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認為做的對的事情為什么總是得不到別人對我的認同和支持,有的還反對我做的事情,為什么?我好痛苦,幫幫我!

熱心網友

這種事情我也有過,那是,當時我也感到很郁悶,不過事后我沒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就過去了.你如果是做了件比較大的事,就會馬上得到大家的贊賞,如果是小的事,你做了N遍別人還是不會贊賞你的,只有當你長時間的離開大家時,大家才會想起沒有你不行,才會贊賞你,但種贊賞你聽不見,來得晚,我覺得也沒用.只有你自己多看看有關心理的書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才會不收外界的影響(就是把影響降到最低點).

熱心網友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隨便說去

熱心網友

轉載一段: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都很重要。自我認同是自信心的來源,是對能力的肯定,是獨立思考的基礎,是自尊心的體現。沒有自我認同,而一味地附和他人,就會喪失獨立的人格,沒有自信心。一個沒有個性和自信心的人又如何獲得他人的尊重,又如何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呢?同樣,社會認同即他人認同也很重要。例如,一個同學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但考試時由于某種原因,發揮失常,考得很差,即使他再自我認同、孤芳自賞,但始終得不...

熱心網友

轉載一段: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都很重要。自我認同是自信心的來源,是對能力的肯定,是獨立思考的基礎,是自尊心的體現。沒有自我認同,而一味地附和他人,就會喪失獨立的人格,沒有自信心。一個沒有個性和自信心的人又如何獲得他人的尊重,又如何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呢?同樣,社會認同即他人認同也很重要。例如,一個同學知識掌握得非常牢固,但考試時由于某種原因,發揮失常,考得很差,即使他再自我認同、孤芳自賞,但始終得不到他人、社會的認同,又有什么用呢?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然而,確切要將兩者相比,哪個更重要呢?關于這個問題我比較贊同臺灣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碩士、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徐敏雄的觀點。  他認為,無論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或是哲學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自我都必然是形成于日常生活持續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都必然得透過與別人相處,從別人給予我們的回饋中,去產生自我認同。就像社會心理學家顧里所說的“鏡中之我”一樣,我們對自己的了解與評價,通常都是來自旁人對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表現的評語。  例如,我們還沒進幼兒園以前,主要的生活場域集中在家庭與鄰里之間,這時候父母或其他親朋好友對我們所有表現的評語,幾乎就形成我們對自己的全部評價。當親友說我們是好孩子,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不錯;反之,如果我們無論做什么都得不到長輩或朋友的贊賞,自然而然地,我們也就很難相信自己有多棒。進入學校后,“鏡子”從先前的親友擴展到老師和同學,此時,如果我們還想保有積極正向的自我認同,就不能只是在家里或鄰里表現得讓人稱贊而已了,還得遵守學校里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各種規范,這樣才有可能得到學校這個場域里他人的肯定。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形成自我價值的道理也一樣是用在職場、婚姻家庭、社團等各種場域之間。簡單說,我們如果想保有比較正向積極的自我價值與認同,勢必得依照不同時間、不同生活場域中的規則,才可能得到身旁長輩或友人的贊揚。換言之,服從不同生命周期里各種場域的“游戲規則”,乃是人們取得正向自我認同的不二法門。  然而,不同生命周期里各種場域的“游戲規則”真的都是合理、重要、值得追求的嗎?當我們遇到身旁的重要的“他人”對我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期待時,我們是不是還有必要為了贏得贊揚(或者說得更難聽點就是“討好別人”),而放棄我們內心認為重要的價值或目標呢?  任何判斷事物或行為是非對錯的標準都是來自人類的歷史社會環境,就像影響中國道德判準的重要來源是儒家思想,決定阿拉伯國家人民生活方式的是回教信仰。某項價值思想之所以成為多數人認可、接受、甚至奉行不疑的標準,一定是在過去的時代里,該項價值思想確實能為遵行它的人帶來物質的利益或精神上的平安。現在,倘若我們想要扭轉這種局勢,勢必得花費極大的時間心力,讓習慣遵循這項價值規則的人發現并感受到你所提出的新生活方式比他們更好,可以讓他們獲得比先前更多更好的精神或物質益處。  回到現實生活,如果你覺得現在自己生活場域中的各式規則還算合理,也值得追求,提升自我價值的方法當然就是依循這些游戲規則,做出足以讓旁人贊賞的行為。當然,現實生活中必然還是有不少“游戲規則”會引發爭議,例如:學校里,好像只有考試拿高分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職場上,彷佛只有會逢迎獻媚的馬屁精才可能得到比較好的升遷機會;情場上,似乎也只有帥哥美女才能獲得異性的青睞……這時候倘若你打從心里贊同這些規則,取得正向自我認同與價值感的方式就是努力讀書拿高分、八面玲瓏對待同事長官、用盡各種辦法讓自己身材看起來更窈窕或壯碩……假使你并不贊同這些生活場域中的游戲規則,就得另外找尋出一套先能說服自己的游戲規則,之后,再花費極大的力氣讓場域里習慣既有游戲規則的他人發覺你這套新的規則真的比以前的好。簡單說,你得讓別人對你這個另類價值刮目相看才行。  例如,學校里,如果想打破智育代表一切的游戲規則,就得讓德育、群育、美育等各方面具有潛力的學生有充分表現的機會,而且這些表現還得博得多數師生的肯定。職場上,若想推翻勾心斗角、說人是非的文化,就得以另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例如互相關懷、信任合作),讓其他同事或長官看到你過得比他們好。然而萬事起頭難,可預期的是,你可能經過一陣子的努力還未見成果,這時候如果你就垂頭喪氣,不但失去你的理想,更會讓旁人確信他們既有的游戲規則才是正確的,或是讓好不容易有點想要改變的旁人失去改變的勇氣。  簡言之,人們如果想獲取積極正向的的自我認同,添加自我價值,先決條件,就是先確立一套價值理想,并將它當成自己生命的終極目標來追求。因為,唯有先確立自己要以怎樣的“度量單位”來評量自己的言行舉止,才可能明白自己生命中的各種經歷是“高價值”還是“無意義”。然而,假使我們設定的價值目標與外在生活場域中的那套不一致,無可避免地很容易遭受他人的貶值、輕看、甚至排擠。這時候,或許有人會選擇離群索居,但我們也看到,現實社會中還是有不少人會選擇在既有的生活場域里默默耕耘、辛勤奮斗,也就是藉由展現他們游戲規則的優異性,讓遵行既有規則的人慢慢體會到更換“游戲規則”的必要性。過程中,志同道合朋友的信念支持,或是親朋好友的情感慰藉,都是我們堅持理想、改變既有規則,進而取得積極正向自我認同與價值感的重要助力。

熱心網友

即便你人見人愛,也會有人不喜歡和反對你,但如果你總認為對,別人十次有十次不支持和認同,那你就要考慮你做事的能力和方式了,雖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你未必就是那掌握真理的人,仔細考慮一下的處事的方式和你的為人,很多時候,做事就是做人,大家都不喜歡這個人,也就不會認同這個人做的事羅.如果你認為你做事和做人都沒有差錯,那就大膽的往前走羅,說不定你的就是對的,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