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僻的人怎樣與人交往

熱心網友

各有所好,孤僻的人未必喜歡熱鬧,何必與人交往?

熱心網友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處于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這才能稱為社會功能良好。適應是個人為滿足需要而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在個人需要與環境條件之間,要么改造環境滿足個人要求,要么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要求。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在變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會有一成不變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將制約人格的各種條件,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演變等很好地協調起來,并能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作環境,才能達到心理健康。在人際交往方面,怎樣的人際交往方式才能達到社會功能良好呢?  知己知彼是個體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有效途徑。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自我評價,還要參照他人的意見;如果我們將別人的評價作為參照,往往會發現,與你接觸的人可能肯定你、尊重你、樂于與你交往,也可能否定你、厭惡你、疏遠你。這就是態度反饋。通過他人的態度反饋,可以更真實地了解自己,并使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得到完善。  研究表明,如果性格開朗,善于與人交往,能較快從精神創傷的深淵中走出來;而那些不善于交往,形單影只的人,整天悶悶不樂,在精神創傷的深淵中越陷越深。人的不良情緒僅靠自己調節是不夠的,還需要他人的疏導。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旁人點撥幾句,會使其茅塞頓開。  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郁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席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郁會使人致病。而人際交往是交朋擇友的基礎,彼此溝通與理解是通向友誼的橋梁。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每當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就有全新的人際關系,通過人際交往建立友誼,尋找知心朋友有一種心理上的特別需要。而一旦一個人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內心的愿望得到了別人的理解與贊許,就會從中吸取力量,得到鼓舞,體會到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所以,要積極地拓展人際交往的渠道,從舞會上、從野餐中、從聊天中、從文體活動中、從各式各樣的比賽中去尋找歡樂,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在歡樂中消除苦悶和煩惱,打破自己設置的心理障礙,敞開心扉,用坦蕩、真摯的感情去贏得別人的理解和友誼,這才是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才能獲得良好的社會功能,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