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哈密瓜 哈密瓜 古稱甜瓜、甘瓜,維吾爾語稱“庫洪”。我國只有新疆和甘肅敦煌一帶出產哈密瓜。公元1228年成書之第一次提到在新疆有這種瓜,稱贊“甘瓜如枕許,其香味蓋中國未也”。17世紀開始,哈蜜瓜列為新疆貢品。清<<回疆嗽:“自康熙,哈益投誠,此瓜始人貢,謂之哈蜜蜂瓜”》新疆除少數高寒地帶之外,大部分地區均產哈密瓜,優質的哈密瓜產于南疆師縣、哈密和吐魯番盆地;石河子一帶也很不錯新疆哈密。品種瓜有180多個及類型,瓜的大,小、形狀、肉色千差萬別大的像大炮彈,重十幾公斤;小的像椰子,重不足一公斤。瓜的形狀多為橢圓,扁圓的皮色有黃、綠、褐、白等,皮上有各種斑紋。斑聲、肉色為乳白、批黃、桔紅或碧綠;肉質有脆、有較等等,另外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冬瓜;易貯存,新疆本地人家藏的冬瓜可以放到來年春天,仍然新鮮食用?! 」芄嫌址Q為厚皮甜瓜。大約在一千六百多年前,新疆就已有大量種植了,現在大約有一百八十多個品種及類型。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有:紅心脆哈密瓜,它肉質紅嫩,香脆甜爽;黑眉毛蜜極甘哈密瓜,它肉質軟而多汁,甜蜜醇香;網紋香哈密瓜,瓜肉為綠白色,含糖量特高,風味香甜可口?! ”久鸸?,有香密瓜、黑眉毛、紅心脆、黃金龍、老頭樂等二十多個品種,含糖量在15%左右,形態各異,風味獨特,有的帶奶油味、有的含檸檬香,但都味甘如蜜,奇香襲人,飲譽國內外。哈密瓜"考" 哈密瓜的原產地在哈密是毋庸置疑的?,F在有人說哈密瓜的原產地在鄯善,也有人說哈密瓜的原產地可定為哈密,鄯善、吐魯番,這些說法都是沒有依據的,也不符合哈密瓜這個以地名命名的特產的真正歷史,現辨析于后。一、哈密瓜的故鄉在哈密 請看下列史實:(一)哈密瓜是哈密歷史上的名優特產。 1、清康熙年間,策妄阿拉布坦侵犯哈密,清軍征剿,濱州張寅隨軍進疆,后著《西征紀略》,他在第7頁寫道:“十六日謁國王〈哈密回王〉……遂獻乳茶,茶罷,面前各設緞褥一(餐布),上設葡萄、哈密瓜各一盤……?!鄙鲜鲑Y料說明:一是哈密瓜在清康熙年間就叫作哈密瓜;二是哈密回王用葡萄、哈密瓜接待清朝征軍貴賓,說明葡萄、哈密瓜在康熙年間就是哈密名優特產。2、清乾隆年間,兵部主事常鈞充軍機章京,從征準噶爾,著〈敦煌隨筆〉,他在“瓜州”目內寫道:“漢書地理志注云:敦煌,古瓜州;地生美瓜,故名?!赜虚g隙,居民亦種哈密瓜……其瓤青、黃、白三色,俱鮮美。然安沙諸處以及肅州金塔寺亦有之,終不及哈密之尤良?!鄙鲜鲑Y料說明安西、敦煌(瓜州、沙州與敦煌,同地異名)肅州之金塔寺種植的哈密瓜,味俱鮮美,但“終不及哈密之尤良?!?、清嘉慶年間,任職國史館的祁韻士(字鶴,山西壽陽人)曾游歷新疆18年,著《西陲竹枝詞》,其中“哈密”篇內容為:“玉門磧遠度伊州(唐伊州地),無數瓜疇望里收。天作雪山隔南北(天山俗稱雪山,新疆南北兩路,以此山分界),西陲鎖鑰鎮咽喉。”上述資料說明在清嘉慶年間,哈密甜瓜種植就有相當規模,是“無數瓜疇望里收。”4、民國年間學者劉文海,在其著作《西行見聞錄》中寫道:“……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環游世界兩次,又是足跡幾遍全中國,反嘗之瓜未有美于此者?!本C上資料,毋庸辨駁地告訴我們:哈密瓜歷史上就是哈密的名優特產,連“地生美瓜”而得名的瓜州所種之哈密瓜,也“終不及哈密瓜之尤良?!薄肮芄霞滋煜隆?,瓜以地名,地以瓜聞,哈密所以名揚天下,原因即此。在當代哈密瓜的種植中,鄯善、伽師、麥蓋提、英吉沙等地或許各有特色,但在歷史上都是不可與哈密相比的?!短綇V記》載:“漢明帝陰貴人,夢食瓜,甚美。時敦煌獻異瓜,名“穹隆。”“穹隆”讀音,與當今維吾爾族對甜瓜的稱謂“庫洪”相近,有人說敦煌之“異瓜”,即為哈密之甜瓜傳人的。這個推斷應該是有依據的。因為哈密生產的甜瓜“甲天下”,是西域其他地方生產的甜瓜不可同日而語的,且是西域各地與敦煌距離最近者。漢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漢朝在西域首設都護府,轄地東至玉門關,陽關以西諸地,哈密位于轄區之東部,與敦煌毗鄰,交往多于他地,事在情理。雖在王莽天鳳三年(16年)后西域不通,但毗鄰兩地民間往來終難中斷。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漢明帝派竇固為奉車都尉,北征匈奴。班超以假司馬率兵攻占伊吾、蒲類等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使伊吾再次與鄰地敦煌恢復官、民交往。在交往中,“甲天下”之哈密甜瓜“庫洪”被近鄰敦煌引進種植,也是事在情理的。作物引進,名稱傳入,成為漢明,帝陰貴人之夢中敦煌異瓜“穹隆”,更是事在情理了。而哈密西鄰千里之外的柳中為班勇屯城,是在此50年之后的漢延光二年(123年),西域其他地方歸屬漢王朝就更換于此了。因而,把敦煌異瓜“穹隆”推斷為在不明帝時根本不是漢朝之屬地的柳中或西域其他地方之甜瓜的引進,明顯于理不通的。二、哈密回王的貢瓜是哈密種植的哈密瓜請看下列史實:(一)哈密瓜是哈密回王的貢品。1、清康熙五十四年,張寅隨軍進疆,著《西征紀略》。他在第7頁寫道“路逢驛騎,進哈密瓜,百千為群,人執小兜,上罩黃袱,每人攜一瓜,閉目而過,疾如飛鳥?!?、清乾隆年間《重修肅州新志》625頁“風俗物產類”載:“瓜:瓜州之名雖著,總不及哈密之佳……往年進貢?!?、清喜慶年間之祁韻土著《西陲竹枝詞》,在“哈密瓜”篇中寫道:“分甘曾憶校書年,絲籠珍攜祗半邊(乾隆葵卯嘉平蒙頒賜)。今天飽餐記內熱,莫嫌納履向瓜田?!?、清宣統年間《哈密瓜隸廳鄉土志》“植物”內載:“最著白瓜,味甘如飴,常年配充貢物?!薄靶蚴ブ餍菪舴?,恐途長道遠,解運維艱,不依口腹累人,罷之?!?、據《清實錄新疆資料輯錄》第六冊2933頁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月丁酉。諭軍機大臣等,向例甘肅總督,于每年冬季,有哈密瓜皮張等貢呈進,因系該處土產,是以照例準收。但本年甘肅冒賑案內,各犯有為總督勒爾謹代買皮張之語,該犯為勒爾謹代買皮張,斷非俱是呈進之物。但既有此供,轉使侵貪各員得以藉口,嗣后著停其呈進。至于哈密本處,既有貢瓜,足備賞用,所有甘省呈進金塔寺之瓜,一著一并停止呈進。將此隨奏事之便,諭令知之?!?綜上資料,一是哈密瓜“常年配充貢物”;二是國史館祁韻的土在宮中就曾受賜吃過哈密瓜;三是因為對主體恤藩臣,“不依口腹累人”而罷之;四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在“甘肅賑案內,各犯有為總督勒爾謹代買皮張之語?!笔ブI停止呈進甘肅金塔寺之瓜,只準哈密本處呈進哈密瓜,四點歸為一點:哈密瓜是哈密回王的貢品。 (二)哈密回王的貢瓜是哈密種植的哈密瓜。清道光年間,哈密辦事大臣鐘方編修的《哈密志》“卷之七”載:“……名蘇巴什河,設立激水壩,分左右流:一支南流營中,官水磨三處資其水力,又南流過哈密城西,歸人南湖;一支西流上墁坡,轉流至孔雀園,又引入回城,南出幾亦歸南湖;又東分一支灌溉貢瓜地……?!边@里所說的“貢瓜地”,是指現在哈密市的南湖鄉。南湖鄉位于哈密市南端,是哈密盆地的洼地中心,平均海拔500多米,年積溫4400攝氏度以上,炎熱干燥,晝夜溫差大,地下水位高,地生微堿,是哈密瓜生長的優良地帶。據考:哈密回王的貢瓜地不僅有大小南湖,在回城鄉北門外,五堡鄉等地,都辟有專門種植貢瓜的哈密瓜地。宣統年間,《哈密直隸廳鄉土志》載:“四堡、五堡瓜味更佳,旁處瓜干無肉,此處肉厚,編成大餅,可以貨售他境?!边M一步證實了哈密回王貢瓜地考證的正確性。不僅哈密回王的貢瓜地可考,而且專門為哈密回王種植貢瓜的種瓜能手的后人尚在,現在哈密市南湖鄉包尕孜村的農民艾買提·排祖拉、依不拉音·蘇吾爾兩家的祖輩,都是專為哈密回王培植貢瓜的種植能手,這兩家現在種植哈密瓜的技術也相當高明,是遠近聞名的種瓜能手。清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宋伯魯,路過哈密,恰遇駱駝馱運貢瓜,觸景生情,賦詩一首:“龍磧漠漠風搏沙,胡駝萬里朝京華。金箱絲繩慎包匭,使臣入貢伊州瓜?!边@里說的伊州瓜,不包括鄯善在內的新疆其他地方生產的甜瓜。清同治年間,三次經過哈密的蕭雄,在其《西域雜述詩》中寫道:“一為甜瓜,圓而長,兩頭微銳,皮多黃色,或間青花成條,隱苦有瓣,按之甚軟,剖則去瓤食肉,多菊紅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間,爽而不膩,惟止渴稍遜,列為貢品……稱為哈密瓜。“明確地告訴我們哈密瓜的甜柔狀況、入貢時間以及稱謂的由來。宣統三年,天津人溫支英在《昆侖旅行日記》中寫道:“哈密地多膏豐腴,民勤耕作,故農產甚富……每歲人貢一次,例于元旦日進貢?;实墼缟藕蟊剡M哈密西瓜(即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至于貢瓜辦法,于7月選瓜之最佳者,在未摘之前,即用大竹筒裝好,俟10月間成熟,即連同竹筒摘下固封,派馬撥兼程馳送,日夜不停,務于臘月祀社前趕到,以備元旦日帝后進用。瓜到北京,入宮花費甚大,每三年則大貢一次?!边@里我們不必去細究手竹筒固封貢瓜的方式是否確當,但哈密回王每歲一小貢、三歲一大貢的哈密瓜為哈密人“民勤耕作”的果實是無可生疑的。三、四種無據之談關于哈密瓜的原產地問題,目前有四種說法:(一)、鄯善甜瓜做了特產貢品由來已久,早在明永樂四年(1046年),明王朝在西域東大門的哈密設立哈密衛。哈密衛對過關貢品選驗后,每每以哈密忠順王的名義貢給中央。這些貢品中,經常有鄯善的葡萄干、甜瓜干、和田玉等。(二)清代康熙年間,鄯善歸哈密管轄,哈密王將鄯善甜瓜作為珍品貢給皇帝,倍受稱贊,賜名“哈密瓜”。(三)“據史實《回疆志》中記載,康熙年間,哈密王投誠滿清后,把盛產于鄯善的甜瓜作為貢品,進貢給滿清皇帝,彼此視為珍品,稱之謂“哈密瓜”。(四)“1959年在吐魯番高昌故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掘出的一座晉墓(公元265-419年)出土有半塊干縮的甜瓜,所以哈密瓜應原產于吐魯番。上述觀點不僅盛傳于口碑,而且有的觀點入了地情書,有的觀點上了宣傳畫冊,甚至入了志書,有的還說得活靈活現,煞有介事。歷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要認真去查閱史據,就會發現上述說法都是無據之談?,F分述于后:1、“哈密衛對過關貢品選驗后,每每以哈密忠于職守順王的名義貢給中央。這些貢品中,經常有鄯善的葡萄干、甜瓜干、和田玉等”的說法是沒有歷史依據的。(1)《明史》卷241“西域一”關于哈密的介紹:永樂四年:“三月立哈密衛,以其頭目馬哈麻火者為千百戶長等官”;永樂“十年貢馬謝恩”;永樂十七年“貢馬三千五百余匹及貂皮諸物……”;宣德元年“貢馬謝恩”;宣德二年“貢駝馬方物”;“已而忠順王卒,封其子倒瓦達失里為忠順王”;“正統五年遣使三貢,廷以為煩,定令每年一貢?!本C上資料,一是明代忠順王的貢品有馬、駝、貂皮,以馬為主;二是明王朝對哈密貢品不感興趣,兩次廷議限制;三是貢品中沒有鄯善葡萄干、甜瓜干、和田玉等?!罢f明上述說法是沒有歷史依據的。 (2)《明史》卷241“西域一”關于柳城(今之鄯善)的介紹:永樂五年,“其萬戶瓦赤喇即遣使來貢。七年,傅安自西域還,其酋復遣使隨入貢”;“十一年夏,遣使白阿兒忻臺入貢。冬,萬戶觀音奴再遣使隨安入貢。二十年與哈密貢羊二千只:“宣德五年,頭目阿黑把失來貢。正統五年、十三并入貢。自后不復至”;“柳城密爾火洲、吐魯番,凡天朝遣使及其酋入貢,多與之偕。后吐魯番強,二國并為所滅?!本C上資料,一是柳城入貢,或隨中央大員入貢,或與火洲、吐魯番結伴同行入貢。在這種情況下,哈密衛以“選驗”為名,將其貢品據以哈密忠順名義入貢皇帝是不可能的;二是柳城確有一次入貢與哈密同行,“貢羊二千只”,并沒有什么“鄯善葡萄干、甜瓜干、和田玉等物”,進一步說明上述說法是完全沒有歷史依據的。(3)細究《明史西域傳》我們就會發現,明王朝從永樂四年(1404年)詔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開始,到正德八年(1513年)末代忠順王拜牙即投奔吐魯番王滿速兒為止,共歷109年。其中從正統八年(1443年)開始,先是北部瓦刺襲擾,后是吐魯番王的侵占,哈密人無奈,三次避難苦峪,實際上哈密忠順王掌握哈密命運不到40年,在這期間,忠順王就更迭6次,王權名為元裔所掌,實落哈密畏兀兒、回回、哈剌灰各貴族之手。加上中央統治中心認為忠順王“心猶譎詐”,所以“哈密衛對過關貢品選驗后,每以忠順王的名義貢給中央”的說法是不可能存在的。 2、“清代康熙年間,鄯善歸哈密管轄。哈密王將鄯善甜瓜作為珍品貢給皇帝,倍受稱贊,賜名哈密瓜”的說法查無史據。(1)《清史》卷七、卷八關于哈密的內容:康熙三十六年正月,“戊辰,哈密回部擒噶爾丹之子塞卜騰巴爾珠爾來獻”;同年三月,”賜哈密回王金幣冠服。“從康熙三十六年詔封額貝都拉為回部札薩克后,到六十一年康熙駕崩,共歷25年,沒有“鄯善歸哈密管轄”的記載?!肚迨贰肪砣偃⑷偃胺俊眱?,亦無“鄯善歸哈密管轄”的記載。(2)清道光年間《哈密志》卷四“輿地志”載:“西南由戈壁至三間房以西之沙坡,連接辟展(今之鄯善,下同)界?!泵駠觊g《新疆圖志》載:“康熙三十六年,其酋額貝都拉俘噶爾丹之子及其屬,以賜札薩克印綬,地始內附(編旗分視各蒙古,建回城以居。之時,康熙五十六年也,六傳至伯錫爾,同治初殉回難,贈親王,世其爵,尋置直隸廳),其界……西465里,逾一碗泉,接鄯善?!瓥|西1015公里,南北255里?!保?)《清史》卷八載:康熙五十九年三月,“丙申,命靖逆將軍富安寧進師烏魯木齊,散鐵大臣阿喇納進吐魯番……”同年七月,“師至吐魯番,番酋阿克蘇里坦率眾迎降?!笨滴趿炅拢耙颐?,吐魯番回人拖克拖麻穆克等來歸……”此前,鄯善屬吐魯番酋阿克蘇里坦管轄。綜上資料,一是康熙年間,從無“鄯善歸哈密管轄”之說,當然也就更不會存在“哈密王將鄯善甜瓜作為珍品貢給皇帝”之事了,那時候吐魯番及共所屬鄯善還未歸順清王朝,清之札薩克哈密回王咋能以“鄯善甜瓜作為珍品貢給皇帝”呢?二是哈密與鄯善界限清晰,在整個清王朝歷史長河中,鄯善與哈密不僅從無從屬關系,而且“去哈密千里,中經大川沙磧,無水草,馬牛過此輒死,大風倏起,人馬相失,道旁多骸骨,有鬼魅,行人失侶,白日迷亡,衷人謂之‘旱?!!保ā吨匦廾C州新志》)636頁。清“康熙年間,鄯善歸哈密管轄”之說憑空而來,查無史據,確屬無稽之談。3、據史實《回疆志》中記載,康熙年間,哈密王投誠滿清后,把盛產于鄯善的甜瓜作為貢品,貢給滿清皇帝,彼此視為珍品,稱之謂哈密瓜。這種說法來源于1985年7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新疆甜瓜西瓜志》。這本書對志書〈回疆志〉的篡改和捏造。在〈回疆志〉卷三“瓜果”節,“瓜”目(《回疆志》95頁)是這樣敘述的:“回人最喜種瓜,瓜熟時老少男女恣意飽啖,以抵飯良故。回地廣種多收,如積累備糧。自康熙年間,哈密投誠,此瓜始入中國,謂之哈密瓜。彼此皆視為珍品,價頗貴。及平定回疆以來,哈密以西,處處皆有。……”〈回疆志〉共四卷分一、二兩冊,遍閱全書,皆無《新疆甜瓜西瓜志》中所述“……把盛產于鄯善的甜瓜作為貢品,貢給滿清皇帝……”的內容。4、“1959年吐魯番高昌故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發掘的一座晉墓(公元265-419年)出土有半塊干縮的甜瓜?!边@是事實。正常工作分析:墓中半塊干縮的甜瓜來源應有兩種可能,一是當地種植的甜瓜隨葬,二是從外地傳入的甜瓜作為珍品隨葬。在現在沒有更多證據情況下,我們不能排除第一種的可能。但也不能排除第二種可能。根據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漢明帝夢食之“異瓜”穹隆按理應為哈密甜瓜之傳入,那么在漢明帝之后近200年的晉朝,哈密甜瓜“穹隆”作為珍品傳入阿斯塔那而隨葬,其理由似乎并不牽強。如果僅以半塊干縮之甜瓜為據,而強扯亂說哈密瓜原產于吐魯番,確實日立率無據之典型了。綜上所述,一是哈密瓜原產于哈密,是以哈密地名命名的土特產品,二是哈密回王的貢瓜是哈密人民在哈密這塊熱土上辛勤勞作的果實;哈密回王貢瓜鄯善說是無據之說,是無稽之談,是對歷史的捏造;三是哈密是哈密瓜的惟一原產地,既不包括鄯善,更不包括吐魯番。 。
熱心網友
哈密瓜, 一提起哈密,立刻叫人想起鼎鼎大名的哈密瓜。維吾雨族人把哈密瓜稱為「庫洪」,哈密瓜在天山南北都有種植,怛品質最好的哈密瓜是鄯善出產的東湖瓜。哈密瓜歷來叫「甜瓜」或「甘瓜」。從鄯善縣城出發,驅車向西南行駛25公里,便到達了這個著名的哈密瓜鄉魯克沁。這里出產的哈密瓜之所以上好,除了當地瓜農有豐富的栽培經驗之外,主要是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十分適合於哈密瓜的生長、發育和糖分的積累。魯克沁又名魯蘭、六眼泉,即漢代的柳中城、明代的柳城。它北靠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南臨一望無際的庫姆塔格沙漠,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它具有夏季的高溫、空氣乾燥、雨水稀少、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哈密瓜對于生態環境的特殊要求。元、明時代,哈密瓜已在這里廣為種植。不過,卻一直沒有哈密瓜這個名字,人們只稱它為「甘瓜」或「甜瓜」。一直到200多年前,哈密王將他管轄下的鄯善出產的甜瓜,當做「貢品進獻清廷,據說皇帝吃了以後,十分高興,便問:「這是甚麼瓜?」身邊的臣子不知道具體產地,只知道是哈密王所獻,便信口回答:「哈密瓜。從此,哈密瓜便「定名。想當年,絲路過客恐怕也早就吃過它的「甜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