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剛剛一歲,曾服過伊可新,大家都說現在應該服用補鈣的產品了,什么樣的何適呢?
熱心網友
可以吃兒研所的復合鈣和伊可新。
熱心網友
孩子為何會缺鈣 這是一個令不少父母感到不解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吃得越來越有營養,怎么還會缺鈣? 其實,缺鈣的現象是在兒童中一直存在著,到今天也未能絕跡,這是因為我們東方人的飲食結構所致,比如喝奶沒有成為習慣,食物中攝入鈣不足等。現在不少家庭已注重給孩子提供奶制品,也給孩子補充了一定量的鈣劑,但為何有的孩子還會出現缺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有些易被父母忽視的因素,導致孩子體內的鈣的排泄增加了。據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高蛋白飲食引起的“負鈣效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的飲食中,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十分普遍,這種飲食會使孩子體內的鈣的排泄大大增加。 2。飲料也會使人體內的鈣排出增加。 3。有些蔬菜會影響鈣的吸收。如菠菜、茭白等。 你的孩子會不會缺鈣?父母首先要注意觀察。一般而言,缺鈣的孩子早期癥狀為:多汗、睡不踏實、受驚后抽動、身體軟弱無力,嚴重者會出現乒乓頭、肋外翻、O型腿等現象,如發現有這些可疑“跡象”,請帶孩子去看醫生,在醫生的檢查之后才能確診。有的體虛兒或缺維生素B的孩子也會出現多汗、睡眠障礙等癥狀,需經醫生鑒別診斷后才可下結論。 如何給孩子補鈣也是一門學問,面對林林總總的鈣制品,父母感到一片茫然。對此,以下幾條建議供你參考: ●利用天然食品為孩子補鈣。父母在平時的膳食中,不妨多增加點含鈣量豐富的食品,如牛奶、配方奶、豆制品、蝦皮、芝麻醬等。 ●選擇吸收好、堿性弱、對胃刺激性小的鈣制品。兒童的胃還很嬌嫩,給孩子補鈣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他的胃,最好在有經驗的營養學專家的指導下補鈣。 ●服用后請注意觀察。對于一些有缺鈣癥狀的孩子來說,要留心觀察孩子的癥狀有否改善,還可從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如身高、體重等方面來判斷。怎樣知道孩子“缺鈣”了 一些家長談自己的孩子晚上出現汗多,是缺鈣;有的說孩子枕部一圈脫發,也是缺鈣;有的說晚上哭吵,還是缺鈣;有的化驗了頭發說缺鈣……。但這些家長在擔心的同時又不禁困惑著,因為他們都說已經給孩子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 孩子體內缺乏鈣,除了胃腸道疾病影響鈣的吸收外,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1、鈣攝入不足 2、維生素D攝入不足——這是缺鈣的主要原因。維生素D幫助腸道內鈣的吸收,促使鈣化骨骼中沉積,減少鈣經過腎的排泄。所以缺少了維生素D,再吃多少的鈣,鈣也吸收不了多少,骨骼內也不會沉積更多的鈣,說得通俗一些鈣無法補進體內。 3、同時有維生素D及鈣的攝入不足。 家長所說的“缺鈣”,醫學上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疾病的“本質”是缺乏維生素D,但在疾病的“外觀”上反應出骨骼的鈣化不夠。 患了佝僂病后的表現有兩方面: 1、非特異性的表現。如前面所談的多汗、煩躁、哭吵、夜驚、枕禿等單獨或幾種表現同時出現。 2、骨骼鈣化不夠的特異性的表現。根據不同月齡骨骼發育迅速的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表現,如3-4個月出現枕、頂部骨的軟化,8-9個月出現方顱,兩側額部突出。1歲左右有雞胸、漏斗胸及肋外翻(有相當部分小兒的肋外翻由于褲帶束得太緊、太高,束到胸廓上引起的)。會走路后引起“O”型腿(羅圈腿)“X”型腿。目前不少家長將非特異性的表現當作佝僂病,而忽略了佝僂病特異的骨骼癥狀,這是“誤區”。 所以要確定孩子有沒有缺鈣,從病史上要了解是否有維生素D及鈣攝入不足,例如母親懷孕期是否補充了維生素D及鈣,嬰兒母乳喂養的,生后2周開始是否補充維生素D(母乳中維生素很少,需另外補充);如果嬰兒是吃配方奶粉的,其中另外添加了維生素D,調整了鈣磷比例,如果奶量攝入足量一般不至于發生佝僂病(缺鈣)的。更重要是了解是否有佝僂病特異性的骨骼癥狀。 至于孩子出現非特異性的癥狀,只能作為診斷缺鈣參考,因為這些癥狀也可見于其他疾病。因此如果有條件可做X光骨骼攝片或測骨密度則可分別反映是否有佝僂病及體內鈣的營養狀況。值得注意的是:驗血鈣不能反映骨骼缺鈣狀況,因為即使體內缺鈣,機體也要動員骨鈣進入血液維持血鈣正常。至于測頭發鈣更不能正確反映近期體內鈣的營養情況。孩子究竟需要多少鈣 都知道鈣對于孩子來說是多么的重要,但是你知道孩子每日需要多少鈣嗎?為此,我們提供一些建議給大家: 1、出生至6個月:鈣質的建議攝取量是400mg/天,對于完全由母乳哺喂的嬰兒,在出生前6個月平均的鈣質攝取,每日約250-330mg之間,而鈣質的吸收率在母奶約55-60%左右。而對于以牛奶為材料的嬰兒配方,其鈣質的吸收率較低,約40%左右,而一般嬰兒配方中所含的鈣質幾乎2倍于母奶中之鈣質含量。 2、而6個月之后至12個月之幼兒:鈣質的平均攝取是400-700mg/天,目前我國的營養學家建議攝取量是500mg/天。 3、對于1-3歲的幼兒:鈣質的建議量是600mg/天。父母可由小孩每日所攝取的食物大約計算一下所攝取的鈣質,是否達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以用來評估是否需要額外補充鈣質。 一般,富含鈣質的飲食或鈣質強化食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法,如果孩子無法從飲食獲取充足的鈣質攝取時,才去考慮鈣片的補充。嬰幼兒每天需要多少鈣 2000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所提供的數值如下: 年齡組(歲)鈣攝入量(毫克/日) 0-0。5歲 300毫克/日 0。5-1歲 400毫克/日 1-4歲 600毫克/日 4-7歲 800毫克/日 補鈣三計 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期 雖說從小到老都不可缺鈣,但是嬰幼兒時期缺鈣對健康的影響最大,也是最長遠的。其一:嬰幼兒對鈣的需要更為急迫。嬰幼兒體內的鈣,每隔1~2年要全部更新一次,而成人體內的鈣更新一次需10~12年。其二:嬰幼兒時期缺鈣,對身高的影響很大。假設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為165厘米,除去50厘米是在媽媽子宮內成長的,后天共長高115厘米。這115厘米中的1/3(36。6厘米)是在2歲以前生長的。其三:從牙齒的發育來看,2歲半時,20顆乳牙就出齊了,恒牙的牙胚也埋伏在下面開始鈣化。缺鈣,乳牙,恒牙的牙釉質發育不良,易發生齲齒。從小沒有健康的牙齒,何來健康的體質。所以,補鈣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時期。 一年之計在春、秋 有那么句話:寶寶冬天生,春天防抽風,這里所說的“抽風”就是“嬰兒手足搐搦癥”原因之一是體內血鈣水平太低引起的“無燒抽風”這是為什么呢?出生在寒冷冬季的孩子,大多是隔著玻璃曬太陽,紫外線被玻璃擋住了。缺少紫外線的照射,寶寶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減少,體內鈣的吸收相應不足,機體通過減少鈣的利用,使血鈣水平的維持在標準之上。春風送暖時,寶寶猛地接觸大量陽光,體內維生素D猛增,血鈣被大量運送到骨骼中去,致使血鈣水平猛跌,就會出現抽風。 應對上策是:冬天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晴朗無風的好日子,露出寶寶的小臉和小手,帶上寶寶在戶外多曬會兒太陽。春天,注意逐漸延長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別曬猛了,而且要保證攝入足夠的鈣。生后得不到母乳喂養的嬰兒,滿月以后可以服魚肝油,以促進牛奶中鈣的吸收和利用。魚肝油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注意用量。濃縮魚肝油每天2~3滴就夠了,注意不是2~3“下子”,吸一滿管就是20滴左右,魚肝油吃得太多會引起中毒,切勿認為“魚肝油是補品,多多益善。” 還有這么一句話“幼兒度苦夏,秋涼把鈣加”。夏天寶寶出汗多,從汗液中丟失不少的鈣,上天熱食欲差,攝入的鈣少。秋天秋高氣爽,溫度適宜,應多帶寶寶外出曬太陽,同時多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使體內的維生素D和鈣多儲存一點兒,待冬天來臨,就可派上大用場了。 一日之計在奶、豆 人們習慣于把奶稱為“嬰兒飯”,寶寶一旦能上桌吃飯就不再給寶寶喝奶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營養學家指出,一生不要斷奶,因為奶及奶制品不僅含鈣豐富,而且鈣的吸收和利用率高,收益大。大豆及豆制品同樣含鈣豐富,小魚,小蝦制成的帶骨帶皮吃的香酥小菜,花生醬,芝麻醬等配著主食一起吃,也都是極好的鈣源。再加上麻醬花卷、淋在面包上的花生醬,這一日所需的鈣就足夠了。 寶寶上桌吃飯后,還應當每天喝奶,寶寶的碗里有豆又有菜,花生醬,芝麻醬、小魚,小蝦等富含鈣的食品。,只要精心安排好寶寶每一天的飲食,讓寶寶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一日三餐就能滿足寶寶每天成長所需的鈣。小兒補鈣應注意什么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應該在出生之后半個月到一個月再開始補鈣。其實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因為胎兒出生之后臍帶被剪斷,母體與胎兒之間的營養通道也就此中斷了,可小兒的生長發育仍在繼續,因而每一天都缺少不了對鈣的需求,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出生后第三天就要開始補鈣,一直要補到小兒能夠吃與成人一樣的普通食物為止。 我們知道,嬰兒的營養主要來自乳類,而母乳是最理想的嬰兒食品。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含磷15毫克,兩者之比為2。4:1,這種比例最適合嬰兒腸壁對鈣的吸收。所以母乳喂養的嬰兒較少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相反,每100毫升牛乳中含鈣120毫克,含磷93毫克,從鈣磷的絕對值來看,牛乳中的鈣磷量確實比母乳多,但是牛乳中的鈣磷比例為1。2:1,這種比例是不符合嬰兒的生理需求的,也不利于腸壁對鈣的吸收。臨床觀察也證實,牛乳喂養的嬰兒容易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有時候雖然父母給小兒吃了不少鈣劑,但是小兒缺鈣的表現還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正確掌握補鈣的方法。那么,給小兒補鈣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 ★鈣劑不能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植物性的食物中多數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它們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多聚體而沉淀,從而妨礙鈣劑的吸收,所以豆腐和豆制品不宜與蔬菜一起烹制。 ★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相結合形成奶塊,這種奶塊不容易被腸道吸收,最終隨大便排出了體外。 ★補鈣的時間應適當掌握——由于奶制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 ★補鈣應注意的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2歲每天需要800—1000毫克。按照正常的飲食,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劑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二,所以每天必須再額外補鈣,以填補欠缺的三分之一的鈣劑。此外,人體內有一系列調節機制可以控制鈣劑的攝入量,如果體內鈣劑充足,腸道吸收鈣劑就會少一些,反之就會多一些,多余的鈣也會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鈣劑口服過多也不會發生中毒,父母盡可以放心地讓小兒服用。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鈣劑的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劑的活動就會大打折扣了。如果鈣吸收良好,磷的吸收也就同時增加了,并在生長的骨骼部位形成鈣磷的沉積,使新骨不斷生長壯大。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維生素D制劑就是魚肝油,如果在補鈣的同時不補充魚肝油的話,平時小兒又不曬太陽,就會發生維生素D缺乏病而導致佝僂病。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為每天400個國際單位,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中毒。 另外,學齡兒童也同樣需要補充鈣劑,但不是服藥,而是通過一日三餐的食物補給。食物當中鈣的來源很多,例如乳類、乳制品、藕粉、綠葉蔬菜、根莖類的植物、黃豆等等,尤其是豆腐和豆漿,經常食用,鈣劑就不會缺乏了。12種方法讓鈣多一點--------------------------------------------------------------------------------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喝牛奶,不要煩惱,他可以從別的食品中得到充足的鈣質。以下是12種提高孩子飲食中鈣含量的有效且健康的方法。 提供富含鈣質的奶制品 1、巧克力和草莓牛奶。如果孩子不愿意喝白色的純牛奶,你可以給他添加了其它味道的牛奶,雖然這些牛奶比一般牛奶多了一些卡路里,但是它們鈣的含量是相同的。 2、酸奶。有很多味道和種類可供選擇,有盛在杯子里的酸奶,也有包裝在軟管里可以吸吮的酸奶;這里面總有一種是你的孩子會喜歡的。 3、奶酪。所有種類的奶酪都富含鈣質,選擇那些含2%脂肪或低脂肪的種類以減少全脂肪和飽和脂肪的攝入。 4、松軟干酪。可以單獨吃也可以混在孩子最喜歡的水果中一起吃。 提供其它含鈣的食物 5、含鈣橙汁。8盎司(約226克)橙汁所含的鈣(300毫克)相當于一杯牛奶中鈣的含量。 6、椰菜和深綠色有葉蔬菜。試一下不同的綠葉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葉、蕪箐甘藍以及芥菜;嘗試一下罐裝的、新鮮的、冷凍的等不同種類以及添加牛油來調味。 7、豆奶。不論你所選擇的是純豆奶,還是香草味、巧克力味、還是草莓味的豆奶,要先確認是不是加鈣的產品。現在市面上出售的豆奶一般都加鈣, 其鈣的含量同普通牛奶的鈣質含量相同。 8、豆類食品。不僅僅是青豆,所有的豆類食品我們都應該多吃,如菜豆、花豆、云豆以及鷹嘴豆。它們大多數都含有數量可觀的鈣質。 在烹飪過程中偷偷多加一點鈣質 9、糊狀食品。孩子們喜歡幫你把東西放進攪拌機里,先將牛奶和酸奶放進去,然后讓孩子自己選擇一種喜歡的水果加進去。 10、湯。用牛奶而不是清水來勾兌肉湯,或西紅柿湯。 11、燕麥和煮熟的熱麥片。當你用牛奶煮麥片的時候,它們會比清水煮的更加濃稠好味。 12、蔬菜上面的奶酪醬。學會用脫脂牛奶制作一種低脂的奶酪醬,把這種醬澆在孩子吃的每一種蔬菜上,從椰菜到菜花到土豆都可以。 。
熱心網友
伊可新是維生素D補劑,是幫助寶寶吸收鈣的,不是直接補鈣.寶寶補不補鈣,一看外表,如有明顯枕脫(后腦殼頭發較少),出牙少,夜間盜汗,多哭鬧;二看指標,定期體檢中驗血是否缺鈣.如果缺鈣了,不要盲目補(醫生一般會開出很多種鈣片).自己買先注意一下成分:1\碳酸鈣:是不適合寶寶補鈣的,不易吸收,一般只有10%左右吸收,而且容易形成血鈣\尿鈣.不沉積形成骨鈣.市場上主要有鈣中鈣,鈣兒奇D等.2\葡萄糖酸鈣:吸收稍好,口味酸甜.主要有澳諾鈣鋅特,三精.3\乳酸鈣:吸收較好.主要有金箍棒等.4\氨基酸鈣:也叫螯合鈣,一種新鈣,體內分解成鈣分子和氨基酸分子,活性大,易吸收.研究證實可達90%.另外,一些牛初乳中鈣含量很高,可以作為補鈣,安全高效,但價錢較貴.
熱心網友
我小孩一直吃金箍棒L-乳酸鈣沖劑,你們剛一歲,一包分兩次吃,這個效果蠻不錯的。
熱心網友
一歲開始服用的伊可新改為粉紅裝的那種。也是一天一粒。說到鈣,市場上有很多。主要分三類,一類是碳酸鈣,吸收不好,因而建議不用。一類是乳酸鈣,多以左旋或右旋為主,效果差不多。產品很多,有愛爾鈣、金箍棒等。還有一類是鈣鋅同補的,如佳加鈣、全元康等。后兩類都不錯。特別提一下,象愛爾鈣沖泡時一包沖85-100毫升,否則會太甜。佳加鈣則不用那么多,一次30-40毫升就可以了。全元康有一種牛奶味的可以沖在奶里給BB吃,較方便,但過后要多喝水。補鈣同時千萬別忘了曬太陽。乘現在天好,多曬曬,嚴冬時曬就不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