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畢再遇(1148—1217),字德卿。他的父親畢進,曾追隨抗金名將岳飛轉戰于江淮之間,屢立戰功,累官至武義大夫。畢再遇自幼受家庭熏陶,對金人有強烈的仇恨。他生得身體高大,形容威武,而且武藝過人。按《宋史·兵志》所載,禁軍教頭中能挽弓一石、馬射九斗者即為頭等;步射二石,即可獲得受皇帝親自召見的榮譽。而畢再遇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馬射一石五斗。確實是力氣不凡。孝宗皇帝召見大悅,賜給他戰袍和金錢。  畢再遇雖有一腔服國熱忱和一身武藝,但當時朝中抗戰派處于劣勢,投降派占上風,他在很長時間內并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直到開禧二年(1206),他已經58歲時候,寧宗皇帝起用抗戰大臣,決定舉行北伐,畢再遇才迎來了他一生最輝煌的一段歲月。  朝廷以殿帥郭倪為山東京東招撫使,指揮北伐。郭倪派畢再遇和陳孝慶二人為主將攻打泗州。泗州有東西兩座城,西城瀕臨泗水,東城靠一座山。畢再遇計劃趁金人開放市場讓當地百姓做買賣的時候,親率精選的壯士八十七人為敢死隊,化裝成客商進城交易,來個里應外合;不料卻被敵方探得了消息和攻城時間,金人立刻取消了市場,緊閉城門不出。畢再遇說:“作戰貴在出奇制勝,我們另有奇策。”他讓戰士們飽餐一頓,以國仇家恨來激勵士卒,鼓舞士氣。又在西城外布置旗幟營寨,拉開大戰的架勢以迷惑敵軍;卻比原計劃提前一天,在深夜里親率精兵,走山路到了泗州東城的東南角,攀城而上。這里是敵軍防守最薄弱的地方,畢再遇他們人人斗志昂揚,宛如天神下降,虎入羊群。金兵還未及作出反應,已是數百個人頭落地。金兵大潰,打開北門倉皇逃走。東城既下,畢再遇轉攻西城。他讓士卒高喊:“大宋畢將軍在這里!你們本來也是大宋遺民,不得已做了亡國奴,替金人賣命。現在自己人來了,還不開門歸降,更待保時?”果然,城內的金淮平知縣帶頭、大批百姓緊隨其后,一個個從城墻上用繩子縋下來到宋營投降。宋兵順利地拿下了泗州。  初戰告捷,招撫使郭倪大喜,他親到前錢犒賞三軍,獎授給畢再遇“御寶刺史牙牌”。畢再遇說,“黃河以南的大宋八十一州現在尚淪陷于金人之手,現在收復泗州兩城,朝廷便授以刺史,以后再有功勞,怎么賞賜?”堅辭不受。  接著郭倪決定乘勝進取,兵分兩路,一路由馬軍司統制田俊邁率軍攻取宿州;一路由畢再遇率軍攻取徐州。取宿州的一路出師不利,田俊邁被俘。畢再遇率四百八十騎向徐州出發,進發到虹縣時,正遇到從宿州逃回的潰軍。到靈壁,又遇到了陳孝慶部,原來陳孝慶是受命作為為攻打宿州的后援部隊,見前鋒已敗,正準備撤軍。畢再遇說,勝敗本是兵家的常事,怎么能一受挫折就全面撤退?這真是自家挫自家的銳氣!我雖然并沒有接受攻打宿州的命令,而只是因為去徐州而假道于此;但我既然來到這里,就要和金兵大戰一場,“寧死靈壁北門外,不死南門也!”——金兵從北而來,死北門外是戰死;死南門外則是逃跑中被敵殺死。  畢再遇料到金兵在宿州打了勝仗,一定會乘勝追擊,這正是可以利用的殲敵良機。于是和眾將士摩拳擦掌,作好準備迎擊敵人。但這時候,統帥郭倪卻下達了撤軍的命令。畢再遇不管那些,他在靈壁的北門布置了20名精兵守城,自己則率騎兵從兩側迎擊金兵。果然,金兵5000余人氣勢洶洶,從北而來,畢軍鐵騎出其不意地從兩側包抄上來,雙方相遇,展出一場激戰。畢軍英勇,久已使金兵聞風喪膽;現在他們一看到旗幟上的“畢”字,不禁驚呼:“畢將軍來也!”竟大多數不戰而潰。畢再遇身跨駿馬,手揮雙刀,威風凜凜,驍勇無比,連折數敵,敵血濺得衣甲盡赤,越戰越勇。這時有一個手使雙锏的金兵,兇猛異常,從一旁躍馬持锏向畢再遇刺來。畢再遇反應極快,掉轉馬頭奮力以刀架住,兩人在馬上大戰數合,畢再遇乘其不備,一刀擋住雙锏,另一刀向其脅間刺去,那人登時落馬身亡,其余金兵落荒而逃。  金兵大敗。此時天已黑了,畢再遇于是掩護諸軍有秩序地撤退。他估計大兵已退了三十里,便命人舉火燒了靈壁營寨。有人問他:“你從來最忌諱夜間放火,為什么今天卻放火燒寨?”畢再遇答道:“大軍撤退最怕的就是敵軍尾追其后。白天放火,是為了用煙塵擋住敵軍的視線;夜間放火,則容易被敵軍偵知虛實,所以要忌。但現在不同,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大兵已撤得很遠,沒有危險了;放火是為了讓敵人知道我們營寨已空,敵軍就不會再追趕了。”眾將嘆服。  這一次戰斗,宋營諸軍皆敗,只有畢再遇立了大功。朝廷授他武功大夫,后來又升為目 于 眙、鎮江中軍統制和達州刺史。  這年的冬天,金兵又以大兵數萬、戰船500艘南侵,渡過淮河,扎營于淮陰、楚州一線。朝廷命令畢再遇支援楚州守將。畢再遇認為,此時的金兵勢力強盛,糧草充足,只可以智取,不可以力敵。他偵知敵軍的糧草船就泊在淮陰附近,于是派了統領許俊率健卒從小道出發,悄悄潛行,趕往淮陰。他們每人都攜帶火種和硝磺等易燃之物,約定半夜時分,五十余處同時點火,剎時間濃煙滾滾,烈焰沖天,大批糧草頃刻變成灰燼,3000余名金兵抱頭鼠竄,被燒死和殺死者占大半。還又生擒了金將烏古倫、帥勤、蒲蔡元奴等多人。  這時,金軍的主力在主帥仆散揆的指揮下,向南挺進的風頭正健。金軍所向披靡,連續有濠、滁等州相繼失守。金軍飲馬長江,雄視江南,令南宋朝廷大為震驚。在這種情況下,畢再遇認真地審察了形勢,他認為楚州敵兵雖然較多,但糧草已被燒盡,不足為慮;值得警惕的淮西,六合最為要害之地,敵必來攻。于是他主動到了六合,偃旗息鼓,伏兵于南門下。此時金兵的主力駐扎在距六合25里的竹鎮。金兵派人到了六合偵察,發現城內悄無聲息,便認為是宋軍已逃,城了空虛,正好乘此機會攻城。不想金兵剛一涉過護城壕,城上萬箭齊發,旗幟并舉,戰鼓如雷,一支精兵殺出,把金兵殺得落花流水。其余的返身逃走,又被早已埋伏的宋軍截住,金兵死傷甚眾。金人屢屢失利,不禁大怒,金將蒲辣完顏都等調大軍10萬人包圍了六合城,四周營帳達30余里。此時城中物資已很缺乏,尤其沒有了箭。畢再遇令人用青布做了一個傘蓋,幾個人舉著傘蓋在城上行走,金兵以為是宋將巡城,便紛紛向青傘蓋上射箭,不長時間竟獲箭20萬支。畢再遇又令士兵們在城門口吹拉彈唱地作樂,使敵人誤以為是城內閑暇,疏于防備;自己卻悄悄地引強兵偷襲敵營。這樣好幾次,弄得城外的金兵晝夜防備,十分被動。金兵見一時難以攻下六合,只好撤退;但撤退時,又使計謀,去而復來。不料這些早被畢再遇料到,于是將計就計,自帶一支精兵到城東的野新橋地方埋伏,擊敵之背,殺得金兵措手不及,慌忙逃跑。畢再遇率兵追到滁州,正趕上大雨夾雪天氣,風雪中一場大戰,奪得輜重馬匹無數,金兵敗走。  著名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的奇謀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內容,歷來膾炙人口。其實正史的《諸葛亮傳》中并沒有這些內容,是后人為神化其人的虛構。筆者認為,小說中的諸葛亮的有些事跡有可能是取材于抗金名將畢再遇。《三國演義》成書于元代,其雛形應是來源于南宋說話人的“說三分”。畢再遇在南宋的抗金事跡,尤其是在六合借箭等故事,在當時一定是騰播于眾人之口,說書人取為創作素材,是十分可能的。  畢再遇因戰功卓著,最后升任揚州、淮東安撫使,又拜左驍衛上將軍。他不僅足智多謀,而且治軍嚴謹,愛護士兵,有很高的威望。他對作戰用的兵械、設備、戰車等都有重要的改進或發明,是中國軍事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遺憾的是,當時朝廷中投降派始終左右著皇帝的作為,寧宗的北伐曇花一現,稍受挫折便告結束。嘉定元年(1208)三月,宋金和議告成,畢再遇失去了發揮自己的才干和抱負的機會。他幾次上書要求歸田,皆不獲準。在長期悲憤煎熬中,這個使敵人聞風喪膽的將軍老了。最后在“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深深遺憾中辭世,終年70歲。  明代《虞初新志》上記有畢再遇的一匹戰馬的故事,十分動人。這馬名叫“黑大蟲”,生性駿烈異常,除畢再遇本人再無人能駕馭得了。畢再遇一生南征北戰,與此馬感情極深。畢再遇死后,家里人用鐵索將馬栓在欄中。有一天,畢宅附近的岳王廟舉行迎神賽會,鑼鼓喧天,十分熱鬧。這馬聽到鑼鼓聲,竟誤以為是上陣催戰的戰鼓,立刻昂首長嘶,掙斷了鐵索狂奔出去。畢家人害怕它踏傷行人,以十幾個健卒才把它捉住。畢家的人對馬說道:“畢將軍已經不在人世了,你可不可生事添亂,連累家里了!”那馬聳耳以聽,汪然出涕,竟咽啞長鳴數聲,倒地而斃。  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西溪路畢宮師墓,畢再遇父子皆葬于此。”是畢再遇和他的父親畢進都葬在了杭州。他們得與西湖邊的岳飛墓相互輝映,千古忠烈,一代名將,真是可以為湖山增色而且永垂不朽了。

熱心網友

 畢再遇(1147-1217)南宋大將。字德卿。兗州(今兗州)人。父親官至武議大夫。他以恩庇補官,隸侍衛馬司。開禧二年(1206),隨軍北伐,屢立戰功,升任武功大夫。后因功歷任鎮江都統制兼權山東、京東招撫司事,驍衛大將軍。因其勇猛過人,熟知兵略,且善于駕馭兵將,威名遠揚,為南宋時著名將領。嘉定元年(1208), 被任為左驍衛上將軍。與金通和后,屢請回歸田里,均不準。六年(1211),提舉太平興國公。十年(1217),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不久卒。贈太尉,累贈太師。謚"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