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具體解釋一下旁轉,對轉,旁對轉

熱心網友

旁轉指一個陰聲韻變成另一個陰聲韻、一個陽聲韻變成另一個陽韻、一個入聲韻變成另一個入聲韻的情況。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一個音節的收尾音不變,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你發生了變化。比如一個音節的主元音[Z],舌位降低一些就變成了[B],如果舌位升高一些就變成了[e]。以中古韻母為例,祭韻的開口韻類高本漢擬作[iZi],如果主元音[Z]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變成齊韻的開口韻類[iei]了。對轉主要指陰陽對轉,就是陰聲韻與陽聲韻之間相互轉變。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屬于韻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陽聲韻[BN][Bn][Bm]失落韻尾[-N][-n][-m],就變成[B]這樣的陰聲韻;陰聲韻[E]增加音韻尾[-N][-n][-m],就變成[[N][[n][[m]一類的陽聲韻。多數學者把上古入聲歸并在上古陰聲韻中,所以聲韻與陽聲韻、入聲韻與陰聲韻之間的相互轉變,也泛稱陰陽對轉。有時對轉和旁轉同時發生,也就是說,既有韻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變化,通常稱這種現象為旁對轉。比如,由韻母[[N]變成韻母[ei],由韻母[ou]變成韻母[uN],都是旁對轉。附王力《漢語語音史》所定周秦古韻3部及其擬音。

熱心網友

對轉。對轉主要指陰陽對轉,就是陰聲韻與陽聲韻之間相互轉變。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屬于韻尾的增加中失落。如陽聲韻[BN][Bn][Bm]失落韻尾[-N][-n][-m],就變成[B]這樣的陰聲韻;陰聲韻[E]增加音韻尾[-N][-n][-m],就變成[[N][[n][[m]一類的陽聲韻。多數學者把上古入聲歸并在上古陰聲韻中,所以聲韻與陽聲韻、入聲韻與陰聲韻之間的相互轉變,也泛稱陰陽對轉。旁轉。旁轉指一個陰聲韻變成另一個陰聲韻、一個陽聲韻變成另一個陽韻、一個入聲韻變成另一個入聲韻的情況。從現代語音學角度分析,一個音節的收尾音不變,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你發生了變化。比如一個音節的主元音[Z],舌位降低一些就變成了[B],如果舌位升高一些就變成了[e]。以中古韻母為例,祭韻的開口韻類高本漢擬作[iZi],如果主元音[Z]的舌位再升高一些,就變成齊韻的開口韻類[iei]了。有時對轉和旁轉同時發生,也就是說,既有韻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變化,通常稱這種現象為旁對轉。比如,由韻母[[N]變成韻母[ei],由韻母[ou]變成韻母[uN],都是旁對轉。清代小學家說陰陽對轉的時候,并沒有掌握上述嚴格的科學定義,把凡是陰聲韻與陽聲韻在一起押韻、諧聲、通假等現象,統統稱為陰陽對轉。比如:《詩·小雅·無將大車》第一章的押韻字是“塵、疧”,“塵”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擬音為[en],脂部擬音為[ei],這兩部字在一起押韻,清人認為發生了陰陽對轉——真部字變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變成真部字。清人說對轉,往往包括了旁對轉。比如:《詩·小雅·谷風》第三章的押韻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韻微部,“怨”在古韻元部,微部擬音為[[i],元部擬音為[an],微元兩部主元音不同,韻尾也不同,用對轉理論解釋這種押韻現象,應該是旁地轉,但清人把這種押韻現象也稱作陰陽對轉。清人還常常使轉語、轉音、音之轉、聲之轉、一聲之轉等術語,所指都相當陰陽對轉或旁轉、旁對轉。章炳麟《成均圖》又創造了正對轉、近旁轉、次旁轉、交紐轉等名目繁多的術語,其實質相當于對轉和旁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