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佛法講五蘊并不是五欲,故應問五蘊。六塵屬于十八法界里的內容,就一并回答十八法界了。什么是五蘊?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蘊。色蘊:四大所成色身,謂有根身,具足五扶塵根、五勝義根。受蘊: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蘊:見聞覺知中的了知性。行蘊:身行、口行、意行三種的行。識蘊:眼耳鼻舌身意識及意根(前七識)。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歲,還是要死掉、壞掉;受有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是無常之法;覺知心能想,但當你睡著無夢時、悶絕時、入無想定時、阿羅漢入滅盡定時、進入正死位時,想又斷滅了;當你睡著無夢時,你的行蘊就斷了;識蘊的七個識不能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也是有生有滅的法。故《心經》說“五蘊皆空”。什么是十八界法?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無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實物形體。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塵根,大腦是勝義根;意根是心,住于腦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為意根是大腦,佛說人死之后意根帶著前世名色所緣的識,來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腦的話,那么應該是每一對父母都會看到嬰兒帶著大腦來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識末那識。六識中眼識能見、耳識能聞、鼻識能嗅、舌識能嘗、身識能觸、意識能知能覺。六識能見聞覺知卻不做主,處處做主的是意根。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再加上處處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眾生所謂的“我”。在《阿含經》四大部中,佛說十八界的法都是無常敗壞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來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虛妄幻滅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卻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虛妄性,所以稱為“空相”。聲聞乘的行者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十八界是無常、空而產生無我的智慧,由此斷我見我執成阿羅漢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礎,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 才能發起大心去尋覓那“常、樂、我、凈”的真我__真如佛性。正觀居士 / 文發表時間:2004-9-28 11:06:50 佛學園地--初學園地 什么是六塵?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其中法塵最難理解。有人提問:色聲香味觸法中的法塵,是如何解釋?這法塵與內相分一樣嗎?根塵觸,是意根觸法塵,或指扶塵根觸五色塵?。。。。。。。。。。。。。。答:色、聲、香、味、觸五塵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了別者,眼識等前五識所了別者皆是內相分,由于眼識等五識是屬于八識心王,心非是物質之法,因此無法與外五塵相觸,前五識生起時所了別之色等五塵,皆是由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稱此自心所現之相分為內相分。前五識現起時,必定與意識俱起,于了別五塵境時,五識于最初剎那所了別者乃五塵之總相,例如色塵之青黃赤白、聲塵之大小聲等,亦即顯色部份,而于后剎那所了別之形色、表色與無表色等要仔細了別之五塵相,則要透過意識于同時同境了別之,為了區別意識與五識所了別之不同,因此將意識所了別者稱為法塵,此法塵仍然不離于五塵,除了修禪定者入二禪以外。根塵觸處生起眼等六識,函蓋了扶塵根與五塵相觸及意根與法塵相觸 (欲界與色界) ,而六識之所以現起,要得意根于觸法塵時生起作意,六識之種子方得由如來藏流注而出,意根雖觸法塵不起作意時,例如眠熟、無想定或者入滅盡定時,則六識即不現起。正藏 / 文發表時間:2004-7-9 9:00:35佛法正見--佛學園地 。。。。。。。。。。。。。。。。。。。。。。。。。。。。。。。。。。。。。。。。。。。。。。。。什么是名聞利養?名聞一般是指人的名聲、名氣等。利養一般是指人的收入及財源。
熱心網友
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是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惟的對象,因為它們具有污染情識的作用,有如塵埃一般,所以稱為“六塵”。 名聞利養對美好的名聲、影響力、權利,金錢、物資、日常用品等等的一種盼望、期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