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現在是大學在校生,請介紹介紹你的大學(歷史越悠久越好)謝謝,語文作文用!作文題目:你心目中的一所大學請大家介紹的越細致越好
熱心網友
去北大校園網,可以找到描繪北大的文章
熱心網友
基本上人人都會覺的別人的大學比自己的好,所以沒有什么特別的感想,你上了就知道
熱心網友
既然是作文用,下篇文章供你參考。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每個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情結”。比如沒能夠上大學的人往往格外向往大學校園。對于上了大學的人來說,除了對自己母校的那份情感,又總是對那些更為著名的大學校園充滿特殊的向往。我也不例外。每到一地,風景名勝可以不去,而大學校園是不能不去造訪的。老校園也好,新校區也好,各有各的底蘊和魅力。每每行走在那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學校園,看著來來往往都差不多一樣青春和睿智的面孔,常常還以為自己也是那學校的一員。每個大學校園都是不同的,也都是唯一的,甚至也是不能用優劣進行評價的。每個大學校園都以自己不同的風貌和氣質,構筑起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校園。 (一)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綠色校園。這里所說的綠色,不只是色彩,但它確實首先應該是綠色的。進入大學以前,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都是綠草茵茵,古樹參天的。隔墻相望,三三倆倆學子圍坐在寬闊的草坪,享受陽光,談論理想,討論學術。進入校門,兩排高大挺拔的大樹透露出一所高等學府深沉的內涵和久遠的歷史。但現實不完全是我想象的那樣。樹是有的,只是形態和感受不同。在我看來,校園之美,很大程度上緣于樹?!耙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出神,不禁驚訝萬分,要是這個人能留下來多好啊。于是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誕生了第一所學?!?。(路易斯康)。在建筑和規劃師眼里,一個大學必須要有什么?除了大師,大樹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再好的建筑,如果周圍沒有樹,沒有綠色,一定會黯然失色。而不同風格的建筑都可以統一在寬厚的綠色系統之中。有了樹和樹林,便有了清晨在林蔭道間鍛煉、在綠樹叢中早讀的風景;有了樹和樹林,便有了春天早鶯在樹頂啁啾、夏日蟬兒在濃蔭里長鳴、仲秋金桂遠播馥郁的香氣、冬夜月光在地上編織的幻妙圖案。我曾經多次造訪清華校園。最有收獲的莫過于兩年前陪文校長到清華拜訪苗日新教授。苗教授是老清華,長期從事校園規劃和建設。他頗為得意的《清華園九十年的變遷》一文,在清華的校園網上,訪問者甚眾。苗教授領著我們參觀清華園,一一講解校園的建筑和園林,還叫人專門打開工字廳,那里是清華校長們辦公的地方。清華的校園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筑,更在園林,在樹。樹在清華是非常尊貴的,誰都不可亂動樹,樹也決不向誰低頭。人來人去,樓起樓拆,樹自巍然不動。這個傳統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前不久在《南方周末》讀到沈君山先生《“清華”歲月之“樹”的故事》,其中講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因興建禮堂,要把一株老榕樹砍掉,激進的教授把自己用鐵鏈和樹鎖在一塊,誓死護樹。還編了一首護樹歌:“大學之大兮,不在大樓在大師。大師不易得兮,且植大樹。大樹不易植兮,且護大樹!”后來遷樹重植,不過終究未能成活,只留下一個樹墩,供后人懷念。綠色校園是生態的。俞孔堅博士在他的《城市景觀之路》一書中,用了《哭泣的母親河》作為自序。序中這樣寫道:“我那殘酷的兒女們啊,為什么要用道道高壩攔截我流動而連續的身體,將我肢解,令我斷流……我那無知的兒女們啊,為什么要將我殘忍地將我裁彎取直,再用鋼筋水泥捆裹我本來自然而優美的軀體,令我窒息,如同僵尸……。我那卑俗的兒女們啊,你們嫌我草灌叢生,包容泥土與生命萬千,可那何嘗不是我的美德?你們嫌我曲折蜿蜒,自然樸素,可那何嘗不是我詩的泉流、畫的本質?”俞博士的書還有一個副標題——與市長們交流,然而從他“魂兮歸來”的呼號聲中,我們不是也能領悟和借鑒許多嗎?去年有機會去日本。日本筑波是一個以國家級試驗研究、教育機構為主體的科學研究城,素有日本"硅谷"之稱。筑城大學就位于這座科學城的中心。筑波大學沒有圍墻,從筑波市的鳥瞰圖上,你會發現筑波大學的整個校園被一片翠綠所覆蓋,與周圍市區鱗次櫛比的樓房形成極其明顯的分界。筑波大學校園并不十分規則,校園也被街區所穿插和分割,然而從校園與市區植被覆蓋的不同,你會輕而易舉地將兩者區分開來。據說筑波大學的校園原是一片荒地,到現在為止也只經過了三十余年的建設。過去我國大學校園建設,由于投入等原因,不得不強調實用功能,較少考慮校園與環境、生態、學科發展、學生成長等關系。時至今日,方興未艾的大學城、大學新校區建設,在校園環境和生態建設方面不惜重金投入。在我去過的大學中,川大江安校區以“曲水環繞、綠島成蔭”為主題,著力構建一個活水公園式的生態園林。天津大學正力圖建設一座以水為主體的生態校園。浙江大學將“以水筑鎮,以水筑園”,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八千七百畝的巨形“大學園林”。還有北方某建筑大學,大膽地將大片稻田擺進校園作為景觀,惹來褒貶紛紛。其實生態的,就是因地制宜、破壞和改變最小的,越是生態的,就越是獨特和不可復制的。大概稍早一點的川農學子或許還記得,現在逸夫樓的后面部分,原來是六間平房教室,教室周圍有多顆粗壯的櫻桃樹。現在的學生四舍前,原來有一個籃球場和兩幢兩層的宿舍樓,其間有一濃密的葡萄長廊。每到春夏兩季,課余之時,總有不少人躍躍欲試,去摘取那永遠也等不到成熟的酸酸的果實?,F在想來,竟是那么甜蜜而又遙遠的事情,那不正是現在我們很多人所刻意追求的嗎?綠色校園是可持續發展的。很多時候,決定不做什么比決定做什么更為可貴也更為重要。創建綠色校園,就是要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實到校園規劃和建設的各個環節,為大學的發展留下合理的空間。(二)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人文校園。學校,這是一種人們寄予希望的地方,也是人類為了讓自身的文明按照本身確立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發展而培養后繼人的基地?!叭缃竦闹袊瑥男W、中學到大學,其所有的目標便是增加學子們的知識,以便獲得足夠的技能從而發展文明。與西方相比,其心與性的熏陶有所欠缺,因而有所呆板。因此,學校這樣的場所,除開功能安排外,其空間的形態、建筑的形式、環境的意味對于學子的心與性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劉亞波《得道的建筑學》)校園是專門的育人場所。大學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視為人類的精神家園。以建筑、園林綠化、雕塑、文化設施等構成的校園景觀,積淀著學校的歷史、傳統、文化和精神,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功能。北大學生龐洵在她圖文并茂的《北大地圖》一書中這樣寫道:“沒有未名湖就沒有北大人靈慧的悟性”。而說到清華,“散落在這一帶的正是當年清華的四大建筑: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和大禮堂……它們是古希臘和羅馬風格的混合樣式……古希臘的精神活力和理性傳統,古羅馬的規則和法制的紀律直到現在仍保持在清華的校風學風中”(龐洵《清華地圖》)。每個大學都有自身的歷史和辦學理念。良好的校園景觀能給人一種精神感召,制造一種整體的環境氛圍,構成一種整體的育人氣氛。如何通過宏觀層次的總體規劃和空間布局,中間層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觀形態,以及微觀層次的文化設施、形象標識等去物化和表述學校長期形成和積淀下來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內涵,通過校園景觀建設為學生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優秀的品格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使千萬學子步入大學殿堂就受到大學精神的無形感召、辦學理念的無聲召喚,成為學校精神的傳承和實踐者,是大學校園建設應該重視的工作。勿庸諱言,比起綜合性大學以及許多師范院校,作為一所農業院校,在這方面是比較欠缺的。究其根源,恰恰正是不同類型學校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反映,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很好研究的文化現象。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去挖掘去物化學校的傳統和精神,一以貫之重視它,從細微之處用心而為之,而不是因為欠缺,就試圖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去突擊去填補。事實上校園的“文化”如同學生的“素質”,能夠在短時間內填補的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只不過是一些標語口號、裝飾物品或者是一些裝點門面的“文化”皮毛。人文校園,也應該是人性化的校園。校園的所有建筑及其設施應該是人性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是為師生員工的學習生活工作交流提供方便的。它不應該是為設計而設計,它不只是為了展示一種恢宏的氣派或者為了視覺的美觀,而是應該供每一個實實在在的師生方便地使用。但反面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我曾注意到這樣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由于綠化中道路的非優化設計,人們還是在草坪中踏出一條路來,盡管那是一個主要培訓大學校長的場所。過去大學校園建設,由于投資是以單個項目為基礎的,因此人們更多地注重單體建筑而少有顧及校園戶外空間,戶外空間常常被簡單地視為校園建筑布局后的剩余部分。所以浙大校長潘云鶴院士提出“大學園林”的概念,要用“建筑+園林”來取代過去的“建筑+綠化”,還有的景觀規劃家提出“反規劃”理論,強調要先規劃非建設用地。但問題是大多數的校園從大的布局上已經很難改變。從只重單體建筑到重視戶外空間的配套建設,從追求設計的視覺效果到強調使用功能,從滿足功能到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要和體驗,人們的認識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們還需要反思,需要重新學習。建設人性化的校園,需要從了解人性開始,知道作為一個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獨;需要運動,也需要坐下休息;需要瞭望,看別人而不被別人看到;需要安全,同時也需要挑戰;需要走平坦的道路,有時卻愛涉水、踏汀步、穿障礙、過橋梁;需要被人關注,同時喜歡關注別人?!敝挥挟斘覀兊脑O計不是為了表現什么而設計,而是為了普普通通的人的需要、生活、體驗而設計,只要當我們建造的空間能讓人們“駐足其中”而不只是經過的區域,這樣的設計和建造才能稱之為人性化的校園。(三)我心目中的大學校園是數字校園。所謂數字校園,是在傳統校園空間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校園數字空間, 對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使校園里無論何人、何時、何處,都能方便地獲取使用。大學校園網的建立,為數字校園奠定了基礎。然而我呼喚的是我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不再從卷宗從書堆中去尋找,呼喚的是我可以不再面對紙和筆,呼喚的是使用網絡時可以不再有那么多的煩惱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