的濃鹽酸中HCl的質量分數約為37%~38%,密度是1。19克/厘米3。濃鹽酸在空氣里會生成白霧,這是因為從濃鹽酸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跟空氣里的水蒸氣接觸,形成鹽酸的小液滴的緣故。化學性質:1. 鹽酸跟金屬的反應: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2. 鹽酸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Fe2O3+6HCl=2FeCl3+3H2O3. 鹽酸跟堿的反應:Cu(OH)2+2HCl=CuCl2+2H2O胃酸過多的病人常內服含Al(OH)3的藥物(如胃舒平),即利用鹽酸能跟堿起反應以減少胃中鹽酸的含量。4. 鹽酸跟硝酸銀的反應:HCl+AgNO3=AgCl↓+HNO3這個反應可以用于檢驗鹽酸和其它電離時能產生Cl-的化合物。5.石蕊試液遇鹽酸變成紅色,酚酞試液遇鹽酸不變色。鹽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產品。除用于金屬表面的除銹外,還用于制造某些試劑和藥物,例如,氯化鋅、鹽酸麻黃素等。人的胃液里含有少量的鹽酸,可以幫助消化。酸的通性:1.酸溶液能跟酸堿指示劑起反應。例如,紫色的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無色的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2.酸能跟多種活潑金屬起反應,通常生成鹽和氫氣。3.酸能跟某些金屬氧化物起反應,生成鹽和水。4.酸能跟某些鹽起反應,生成另一種酸和另一種鹽。5.酸跟堿起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氫氧化鈉物理性質:純凈的氫氧化鈉是白色固體,極易溶解于水,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它的水溶液有澀味和滑膩感(切不可用嘴嘗或用手指接觸)。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里時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濕而逐步溶解,這種現象叫做潮解。因此,氫氧化鈉可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由于氫氧化鈉有強烈的腐蝕性,因此,它的俗名又叫苛性鈉、火堿或燒堿。在使用氫氧化鈉時必須十分小心,防止皮膚、衣服被它腐蝕。化學性質:1.氫氧化鈉溶液能夠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藍色,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2.氫氧化鈉跟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氫氧化鈉必須密封保存。)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3.氫氧化鈉跟酸的反應:2NaOH+H2SO4=Na2SO4+2H2ONaOH+HNO3=NaNO3+H2O4.氫氧化鈉跟某些鹽的反應:CuSO4+2NaOH=Cu(OH)2↓+Na2SO4FeCl3+3NaOH=Fe(OH)3↓+3NaCl用途:氫氧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應用于肥皂、石油、造紙、紡織、印染等工業。氫氧化鈣物理性質:氫氧化鈣是白色粉末狀物質,微溶于水,它的溶液俗稱石灰水。氫氧化鈣對皮膚、衣服等有腐蝕作用。生成:生石灰(CaO)跟水起反應,生成氫氧化鈣(俗稱熟石灰或消石灰),同時放出大量的熱。CaO+H2O=Ca(OH)2化學性質:1.石灰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藍色,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成紅色。2.Ca(OH)2+CO2=CaCO3↓+H2O這個反應可以用來鑒別二氧化碳氣體。3.氫氧化鈣也能跟某些鹽起反應:Ca(OH)2+Na2CO3=CaCO3↓+2NaOH用途建筑業制成三合土,或用石灰沙漿來砌磚、抹墻,就是利用熟石灰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堅固的碳酸鈣這一性質。工業上還用熟石灰作原料來制造氫氧化鈉、漂白粉。農業上用它來降低土壤的酸性,改進土壤的結構,還用它來配制農藥波爾多液(原料是熟石灰和硫酸銅)和石硫合劑(原料是熟石灰和硫)。堿的通性:1.堿溶液能跟酸堿指示劑起反應。2.堿能跟多數非金屬氧化物起反應,生成鹽和水。3.堿能跟酸起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4.堿能跟某些鹽起反應,生成另一種鹽和另一種堿。常見的鹽的性質在常溫下鹽大都是晶體。不同種類的鹽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參看附錄Ⅱ)。鉀鹽、鈉鹽、銨鹽/(1)/和硝酸鹽都易溶于水,而碳酸鹽、磷酸鹽大多不溶于水。1. 鹽跟某些金屬的反應:CuSO4+Zn=ZnSO4+CuHg(NO3)2+Cu=Cu(NO3)2+Hg2. 鹽跟酸的反應BaCl2+H2SO4=BaSO4↓+2HClAgNO3+HCl=AgCl↓+HNO33. 鹽跟堿的反應Na2CO3+Ca(OH)2=CaCO3↓+2NaOHFeCl3+3NaOH=3NaCl+Fe(OH)3↓4. 鹽跟另一種鹽的反應AgNO3+NaCl=AgCl↓+NaNO3BaCl2+Na2SO4=BaSO4↓+2NaCl氯化鈉就是我們在生活里調味用的食鹽主要成分。食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鈉、氯氣、氫氧化鈉、鹽酸、純堿等化工產品。16、 一氧化碳的性質(a,a):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難溶于水,密度略大于空氣,有毒,因為與血紅蛋白結合的能力比氧氣大,使細胞缺氧,發生一氧化碳中毒。化學性質:(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其他可燃氣體一樣,點燃CO之前必須先驗純。): 發出藍色火焰、放熱(2)一氧化碳的還原性: (3)高爐煉鐵的化學反應原理是: 17、 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a,a):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叫做化合反應。物質跟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反應。氧氣具有氧化性,在反應中作為氧化劑。氧化反應又分兩種,一種是劇烈氧化(燃燒)、另一種是緩慢氧化(生銹、自燃)。燃燒是指可燃物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氧化反應。燃燒發生的條件:可燃物溫度達到它的著火點;要有充足的氧氣,可燃物于氧氣接觸。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燃燒才可以進行。滅火的原理:使任何一個燃燒條件不滿足就可以了,即降溫至著火點以下(水滅火法)或者隔絕空氣(沙子覆蓋滅火、鍋蓋滅火、二氧化碳滅火器滅火等)18、 碳單質及其性質(a,a):類別 金剛石 石墨色態 無色透明固體 深灰(灰黑)色鱗片狀固體光澤度 加工后璀璨奪目 金屬光澤硬度 最硬 質軟滑膩傳熱導電性 不傳熱不導電 易傳熱易導電用途 玻璃刀,鉆探機的鉆頭、首飾 鉛筆芯、耐高溫潤滑劑、干電池的電極鉛筆上的“H”表示硬度(含粘土量),數字越大表示越硬;“B”表示黑度(含石墨量)數字越大表示越軟越黑。木炭 碳黑 活性炭 焦炭性質 灰黑色,多孔性固體,具有吸附性 非常細的黑色粉末,有滑膩感 黑色多孔顆粒或粉末,具有很強的吸附性 淺灰色,多孔堅硬固體用途 染料和食品褪色的吸附劑 做油墨、油漆、鞋油及顏料、橡膠的填充原料 凈化空氣和液體、制糖工業的脫色劑、防毒面具中的填充物 制水煤氣、用于冶金行業19、 水的組成和性質(a,a):水桶多電解產生氫氣和氧氣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電解得到氫氣與氧氣的體積比約為2:1,根據氫氣氧氣的密度可以計算得出兩者的質量比為1:8。推得組成水的氫氧兩種元素質量比為1:8,已知元素質量/原子相對質量等于原子個數,推得原子各數比為2:1(等于其體積比),即水:H2O。分子量18。物理性質: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4℃時水的密度最大,0℃是凝結成冰,體積增大,密度小于水。純凈水不導電。注意:冰水混合物為純凈物,溫度為0℃。化學性質:Na+H2O=2NaOH+H2↑,2K+H2O=2KOH+H2↑,Ca+2H2O=Ca(OH)2+H2↑,3Fe+4H2O(蒸汽)==高溫==Fe3O4+4H2,C+ H2O(蒸汽) ==高溫==CO+ H2,SO3+H2O=H2SO4,Na2O+H2O=2NaOH。20、 飽和溶液(a,b)、不飽和溶液的涵義(b,b):在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里(前提條件),不能在溶解溶質的溶液叫做飽和溶液,可以繼續溶解溶質的溶液叫做不飽和溶液。注意:飽和溶液再加入溶質,溶液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也不變。兩者相互轉化的方法:加溶劑增溫21、 溶解度的概念(b,b):在一定溫度下,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可以用溶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來表示。溶解度用來衡量物質溶解性的大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S)/100克或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解度(S)/(100克+溶解度S)。記住:教材第四冊P57表3-1\3-2\3-3,掌握溶解性等級的條件界限,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規律,氣體溶解度隨溫度、氣壓的變化趨勢。22、 溶解度曲線(a,a):溶解度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某物質在對應溫度下的溶解度,不同物質的溶解度曲線焦點說明在此溫度條件下,這些物質的溶解度相等。記住:硝酸銨、硝酸納、氯化鈉、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曲線的變化趨勢。(詳見教材第四冊P58圖3-4)23、 物質的結晶(a,a):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固態溶質的過程叫做物質的結晶。結晶的方法:蒸發飽和溶液(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的物質,如食鹽)、冷卻熱飽和溶液(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的物質)24、 結晶水(/,a):與晶體一起析出并與之結合在一起的水分子叫做結晶水。25、 混合物分離的常用方法(a,a):過濾法(懸濁液的分離)、蒸餾法(不同沸點的液體混合物的分離)記住:蒸餾裝置。26、 電力和離子(a,a):電解質溶解于水和受熱榮華時,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叫做電離。帶電的原子或原子集團叫做離子,帶正電荷的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叫做陰離子。27、 常見的電離方程式(a,a):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注意:正確寫法。28、 酸堿鹽的性質(b,c):見下面表格。29、 分解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概念(a,a):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復分解反應。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兩種物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氣體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復分解反應就可以發生,否則就不能發生。30、 還原反應和置換反應(a,a):還原反應即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反應。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叫做還原劑。有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31、 金屬活動性順序(a,a):32、 中和反應的概念(a,a):酸和堿起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33、 溶液的酸堿度和PH(a,a):溶液酸堿性強弱的程度叫做酸堿度。溶液酸堿度用PH值來度量。34、 酸堿指示劑的使用(a,a):像石蕊和酚酞這類能跟酸或堿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叫做酸堿指示劑,通常也簡稱指示劑。石蕊試液遇酸變成紅色,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石蕊試液遇堿溶液變藍色,酚酞試液遇堿溶液變紅色。35、 鐵的性質(a,a):物理性質:純鐵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質軟,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鐵的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點1535℃,沸點2750℃。鐵還是電和熱的導體;化學性質:1.鐵跟氧氣的反應:3Fe+2O2 Fe3O4 鐵生銹,實際上是鐵、氧氣和水等物質相互作用,發生的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防止鐵制品生銹,除了要保持鐵制品表面的潔凈和干燥外,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鐵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層保護膜,這樣既可以隔絕空氣又可以防水。如在車、船的表面刷油漆;在機械上涂油。在金屬制品表面鍍其它金屬或通過化學反應使鐵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如鋸條上的烤藍),以防止鐵生銹。2.鐵跟酸的反應: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3.鐵跟硫酸銅的反應:Fe+CuSO4=FeSO4+Cu36、 合金的涵義(a,a):合金是由一種金屬跟其它一種或幾種金屬(或金屬跟非金屬)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屬特性的物質。常見的合金:(1)生鐵:生鐵一般可分為白口鐵(煉鋼)、灰口鐵(化工機械和鑄件)和球墨鑄鐵(代替鋼)。用高爐煉出的鐵是生鐵。(2)鋼:鋼大致可分為碳素鋼和合金鋼兩大類37、 常見無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a,b):教材第六冊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