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封建”這個詞,充斥于日常俗語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認為它代表著落后、愚昧、反動、保守等等——即使你明白它的真正含義,那也得使用這個大失原意了的名詞。什么“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封建意識”、“封建禮教”的。其實,我查閱了古書,根本不是這么回事。《說文》中說:“封,爵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左傳》中說“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西周時期,周天子給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分封以土地和土地上的居民,諸侯還可以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下一級的卿大夫;這樣以土地為樞紐,形成統治者之間的多層等級連鎖。他們彼此之間互有權利義務,主要是受地者要向賜地者納貢服役(包括兵役)等。但是在秦始皇統一的時候,就已經廢除這種制度,而建立的郡縣制度。所以在歷史中記載,封建從這個時期就告一段落,結束了。可見,我們所謂的封建并非來自古書,或者中國歷史中的典故。那么這個詞從何而來呢?“今天通用的‘封建’一詞,是日本學者在一百年前從Feudal System翻譯過來的。”(黃仁宇:《萬歷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5月第1版。)歐洲的Feudal System(既:中世紀)與西周的封建制是有相似之處的,日本的幕府統治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日本人這樣翻譯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明治維新以后,有許多中國人要學習日本,于是也就跟著不顧中國的國情而盲目的把中國與歐洲中世紀相近的朝代這么“封建”、“封建”的叫起來了。20世紀初對中國并沒有什么了解的列寧說,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地位的國家,是落后的半封建的農業國家。于是共產國際也如是說,所以中共“二大”也就根據這一“圣旨”分析中國的“國情”,搞了一個什么“民主革命綱領”,什么中國的社會性質、革命任務、革命對象、革命動力等等。郭沫若等人,以列寧斯大林之說來“規范”中國歷史。他們規定:中國封建社會是從(以搞郡縣制)秦始皇開始搞定的。于是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的新史學體系出現了,中國古代的封建制由于革命的需要而改變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這樣一個顛倒的荒誕不經的東西由教育行政部門定為中小學教材,成為欽定的金科玉律,全國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學生們必讀之必信之必考之。每當我把這些歷史典故,這些歷史記載的東西拿出來跟身邊的朋友辯論,必然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冷漠不屑一顧地說:黨和國家怎么改歷史都是對的。我只得暗暗叫苦,為什么一定要把古人的東西這么張冠李戴呢?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家之說強加于人呢?為什么要利用傳統的概念來擾亂人們的意識呢?我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還可以看得懂柳宗元的《封建論》。。

熱心網友

"封建"是一種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封"給同姓諸侯,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