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J11B是殲擊轟炸機,F15J是殲擊機。根本就不是同一類,不能直接比較。以下是J11B和F15J的資料:俄羅斯的蘇-27戰斗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優秀的第三代戰斗機,我國經過與蘇聯/俄羅斯艱苦的談判,于90年代中起開始購入和仿制蘇-27SK/SMK戰斗機。在蘇聯/俄羅斯,蘇-27的改進自80年代蘇-27定型就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單座戰斗機的共同特性,蘇-27的使用經驗表明,現代空戰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機動產生的高過載、大航程產生的長時間留空,使飛行員在單獨應付復雜的作戰情況、機載電子綜合設備和機載武器時手忙腳亂。這不利于挖掘戰斗機本身的性能潛力,例如當先進的雷達、通信指揮系統出現后,一個飛行員是無法兼顧本機的飛行作戰和與友機的通信指揮的。為此,許多先進戰斗機加入了第二名飛行員。這名飛行員一般不負責具體航行操縱和近距格斗,將精力集中于負責操作機上雷達、通信等各種電子系統,觀察空情,甚至為單座戰斗機提供預警、通信和指揮。同時因為有了第二名飛行員,戰斗機更適合執行危險而復雜的對地攻擊任務,一名飛行員可負責駕駛戰斗機進入攻擊路線,觀察周圍空情,另一名則控制火控系統和武器,發起攻擊。假如只有一名飛行員,攻擊效果和生存力肯定會有所降低。如美國、法國就分別發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雙座戰斗轟炸機。 在這種思想下,蘇聯軍方決定以蘇-27UB雙座教練機為基礎研制生產這種雙座戰斗機。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總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夫,武器系統的設計師是維克托·加魯申科。研制中首先解決了加裝空中受油系統的問題。空中受油管裝在機頭右側,不增加飛機的阻力,不影響機載雷達工作。該系統后來為蘇-33、蘇-35戰斗機、蘇-34戰斗轟炸機所采用。這架空中加油型蘇-27UB飛機于1987年首飛,隨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連續飛行15小時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開始,蘇-30研制工作轉入正規。設計中將在蘇-27UB的基礎上改進一種采用空中受油系統、新型導航系統、先進的慣導系統和火控系統的雙座戰斗機,命名蘇-30。1989年12月31日蘇-30在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機場首飛。 蘇-30與蘇-27UB教練機結構上有一定變化。蘇-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廣泛采用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縫翼前緣,前線后掠角41攝氏度。改用K-36IIM彈射座椅。 蘇-30能長時間進行空中巡邏飛行,不進行空重加油的續航時間達到10小時。該機最大的特點是在保留蘇-27的空戰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指揮戰斗機編隊作戰的能力。這使得蘇-30在空戰中的作用與普通戰斗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它能使多架戰斗機組成整體,協同作戰。為此座艙后艙安裝了戰術情況顯示器和編隊指揮通信專用設備。機上還安裝了先進的H001“寶劍”雷達,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導彈。該雷達可同時制導兩枚導彈攻擊兩個空中目標,并具有對地攻擊能力。座艙還配備了飛行員排泄處理裝置,飛行員可以解決小便的問題,以適應長時間飛行所需。 試飛成功后,批量生產的首批5架蘇-30飛機裝備俄空軍(原防空軍)薩沃斯特別伊克飛行員訓練中心,主要用于飛行戰術演習。并進行了與A-50預警機、米格-31截擊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配合下編隊作戰方法的演練。后來俄空軍因經費不足,停止了購買蘇-30。在這種情況下蘇霍伊飛機設計局與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股份公司一起開始研制生產蘇-30出口型,命名為蘇-30K(K是俄文出口、商業的意思)。出口型增強對地作戰功能。蘇-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換裝新型機載雷達,增加了武器的種類,發展出蘇-30M戰斗機,出口型稱蘇-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號為蘇-30MKI,出口中國的為蘇-30MKK。蘇-30MK的作用類似于F-15E,突出了對空對地雙重用途的能力。蘇-30的武器系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導彈,兩枚紅外制導R-27T中距空空導彈,或6枚主動雷達制導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帶紅外制導的R-73近距空空導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制導或激光制導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電視制導KAB-500KP制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帶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導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干擾系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制導導彈和KAB-500制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制導系統的X-59戰術導彈,由機身下部APK-9制導吊艙控制。下圖為X-59的導引頭特寫。我軍主要使用其電視型,據說其雷達制導型可靠性不佳。基本技術數據 翼展 14。70米機長 (空速管除外)21。94米機高 6。36米機翼面積 62。04平方米 空重 177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 24000千克(蘇-30MKN 2567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3500千克(蘇-30MKN 34000千克)機內油箱載油 9400千克戰斗載荷 8000千克最大速度 2125千米/小時 138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爬升率 230米/秒實際升限 17500米航程 3000千米轉場航程 699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 550米著陸滑行距離 670米最大過載 8。5GF15JF-15C、D于79年開始進入美軍序列。這兩種新型號是PEP2000改進計劃的產物,于1979年2月首次飛行。改進包括利用機內剩余空間多裝內部燃油907千克,可掛容積900公升的外掛副油箱。可增掛兩個保形外掛油箱,此油箱可裝2211千克的JP-4燃油,也可裝偵察傳感器、雷達探測和干擾設備、激光標識器、微光電視設備、偵察照相機等設備。保形外掛油箱掛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阻力很小,不降低飛機的載荷因數和速度極限,不影響其他外掛點的使用。AIM-7F“麻雀”導彈可掛在保形油箱的轉角處。最大起飛重量增至30600千克。C型采用了兩臺普惠公司的F100-PW-200或229型渦扇發動機,每臺推力10646千克。1983年,美國空軍與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簽訂了F-15“多階段改進計劃”(MSIP)的合同,換裝AN/APG-70火控雷達,該雷達存儲量達1000K,處理速度提高兩倍。采用新型中央計算機,容量增加3倍,處理速度提高兩倍。原有武器控制板換為與計算機相聯的霍尼韋爾彩色顯示屏,火控系統、電子對抗系統也有改進。改進后的F-15具有發射新型AIM-7、AIM-9和AIM-120空空導彈的能力。共生產488架,出口以色列24架,沙特75架。近期沙特阿拉伯的F-15將進行升級。F-15C型和D型裝有專門設計的低阻保形副油箱。兩個保形油箱分別安裝在兩個翼根下,進氣道兩側,對飛行速度的影響非常小。每個保形油箱攜帶約4222公升燃油,能減少F-15C/D空中加油的次數,增長在作戰空域的留空時間。使用保形油箱時,并不影響原有的各種武器的掛裝和發射。AIM-7F/M“麻雀”導彈甚至還能外掛在保形油箱的邊角掛架上。下圖中的F-15D裝備有尾鉤。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 19。45米機高 5。65米翼展 13。05米空重 1297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0845千克 (制空戰斗機20244千克)最大燃油重量 6103千克(機內) 9818千克(外掛,2個保形油箱和3個副油箱)最大外掛武器載荷 10705千克最大平飛速度 M2。5進場速度 23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 18300米起飛滑跑距離 274米(截擊)著陸滑跑距離 1067米(截擊,不用減速傘)最大續航時間 5小時15分(無空中加油) 15小時(空中加油)轉場航程 5745千米(帶保形油箱) 4631千米(不帶保形油箱)限制過載 9+/-3g。
熱心網友
就目前兩機的性能看,我國的殲-11B在雷達和武器方面略占優勢,日航空自衛隊的F-15J/DJ其規格與美國F-15C/D早期型相似,該機的主要系統與美國戰斗機相同,并換裝J/ALQ-8型電子支援系統和XJ/APQ-1型雷達預警接收機等日本自產的小型感測裝置。但日航空自衛隊目前正考慮以中期壽命改進計劃對現役的F-15J/DJ進行性能升級,主要更新項目包括:換裝改進型彈射椅、配備F100-1H1-200E型發動機,將雷達性能升高到APG-70型雷達相當的APG-63U型雷達、配備性能與A1M-120相當的日本產XAAM-4型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等。改進后的F-15J/DJ預計可繼續服務15~20年。 J11B是殲擊轟炸機,F15J是殲擊機。根本就不是同一類,不能直接比較。以下是J11B和F15J的資料:俄羅斯的蘇-27戰斗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優秀的第三代戰斗機,我國經過與蘇聯/俄羅斯艱苦的談判,于90年代中起開始購入和仿制蘇-27SK/SMK戰斗機。在蘇聯/俄羅斯,蘇-27的改進自80年代蘇-27定型就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單座戰斗機的共同特性,蘇-27的使用經驗表明,現代空戰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機動產生的高過載、大航程產生的長時間留空,使飛行員在單獨應付復雜的作戰情況、機載電子綜合設備和機載武器時手忙腳亂。這不利于挖掘戰斗機本身的性能潛力,例如當先進的雷達、通信指揮系統出現后,一個飛行員是無法兼顧本機的飛行作戰和與友機的通信指揮的。為此,許多先進戰斗機加入了第二名飛行員。這名飛行員一般不負責具體航行操縱和近距格斗,將精力集中于負責操作機上雷達、通信等各種電子系統,觀察空情,甚至為單座戰斗機提供預警、通信和指揮。同時因為有了第二名飛行員,戰斗機更適合執行危險而復雜的對地攻擊任務,一名飛行員可負責駕駛戰斗機進入攻擊路線,觀察周圍空情,另一名則控制火控系統和武器,發起攻擊。假如只有一名飛行員,攻擊效果和生存力肯定會有所降低。如美國、法國就分別發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雙座戰斗轟炸機。 在這種思想下,蘇聯軍方決定以蘇-27UB雙座教練機為基礎研制生產這種雙座戰斗機。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總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夫,武器系統的設計師是維克托·加魯申科。研制中首先解決了加裝空中受油系統的問題。空中受油管裝在機頭右側,不增加飛機的阻力,不影響機載雷達工作。該系統后來為蘇-33、蘇-35戰斗機、蘇-34戰斗轟炸機所采用。這架空中加油型蘇-27UB飛機于1987年首飛,隨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著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連續飛行15小時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開始,蘇-30研制工作轉入正規。設計中將在蘇-27UB的基礎上改進一種采用空中受油系統、新型導航系統、先進的慣導系統和火控系統的雙座戰斗機,命名蘇-30。1989年12月31日蘇-30在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機場首飛。 蘇-30與蘇-27UB教練機結構上有一定變化。蘇-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廣泛采用鈦合金。機翼有自動偏轉的縫翼前緣,前線后掠角41攝氏度。改用K-36IIM彈射座椅。 蘇-30能長時間進行空中巡邏飛行,不進行空重加油的續航時間達到10小時。該機最大的特點是在保留蘇-27的空戰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指揮戰斗機編隊作戰的能力。這使得蘇-30在空戰中的作用與普通戰斗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它能使多架戰斗機組成整體,協同作戰。為此座艙后艙安裝了戰術情況顯示器和編隊指揮通信專用設備。機上還安裝了先進的H001“寶劍”雷達,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導彈。該雷達可同時制導兩枚導彈攻擊兩個空中目標,并具有對地攻擊能力。座艙還配備了飛行員排泄處理裝置,飛行員可以解決小便的問題,以適應長時間飛行所需。 試飛成功后,批量生產的首批5架蘇-30飛機裝備俄空軍(原防空軍)薩沃斯特別伊克飛行員訓練中心,主要用于飛行戰術演習。并進行了與A-50預警機、米格-31截擊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配合下編隊作戰方法的演練。后來俄空軍因經費不足,停止了購買蘇-30。在這種情況下蘇霍伊飛機設計局與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股份公司一起開始研制生產蘇-30出口型,命名為蘇-30K(K是俄文出口、商業的意思)。出口型增強對地作戰功能。蘇-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換裝新型機載雷達,增加了武器的種類,發展出蘇-30M戰斗機,出口型稱蘇-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號為蘇-30MKI,出口中國的為蘇-30MKK。蘇-30MK的作用類似于F-15E,突出了對空對地雙重用途的能力。蘇-30的武器系統包括一門30毫米GSH-301航炮,裝在機翼邊條右側前翼,帶彈150發。12個外掛架,翼下8個,機身下4個,總載彈量8000千克。可攜帶8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導彈,兩枚紅外制導R-27T中距空空導彈,或6枚主動雷達制導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帶紅外制導的R-73近距空空導彈。對地可使用6枚電視制導或激光制導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電視制導KAB-500KP制導炸彈,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導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彈,8個KMT-Y集束炸彈,或6組S-13和S-8火箭發射器(帶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彈)。執行反艦任務時蘇-30可攜帶反艦導彈。傳聞近期我軍試射了R-77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蘇-30M(MK)在蘇-30的基礎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達導彈的能力。在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中增加了CIIC-161主動雷達干擾系統。該機還裝備X-29T電視制導導彈和KAB-500制導炸彈。飛機翼下還可攜帶兩位射程為115千米,帶電視指令制導系統的X-59戰術導彈,由機身下部APK-9制導吊艙控制。下圖為X-59的導引頭特寫。我軍主要使用其電視型,據說其雷達制導型可靠性不佳。基本技術數據 翼展 14。70米機長 (空速管除外)21。94米機高 6。36米機翼面積 62。04平方米 空重 177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 24000千克(蘇-30MKN 2567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3500千克(蘇-30MKN 34000千克)機內油箱載油 9400千克戰斗載荷 8000千克最大速度 2125千米/小時 1380千米/小時(海平面)最大爬升率 230米/秒實際升限 17500米航程 3000千米轉場航程 699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 550米著陸滑行距離 670米最大過載 8。5GF15JF-15C、D于79年開始進入美軍序列。這兩種新型號是PEP2000改進計劃的產物,于1979年2月首次飛行。改進包括利用機內剩余空間多裝內部燃油907千克,可掛容積900公升的外掛副油箱。可增掛兩個保形外掛油箱,此油箱可裝2211千克的JP-4燃油,也可裝偵察傳感器、雷達探測和干擾設備、激光標識器、微光電視設備、偵察照相機等設備。保形外掛油箱掛在發動機進氣道兩側,阻力很小,不降低飛機的載荷因數和速度極限,不影響其他外掛點的使用。AIM-7F“麻雀”導彈可掛在保形油箱的轉角處。最大起飛重量增至30600千克。C型采用了兩臺普惠公司的F100-PW-200或229型渦扇發動機,每臺推力10646千克。1983年,美國空軍與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簽訂了F-15“多階段改進計劃”(MSIP)的合同,換裝AN/APG-70火控雷達,該雷達存儲量達1000K,處理速度提高兩倍。采用新型中央計算機,容量增加3倍,處理速度提高兩倍。原有武器控制板換為與計算機相聯的霍尼韋爾彩色顯示屏,火控系統、電子對抗系統也有改進。改進后的F-15具有發射新型AIM-7、AIM-9和AIM-120空空導彈的能力。共生產488架,出口以色列24架,沙特75架。近期沙特阿拉伯的F-15將進行升級。F-15C型和D型裝有專門設計的低阻保形副油箱。兩個保形油箱分別安裝在兩個翼根下,進氣道兩側,對飛行速度的影響非常小。每個保形油箱攜帶約4222公升燃油,能減少F-15C/D空中加油的次數,增長在作戰空域的留空時間。使用保形油箱時,并不影響原有的各種武器的掛裝和發射。AIM-7F/M“麻雀”導彈甚至還能外掛在保形油箱的邊角掛架上。下圖中的F-15D裝備有尾鉤。基本技術數據: 機長 19。45米機高 5。65米翼展 13。05米空重 1297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0845千克 (制空戰斗機20244千克)最大燃油重量 6103千克(機內) 9818千克(外掛,2個保形油箱和3個副油箱)最大外掛武器載荷 10705千克最大平飛速度 M2。5進場速度 23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 18300米起飛滑跑距離 274米(截擊)著陸滑跑距離 1067米(截擊,不用減速傘)最大續航時間 5小時15分(無空中加油) 15小時(空中加油)轉場航程 5745千米(帶保形油箱) 4631千米(不帶保形油箱)限制過載 9+/-3g。
熱心網友
殲-11B強.還有..誰說戰斗轟炸機就不能和戰斗機PK了啊..如果不能.那還買su-30干P用。我們的錢沒地方燒了啊?
熱心網友
就目前兩機的性能看,我國的殲-11B在雷達和武器方面略占優勢,日航空自衛隊的F-15J/DJ其規格與美國F-15C/D早期型相似,該機的主要系統與美國戰斗機相同,并換裝J/ALQ-8型電子支援系統和XJ/APQ-1型雷達預警接收機等日本自產的小型感測裝置。但日航空自衛隊目前正考慮以中期壽命改進計劃對現役的F-15J/DJ進行性能升級,主要更新項目包括:換裝改進型彈射椅、配備F100-1H1-200E型發動機,將雷達性能升高到APG-70型雷達相當的APG-63U型雷達、配備性能與A1M-120相當的日本產XAAM-4型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等。改進后的F-15J/DJ預計可繼續服務15~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