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同時使用兩個歷,而不直接使用一個歷呢?為什么?
熱心網友
朋友: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后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那么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干嘛還要使用陰歷呢?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所以,我國的兩歷制度應該是過去有、現在有、將來永遠會有!我們的天文文明應該是過去發達、現在發達、將來更加發達!
熱心網友
符合不同人的需要。有些人愿意接受農歷,有些人愿意接受新歷。
熱心網友
古老有傳統的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歷法。只不過現在普遍采用公歷以便世界交流。但傳統和民族習慣不能放棄
熱心網友
農歷和公歷都是陰陽合歷.否則,公歷何必一定是十二個月,農歷何必置閏呢?只能說側重點不同.
熱心網友
24節氣可跟農歷沒什么關系。
熱心網友
陽歷只考慮地球與太陽的關系,陰歷同時考慮了地球與太陽及地球與的關系。但近代西方文化的擴張在生活中多用陽歷。
熱心網友
1、公歷是為了與世界接軌。2、農歷是符合中國的情況,農民就是根據農歷來安排農業生產的。我們每年過的新年不就是根據農歷來安排的嗎。
熱心網友
支持實習網蟲,補充幾句:古人從四季交替循環,產生了年的概念;從月的盈虧循環,產生了月的概念;由白晝黑夜的循環,產生了日的概念----歷法就是研究科學地分配一年中月日;一月中日的多少.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制定歷法.而他們也取得了燦爛的成就.如祖沖之,郭守敬等,這也是農歷還能流傳到今天的重要原因.個人以為,現在農歷的用處有:1.月相很準,初一為晦,十五為望.2.傳統節日.3.周易預測.
熱心網友
一個最簡明的答復。 農歷是中華民族紀年的傳統,來自對月的崇拜和觀測,以月的運轉周期計算,所以叫太陰歷,簡稱陰歷。 公歷從西方引進,是從民國元年(1912)開始的,是民主、科學、革命的標志,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目前最科學的歷法。因為公歷以太陽的運轉周期計算,所以叫太陽歷,簡稱陽歷。 目前我國采用陰陽歷結合的紀年法,一是為了照顧民眾習慣,繼承和保護民族對月崇拜的傳統(我們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是與月有關的),再就是,采用國際社會通用的歷法,與國際接軌,以便我們跟外界的交往和準確地紀年。 一般認為,陽歷比較準確,所以年輕人過生日按陽歷算,而他們的父輩還保留著陰歷的傳統。
熱心網友
傳統不能丟,新事物也要接受。
熱心網友
就是舊社會的習俗和現代的習俗區別了
熱心網友
農歷是中國傳統的,公歷則是世界通用的。
熱心網友
一個是洋的一個是中國的
熱心網友
中國傳統
熱心網友
中國古代依靠農歷來安排農業生產,現在也還有實際意義啊!
熱心網友
知道有藏歷嗎,適應高原的氣候。公歷對全球皆適合,農歷適合黃河中下游的農業工作。各有各的用。
熱心網友
去問你媽,你媽不知道再問你外婆,以此類推
熱心網友
習俗
熱心網友
中國習俗
熱心網友
樓上的幾位說的都不對:農歷不僅是陰歷,而是陰歷和陽歷的結合。作為歷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對年、月、日的判斷,然而不幸的是這三者之間并不是整倍數的關系。目前的公歷稱為格里高利歷,在這之前使用的是儒略歷:一年365天,每四年加一閏日,即平均一年365.25日。這樣一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5天,比地球繞日旋轉的回歸年365。2422天多0。0078天,到了公元1582年,積累的差值達到了10天左右——也就是說這時日歷上的6月22日,與地球真正的夏至日差了十天,再往后積累,也許會出現夏至日下雪的情況了。為消除這個差數(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進行歷法改革),把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日定為10月15日,并采用400年制97個閏日的法則,整百年只有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稱為格里高利歷。這樣歷年的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誤差為0。0003天,要3300多年才與回歸年長度差一天。農歷采用的是以陰歷為月份的設置,陽歷為年份的設置,并兼顧節氣,用十九年設置七個閏月的方法,使得19年農歷的時長為6939。6910,與19個回歸年的時長6939。6018只差0。0892天,平均每年誤差0。00469天,這樣在精度上就比公歷差一些。另外農歷的推算也非常復雜,一般人只能根據日歷來判斷是那個月的等等,所以比起公歷的簡單而言,不容易得到推廣。不過農歷的24節氣等,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公歷只有春秋2分冬夏2至這4個節氣),另加上中國的干支紀年法等民俗,所以也還是很廣泛地使用著。補充:據沈括《夢溪筆談·卷七》的記載:朝廷發現舊歷法有誤差,準備使用新歷,但四夷的朝貢還是用舊歷的日子,有人就說節氣的變更沒有什么證據:“眾論謂氣至無顯驗可據。因此以搖新歷。”主管歷法的部門就擺出證據來:從立冬和立春兩個節氣之日晷的影子長短來判斷,發現確實存在差異:“事下有司考定。凡立冬晷景,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根據現在天文學的觀點來看,冬至是地球的近日點,立冬在其之前三個節氣,立春在其之后三個節氣,正好相互對稱,黃赤交角造成的太陽高度是相同的,所以同一物體同一擺放角度下的影長也應該相同。“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歷法遂定。”。
熱心網友
農歷是舊時的中國年歷,以月圓缺變化為周期計算,古人一直沿用。農歷與農耕作業有著密切聯系。新歷則是國外傳進來的,與農歷不同,日期更替比農歷早。陽歷是按地球繞日公轉的周期推算得來。現在通用陽歷,但中國傳統節假日都沿襲農歷。
熱心網友
公歷(陽歷)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推算的,每年同期有可比性,每隔四年僅相差一天時間,故有其優越性;農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塑望規律來確定其陰歷月,與陽歷年周期相差甚大。由于月亮離地球較近,對地球的宇宙引力更比太陽及其它星球要大得多,故對潮漲潮落的影響也大,這是沿用農歷的最主要原因。另外要說明的是,24節氣雖然出自農歷,但24節氣卻與公歷一樣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推算的,主要是為了彌補農歷的年周期誤差,我國農民原來均是依靠節氣來進行耕作播種的。
熱心網友
這就和學生又要學洋文,又要學古文的原因一樣。一句話說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熱心網友
農歷:從歷史上看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多少年來廣大農村積累了對節氣和四季的熟知,掌握了對農業作物播種及收獲的準確時間,流傳出許許多多豐富經驗的順口溜編寫出了今天的農村月歷。就是陰歷。陽歷:是外來的年歷,按地球、月亮的自轉算出來的。和我國的月歷相吻合,只是相差有一個多月,按照中國的周易理論,分出陰陽之說。
熱心網友
傳統
熱心網友
中西合壁
熱心網友
農歷依靠的是月亮,公歷靠的是太陽,參照的對象不同,當然就不同了,我們古代用的就是農歷,有很多節日,傳統都依靠農歷,用公歷就亂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農業生產用的是農歷,24節氣也是用農歷總結出來的,所以現在用2個歷
熱心網友
一個陰歷,看月亮,一個陽歷,看太陽不能只有白天沒有黑夜...
熱心網友
農歷是我國的傳統的日歷,而陽歷是外國絕大的多數過的日歷。為了我們大家與世界同步,當然每天也要看一下陽歷。
熱心網友
傳統不能丟,新事物也要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