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有啊,中國研制衛星的目的就是軍用,要不怎么把衛星與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成功合稱“兩彈一星”呢\r\n\r\n補充回答:中國衛星從來沒有叫軍用衛星的,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實際上就是偵察衛星,最近要上馬的北斗計劃(就是與美國的GPS功能相同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也是軍用大于民用。

熱心網友

 在臺灣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的位置必然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   中國擁有大量遠程反艦導彈和潛艇。如果用偵察衛星指揮他們在近海進行協調一致的飽和攻擊,那么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臺灣海軍都難以抵擋。中國目前在鞏固和提高光學偵察技術的同時,也已開展了雷達對地(海)偵察技術的研究,以實現中國全天時和全天候的空間對地偵察,中國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后,中國的衛星偵察將不再受天氣限制,熟悉軍事人士會知道,10年前才投入使用的美國"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具備一定的探地能力。據說它能發現地下5米深度的目標。中國早就開始了探地雷達的研制,中國具備探地能力的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將比美國晚10年以上,但它的探地能力將比其前輩一一 美國"長曲棍球"衛星強。臺灣軍方自以為神秘的佳山地下要塞和其它地下工事,將像玻璃缸中的金魚。   正由于偵察衛星在軍事方面性能重要,近期美國出現了壟斷航天偵察的企圖。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七日,美國進行了一次激光打衛星的試驗。目前美國因技術限制,尚無擊毀別國衛星的能力,但它發射的激光束可對光學偵察衛星的光學部件造成傷害。中國不會參與空間軍備競賽,但中國在高能激光方面已具水平,雖然不具備擊毀衛星的能力,但破壞光學偵察衛星的能力還是有的,這將足以威懾別國對中國偵察衛星的干擾和非法激光攻擊。 。

熱心網友

有,比美國少許多,比俄羅斯少一些!天上的衛星美國占一半(50.6%),美國有425顆,軍用的有200多,是其它所有國家的總和!

熱心網友

呵呵,民用衛星也不是可以當軍事衛星嘛,中國當然有軍事衛星拉。

熱心網友

中國雖然不是一個很有錢的國家,可也是一個大國,擁有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不具備的衛星偵察能力。迄今,中國研制成功了3個型號的偵察衛星,如美國企圖軍事干預中國臺灣問題等內政,它會發現,它在全球的軍事調動都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   中國軍事專家周貫五撰文認為,中國自從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后,就把研制發展應用衛星作為空間技術發展的主要方針。到一九九七年底,中國已發射了自行研制的四十顆衛星,其中返回式偵察衛星十七顆,氣象衛星八顆、通信廣播衛星三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十二顆。空間技術在國防、經濟應用方面逐步擴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強國防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很早就認識到返回式偵察衛星的重要性。早在一九六五年制定中國衛星系列埂頡虍時,就把返回式偵察衛星確定為中國衛星發展埂頡虍的一個重點,并于一九七五年獲得首次飛行試驗和返回成功,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國家。這一成就重要性在于: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并能監視他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還能檢查中國自己軍事目標的偽裝情況,軍事上的價值無法替代。在政治上,偵察衛星幫助中國確立了大國地位。當今即使是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尚無這類衛星。   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三千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和百分之十五,密封艙容積增加了百分之二十點三。從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六年,中國已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三顆。與第一代中國偵察衛星相比,中國第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分辨率、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綜合考慮上述因素,該型號衛星一次飛行提供的情報數量要比第一代偵察衛星高出十三倍以上,這是巨大的飛躍。中國偵察衛星上的恒星相機是用來精確測定衛星及地面目標的位置的。目前,中國的恒星相機攝星能力,從最初四等星可測提高到七等星可測,可測星的數量從十顆左右提高到近二百顆,這是大的進步,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航天照相機技術達到了一個高水平,顯示中國已經能夠極精確地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可以為戰略武器指示目標。?   在臺灣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的位置必然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   中國擁有大量遠程反艦導彈和潛艇。如果用偵察衛星指揮他們在近海進行協調一致的飽和攻擊,那么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臺灣海軍都難以抵擋。中國目前在鞏固和提高光學偵察技術的同時,也已開展了雷達對地(海)偵察技術的研究,以實現中國全天時和全天候的空間對地偵察,中國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后,中國的衛星偵察將不再受天氣限制,熟悉軍事人士會知道,10年前才投入使用的美國"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具備一定的探地能力。據說它能發現地下5米深度的目標。中國早就開始了探地雷達的研制,中國具備探地能力的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將比美國晚10年以上,但它的探地能力將比其前輩一一 美國"長曲棍球"衛星強。臺灣軍方自以為神秘的佳山地下要塞和其它地下工事,將像玻璃缸中的金魚。   正由于偵察衛星在軍事方面性能重要,近期美國出現了壟斷航天偵察的企圖。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七日,美國進行了一次激光打衛星的試驗。目前美國因技術限制,尚無擊毀別國衛星的能力,但它發射的激光束可對光學偵察衛星的光學部件造成傷害。中國不會參與空間軍備競賽,但中國在高能激光方面已具水平,雖然不具備擊毀衛星的能力,但破壞光學偵察衛星的能力還是有的,這將足以威懾別國對中國偵察衛星的干擾和非法激光攻擊。 。

熱心網友

有。

熱心網友

當然有!!!衛星的研制目的起初就是用于軍事的

熱心網友

有不過大部分是軍民兩用的!

熱心網友

當然有了!并且還是世界先進啊!北京消息人士透露,中國軍方上月25日在蘭州軍用基地成功發射兩枚軍事戰略微型衛星(俗稱“殺手衛星”),并正確依照指令摧毀了空中目標。適用于高科技太空實戰香港《太陽報》自北京報道,這兩顆殺手衛星是在機動組合上用火箭發射的,這類衛星適宜于高科技太空實戰之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也在當天給發射衛星的部隊簽發了嘉獎令。該報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這兩個作為實戰用途的衛星,是1996年增加的一項特別研制任務,原定于2005年前研制成功裝備部隊,因進展利順而加快了裝備部隊時間。消息人士又說,中央軍委4月中旬宣布,二炮部隊增建師級編制特別團部隊的裝備,其中一種新式武器是剛剛研制試驗成功的激光炮,預計到2004年能裝備使用。激光炮部署在固定陣地,安裝在機動組合車輛上,能有效地擊落、摧毀攻擊彈道導彈、高低空超音速巡航導彈、超高速隱形飛機、海上軍事目標等。中國是在1991年開始研制激光炮。據悉,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上月25日向正在參加國防科委會議的江澤民報告時說,鑒于美國從未停止干涉臺灣問題,迫使北京不能不考慮如何應對美國的干涉,而不斷研制新式的具威懾力的武器,就是為“反干涉”作好準備。張萬年甚至說,“臺灣海峽沒有不沉的航空母艦”。 消息人士說,張萬年這句話不是“隨便講講”的。中國在1997年初就成立了研究打航母群領導班子,經過幾年研究和10多次在黃海、沙漠進行實戰演習,已總結了多種打航母的戰略戰術。據悉,打航母群領導組由郭伯雄掛帥,成員還有沈濱義(海軍副司令員)、李永德(空軍副司令員)、黃次勝(二炮副司令員)和鄭炳清(東海艦隊副司令員)等。 ★ 中國發展反衛星系統和太空作戰的努力  本文作者認為,對于中國來講太空將是最新的一個戰場。從防衛的角度來講,中國正在尋求阻止美國發展反衛星武器和天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北京和莫斯科,通過外交渠道,已經在聯合國框架下達成了一項草案,該草案的主要內容就是限制太空的常規和核武器化。期間,從進攻的角度來講,中國軍方也正在考慮使用“寄生衛星”和“微型衛星”作為一種動能武器,以擊毀敵方的衛星或太空飛船,或者作為一個干擾敵方太空通信的平臺。  中國的安全機構對于美國在未來如何利用太空有充分的認識。在中國科學和防務機構的眼中,美國很有可能將手頭上的軍事通信無線技術用于未來的指揮控制系統以及天基激光攔截武器,另外還將借此發展新一代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美國國內公眾對于太空的非武器化、發展國際聯盟限制對太空的軍事使用,以及中國發展自己的武器系統和戰術用于擊毀美國的衛星和天基武器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論。  ★ 防御戰略:牽制美國的太空計劃  2002年6月27日,中國,另外還有俄羅斯、越南、印尼、津巴布韋、敘利亞在聯合國總部通過了一份草案協議,該協議將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武器。草案通過前,中國和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團還就美國彈道導彈防御計劃更為廣泛的議題進行了討論。北京和莫斯科的目的是阻止美國任何企圖對老里根政府時期就堅持下來的戰略防衛主導思想進行修改。  許多美國專家相信,空基偵察跟蹤傳感器系統與地基傳感器、空基攔截器(SBI)的結合將會對敵方彈道導彈系統的防御產生完美的效果。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一份報告,一套包括1000枚動能攔截器的空基系統能夠對付中國同時發射的20枚CSS-2導彈,如果再部署12套空基激光器,那么它能夠攔截中國同時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將是15至25枚。  在布什政府退出1972年美蘇兩國《反彈道導彈條約》之前,北京與莫斯科實際上已經一起反對部署這種可能是最有效的彈道導彈防御手段了。如果部署的話,這種防御系統對于俄羅斯的影響不是很大,它仍然可能保留一支相當可靠的核威懾力量,但是將極大地限制中國本來規模就不是很大的核力量。而且,部署天基攔截器還削弱中國大陸新增加的準備用于攻擊遠東目標的中近程戰區彈道導彈力量。  ★ 中國攻擊性反衛星計劃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領導人可能將反衛星系統和天基導彈防御視作必然。根據美國國防部對中國軍事力量的最新評估,這份報告相信中國能夠在未來2至6年內部署反衛星系統。另外,從中國科學和軍事刊物得到的充分證據說明中國正在發展機動性更強的微型衛星,這種衛星可以縛在敵方衛星上擊毀阻塞對方,或者實施自殺性攻擊。  這類計劃的證據只是推斷性的,以中國刊物上的文章為基礎,美國國防部并不能夠指出任何中國進行衛星武器試驗的證據。然而無論怎么講,很明顯北京對于微型衛星和軍方所稱的“寄生衛星”情有獨鐘,它將繼續大力發展部署這種武器。  中國的空間技術研究所一直在發展先進的反衛星武器,這就是“寄生衛星”。該系統通過像寄生蟲那樣附著對方系統之上然后干擾或破壞,達到攻擊敵方空間站、空間激光器或衛星之目的。在中國國內的《導彈與航天技術》雜志上,研究學者探討了如何使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確定低軌道運行的微型衛星的高度。這份雜志,在過去三年期間,詳細刊登了許多文章都是研究如何運用衛星攻擊空間衛星的內容,一些文章很明顯針對的是美國的空間計劃。  中國軍方認為破壞敵方的空間系統對于在作戰中取得優勢地位至關重要。因此,中國軍方正在努力尋求攻擊敵方防御中最薄弱的環節——對于空間通信、偵察和監視系統的依賴。今天,美國在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況、監視與偵察(C4ISR)諸多領域占據壓倒性優勢。通過對美軍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的充分研究,中國軍事計劃者確信美國的強處同時也是阿基里斯(希臘神話人物,全身刀槍不入,唯有腳后跟是個致命弱點)的腳后跟,是它的軟穴。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家相信壓制或破壞美國的空間資源將極大地限制美軍擁有的優勢,他們將更容易受到中國相對落后的軍事力量的攻擊。  根據香港《文匯報》2003年4月12日的報道,中國國內的航空航天部門曾經組織了一場“衛星及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應用”研討會。中國的結論是“遠程傳感衛星在軍事偵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這次研討會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需要發展自己的空間項目,如果中國人民解放軍想要打贏未來戰爭的話。北京對于日本發展遠程傳感衛星也比較關注,害怕在未來它們將轉為軍事用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結論是中國必須在一些新的領域,比如情報、對付美軍“數字化部隊”方面進行“切實有效的準備”。  本文作者認為,在人民解放軍防務專家的眼中,“誰控制了太空,誰就有能力助長或阻礙和影響地面機動性和空中、海上以及空間作戰”。人民解放軍“響應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號召走科技強軍的道路”。中國科技刊物上絕大多數的專業文章,不可否認,只是在理論層面上探討了如何在太空作戰以及分析美國的強處和弱點。但是在如何應對美國對于太空的壟斷和對于太空的依賴這一挑戰時,這些文章還是大致勾勒出了中國軍事項目的輪廓。  目前來講,中國是否在微型衛星技術上取得了成功還值得懷疑。但是微型衛星的確是一種先進的反衛星系統。中國的一顆微型衛星可運行在一顆美國衛星附近,它就像顆遙控炸彈,一旦在關鍵時刻需要,它就可以攻擊或干擾美國的目標。而且,這種攻擊不需要微型衛星攜帶武器或者炸藥,中國地面控制人員只需輕點鼠標,調整軌道參數就可與美國系統“意外”相撞,然后它們就會說這只是“偶然事件”。隨著禁止太空武器化條約的簽署,這種方法肯定將是最好的手段,它將給予中國一種似是而非的否決能力。  ★ 結語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的軍事思想家可能是對的——太空武器化是不可避免的。軌道上的通信和偵察衛星實際上有軍事用途的空間。可能部署的全球最有效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將依賴天基攔截器和激光器。北京方面推動禁止部署空間武器和攻擊空間目標為內容的草案條約,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只是想以此作為限制美國彈道導彈防御計劃效力的一個遲滯行動。在理論和實踐上,中國正在積極研究發展自己的攻擊性反衛星系統,包括干擾和撞擊敵方衛星的手段   。

熱心網友

有,中國是個大國,更不甘落后于別人

熱心網友

當然有,這有篇介紹文章,你看看 中國軍事偵察衛星  當今世界,空間科技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保衛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工具。  1957年,蘇聯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從此,空間技術從無到有,飛速發展,日益滲透于經濟、社會生活及國家安全各個領域。  1958年,毛澤東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開創了中國的衛星事業。不過,當時衛星的實用價值尚不明朗,最初的衛星計劃更多出于政治目的。  70年代,當美蘇兩國在載人航天以及登月方面競爭進入白熱化時,鄧小平明智指出,要把力量集中到實用的應用衛星上來。   中國自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后,就把研制發展應用衛星作為空間技術發展的主要方針。到1997年底,中國已發射了自行研制的40顆衛星,其中返回式偵察衛星17顆、氣象衛星3顆、通信廣播衛星8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2顆。空間技術在國防、經濟應用力“面逐步擴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強國防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偵察衛星作用大  早在20年前,中國就具備了獨立的載人航大的技術能力。但為集中力量于應用衛星,中國預計到公元2000年,再完全用自己的力量送第一個中國航天員上天。   中國很早就認識到返回式偵察衛星的重要性。早在1965年制定中國衛星系列規劃時,就把返回式偵察衛星確定為中國衛星發展規劃的一個重點,并于1975年獲得首次飛行試驗和返回成功,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國家。  這一成就重要性在于: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并能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還能檢查中國自己軍事目標的偽裝情況,軍事上的價值無法替代。  在政治上,偵察衛星幫助中國確立了大國地位。當今即使是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尚無這類衛星。   另一方面,偵察衛星還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例如中國偵察衛星對京津唐地區拍攝的衛星照片,經處理分析,為面積5.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提供了大量有關水資源、土地利用、森林資源、海岸帶狀況等多種資料,查明了該地區竹個縣級單位的耕地、水域、森林、鹽堿地、風沙地、侵蝕地的面積數字和人均耕地面積等,而成本卻很低。  偵察衛星的防災抗災能力更是其它手段難以比擬的。例如,在中國軍用偵察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楚地識別一些地質災害地段,從而不再將重要設施建造在這些地段上,避免重大經濟損失。   迄今,中國共研制成功了3個型號的偵察衛星,成功發射了17顆偵察衛星,其中只有1993年發射的一顆沒有按計劃返回。  ◆中國返回式偵察衛星新突破  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53%和15%,密封艙容積增加了20.3%。從1992年到1996年,中國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3顆。  與第一代中國偵察衛星相比,中國第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分辨率、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綜合考慮上述因素,該型號衛星一次飛行提供的情報數量要比第一一代偵察衛星高出13倍以上,這是巨大的飛躍。   中國第二代偵察衛星的研制成功,使中國偵察衛星技術更加完善。  中國第二代偵察衛星不僅本身先進,由于它重量和容積都有很大增長,設計上留有余地,其公用的服務系統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所以它還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偵察衛星用照相機有新發展  偵察衛星對地偵察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偵察設備的技術性能,因此各國都非常重視偵察設備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在空間光學偵察設備的研制方面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不但過去發射上天的17套返回式膠片型空間照相機非常成功,并正在研制多種新類型的空間偵察設備。   中國偵察衛星上的恒星相機是用來精確測定衛星及地面目標的位置的。目前,中國的恒星相機攝星能力,從最初4等星可測提高到7等星可測,可測星的數量從10顆左右提高到近200顆,這是大的進步,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航天照相機技術達到了一個高水平,顯示中國已經能夠極精確地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可以為戰略武器指示目標。  ◆中國偵察衛星的軍事價值  中國雖然是一個窮國,可也是一個大國,他擁有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都不具備的衛星偵察能力。假如美國企圖軍事干預中國臺灣問題等內政,它會發現,它在全球的軍事調動都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對付中國可比對付許多國家難。   在臺海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的位置必然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  中國擁有大量遠程反艦導彈和潛艇。如果用偵察衛星指揮他們在近海進行協調一致的飽和攻擊,那么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臺灣海軍都難以抵擋。  ◆中國新型雷達偵察衛星能否“入地三尺”  中國目前在鞏固和提高光學偵察技術的同時,也已開展了雷達對地(海)偵察技術的研究,以實現中國全天時和全天候的空間對地偵察。不久將來,中國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后,中國的衛星偵察將不再受天氣限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中國新型雷達偵察衛星的探地能力。熟悉軍事人士會知道,10年前才投入使用的美國“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具備一定的探地能力。據說它能發現地下5米深度的目標。  中國早就開始了探地雷達的研制,并取得了成功。當然還要費一些資金和氣力,但畢竟最大的難點已經突肢。中國具備探地能力的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將比美國晚10年以上,但它的探地能力將比其前輩一一美國“長曲棍球”衛星強。臺灣軍方自以為神秘的佳山地下要塞和其它地下工事,將像玻璃缸中的金魚一樣暴露尤遺。   ◆中國有能力應付新一輪“星球大戰”  正由于偵察衛星在軍事方面性能重要,近期美國出現了壟斷航天偵察的企圖。  1997年10月17日,美國進行了一次激光打衛星的試驗。目前美國因技術限制,尚無擊毀別國衛星的能力,但它發射的激光束可對光學偵察衛星的光學部件造成傷害。  中國不會參與空間軍備競賽。但中國在高能激光方面已具水平,雖然不具備擊毀衛星的能力,但破壞光學偵察衛星的能力還是有的,這將足以威懾別國對中國偵察衛星的干擾和非法激光攻擊。。

熱心網友

熱心網友

有,戰術通信衛星,偵察衛星等,外國有的,我們基本上都有類似的而且不能說落后 那幾個名字大家都沒說,呵呵,我也不說把

熱心網友

中國掌握著出色的衛星技術,很難想象一個國家不會將它的先進科技用于軍用。

熱心網友

有軍用衛星。中國研制衛星的主要目的就是軍用,衛星與原子彈(氫彈)、導彈研制成功合稱“兩彈一星”。中國衛星從來沒有叫軍用衛星的,而是指名民用的才不是軍用,就是民用衛星也不純民用。

熱心網友

早就有了。

熱心網友

當然有啊

熱心網友

兩彈一星星嘛

熱心網友

有迄今為止,中國共研制成功了3個型號的偵察衛星,成功發射了17顆返回式偵察衛星,除1993年10月8日的第15顆衛星沒有按計劃返回,其余全部回收。其回收成功率為世界第一。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53%和15%,密封艙容積增加了20.3%。與第一代偵察衛星相比,中國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分辨率、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該型號衛星一次飛行提供的情報數量要比第一一代偵察衛星高出13倍以上,這是巨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