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完劉備諸葛,再來看孫權,我相信孫權知道諸葛的聯吳抗曹政策除了共同對抗曹魏,還包含著諸葛先掃曹魏后滅孫吳的把戲,卻也無奈,難道他就沒有統一全國的打算嗎?

熱心網友

孫權當然也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只不過是其實力不足罷了. 至于赤壁之戰,我想說兩句.最近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赤壁之戰,實際上曹軍并不是敗給了孫劉聯軍,而是敗在了血吸蟲的威力之下.當時在赤壁曹軍不服水土(這點在小說里也有所反映),大多數都得了血吸蟲病,所以曹軍對撤退做了充分的準備.至于戰斗,那只不過虛晃一槍,然后就主動撤退了.所以小說中所描寫的撤退中的狼狽都是虛構的. 但這場戰役卻在小說里極力描寫為聯軍的勝利,并加上諸多的虛構. 另外,在歷史上,周瑜并不比諸葛亮年輕,反而年長十多歲;他也不像小說里描寫的那樣是個心胸狹隘之人,而是一個豁達之人;他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病死的.小說里說他比諸葛亮年輕,并且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只不過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罷了. 所以小說對于周瑜實在是缺乏公平.

熱心網友

絕對由。

熱心網友

孫權不能不說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的.非常可惜他的路被劉備擋了.赤壁大戰的時候,周瑜曾經有過一個天下二分之計,打敗曹操以后奪取荊州,然后取西川,與曹操抗衡.誰知道赤壁大戰里面寸功未立的劉備卻搶先占領了本來應該屬于東吳的地方,把孫權一統南方的路攔腰擋住.加上周瑜的隕命,更對孫權統一的霸業給予致命的打擊.小說的作者都知道孫權與曹操赤壁之戰以后,劉備占領荊州是名不正言不順,于是杜撰出來借東風,三笑,華容道這些出來,讓人們以為赤壁之戰是曹操敗于孫劉聯軍.如果早點除掉劉備,孫權一統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熱心網友

孫權為三足鼎立之一,他手下的人才又是最團結的一批,當然也有望帝之心。只不過他實力既不如曹操,血統又不如劉備,自然不會被后來寫書的人當成主角看待,只好陪襯曹劉了。也可能,它不是野心最大的那一個。

熱心網友

當然有。而且很明顯。孫權與曹操的交鋒不止赤壁一次,在淮南、合淝一線戰火連連,曹操甚至稱贊他“生子當如孫仲謀”,說明孫權是有與曹操爭天下的野心的。此外,孫權挖空心思與劉備爭奪荊州,也充分說明這一點。

熱心網友

是男人都應該有!

熱心網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

熱心網友

看都看出來他有啊

熱心網友

當然想過,不然他干嗎要連劉抗曹?這里有一個保與擎的問題。大家知道吳國的大多數謀士都是內斂型的(保守派)這就奠定了誤國戰略戰術的大基調,以守為攻。而且孫權拿著父兄的江山,不敢輕舉妄動,以穩妥為先。但是當初孫權派周瑜去抗擊曹操,這就是準備擴張的表現,他想以周瑜的一用之力退曹,而后賺取劉備從中獲得的領土,但周瑜一死,吳國就沒了頂梁柱,這就是個問題。路遜、張召、步騭、張?、路績都不是絕對的主戰派。這就是吳國沒有了擴張的余地。。

熱心網友

自然又,可是天時不利于他,地利也僅以長江阻隔,只能守。這人和就更差,呵呵,那里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