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綜合實力世界第三中國真正的軍事實力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軍力與過去比較有了長足的進步,國防力量有了提高,國人感到欣慰。那么,外國人是怎么看的呢?請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軍隊”。 21世紀中國軍隊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制定了新的五年國防發展規劃。精減部隊,更新武器裝備,國防工業面向市場化,是此次規劃的核心內容。 陸軍——精減人員,確立新編制 中國預計在以后的兩年內,對現役300萬軍隊進行栽減,以此來實現中國軍隊的機動化、高效化和合成化。 1996年中國開始推行三個階段的栽減計劃,預計裁員40萬。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目前已經實施完畢。有14個乙種野戰師變為武裝警察部隊,裁減了3個軍的編制,人員大約在5萬人,3個軍分別分布在北京、濟南、沈陽戰區。1999年中國將進行第三階段的裁減,有跡象表明,駐扎在中國北方的部隊還將有3個軍面臨裁減。當三個階段的裁軍方案完全實施完畢之后,中國軍隊的總兵力將減到200萬人。 為了保持部隊良好的作戰彈性,中國現有幾個軍仍保留著師的建制。中國的集團軍、師、團的建設制是在80年代建立起來的,當時主要是防止蘇聯大規模裝甲部隊的入侵。隨著蘇聯的解體,取而代之的是中國的每一個戰區都建成了一支裝備精良的快速反應部隊。例如地處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的成都戰區第某軍第×××師,它主要執行山地作戰任務和保證中印邊境的安全。中國西北部的蘭州戰區第某軍第××師是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主要執行戈壁、沙漠和高原作戰,同時負責中亞安全。 在過去短短幾年中,中國建立了師級規模的應急作戰部隊,如廣州戰區第某軍的第×××師就是一支擁有綜合通信電子戰和技術偵察高合成化部隊,主要執行進攻性作戰任務,特別是準備應用于將來可能發生的對臺軍事沖突以及收復中國海域的外圍島嶼作戰中,包括現在仍有爭議的南沙群島。 中國軍隊也十分重視發展信息作戰能力。組織軍事研究人員研究電子技術、衛星技術、電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一些關鍵性技術在未來作戰中的運用,同時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改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特別是建成了安全可靠的數字和光纖通信網絡。在實際的應用上,組織了蘭州戰區某軍進行了代號為“西—98”的軍事演習,第一次將信息技術融入到部隊作戰之中,對假想敵進行了進攻性電磁干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高技術在軍隊中的廣泛應用,中國軍隊也認識到兵員素質的重要性,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參軍,中國宣布將部隊薪水增長了一倍,軍隊義務兵的比例由以前的82%降為65%,士兵服役期也由陸軍的三年,海軍、空軍的四年一律改為二年。 海軍——購買新型艦艇,推行新的訓練計劃 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對臺灣軍事沖突中,美國和日本的可能介入是中國加快其海軍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原因。為提高未來沖突中的攻勢作戰能力,中國增大了從國外的進口,向俄羅斯購買了Kilo級常規潛艇和兩艘Sovremenny級重型導彈驅逐艦。每艘Sovremenny級導彈驅逐艦裝有8枚SS-N-22反艦導彈,這種導彈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海軍的防空系統。預計這兩艘驅逐艦將在兩年內交付給中國海軍使用。 中國在增大進口的同時,也積極研制和發展本國的艦艇,如中國的大連造船廠正在制造一種新型的7000—8000噸Luhai級驅逐艦,它將成為中國海軍噸位最大的水面戰艦。到時Luhai級驅逐艦將與俄羅斯的兩艘Sovremenny級重型導彈驅逐艦組成一個編隊,由此中國海軍就具備了遠洋作戰的能力。 為了奪取水下優勢,中國海軍也注重發展潛艇作戰能力,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第二艘636型Kilo級潛艇已于1998年6月在俄下水試航。目前,第三艘Kilo級潛艇的購買正處于談判之中。在本國潛艇發展上,研制和制造新一代Song級潛艇和093-SSN、094-SSBN型潛艇。第一艘Song級潛艇已于1998年交付給海軍使用,其它兩艘在中國武漢造船廠正處于制造之中,它將取代目前尚在服役的Romeo級和Ming級潛艇。第一艘093-SSN型潛艇將在1999年下水,在以后的10年內將相繼有兩艘094-SSN型潛艇交付于海軍,093-SSN型潛艇在技術上可與俄羅斯的第二代Victor-IIISSN型潛艇相媲美,094-SSBN型潛艇可攜帶16枚Julong-2潛地彈道導彈。這些新型艦艇大多分布在東海艦隊,執行臺灣海域的作戰行動。 現階段,中國大陸解放軍的陸基導彈發展狀況: 一、“東風3型”(CSS-2)長程導彈:射程約3100公里,作戰量程可達獨聯體國家、東南亞及東北亞,現部署導彈約80枚。 二、“東風4型”(CSS-3)洲際導彈:射程約5500公里至7000公里,作戰量程可達獨聯體國家全境,西歐及非洲部分地區,現部署導彈10枚。 三、“東風5型”(CSS-4)洲際導彈:射程約1萬2000至1萬4500公里,作戰量程可達聯體國家、西歐、非洲全境及美洲部分地區,現部署導彈10枚。此外,改良型的“東風5甲”洲際導彈判已開始量產,其不僅導引系統、推進燃料方面作了改良,并可能配備多彈頭。 四、“東風21型”(CSS-5)中程導彈:射程約1800公里,作戰量程可涵蓋東南亞及東北亞大部分地區,現部署導彈16枚;另改良型“東風21甲”長程導彈判已完成部署,此型導彈具車載機動發射功能,主要配備核彈頭。當前中國仍積極研發配備常規高爆彈頭之改良型“東風21”導彈,以縮短射程(1800公里減至1650公里)、提升精度(差錯由2630公尺縮小至200公尺以內)為更改要目,若研發成功,勢將成為繼“M族導彈”后,另一種對臺灣構成嚴重威脅之新型武器。 五、“東風15型”(CSS-6,M-9)短程戰術導彈:射程約600公里,采機動前置部署時,射程可涵蓋臺灣全島,當前正進行集成商規“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導引工藝之研試,以提升其精確度;另增程型“東風15甲”也刻正積極研發中,其射程將延長至1000至1200公里,而達到中程戰略導彈的水平,若研發成功,對臺灣威脅至為嚴重。 六、“東風11型”(CSS-7,M-11)短程戰術導彈:射程約290公里,是唯一非中國二炮部隊使用之彈道導彈,研判其編成方式為軍區陸軍編配1個“戰役戰術導彈旅”,部分重點集團軍也可編制一個旅,下轄4個導彈營;當前已知南京軍區第31集團軍有此型導彈旅,配備48枚導彈。 此外,中國已研制成功更先進的東風11型改良導彈,可配備好幾種彈頭,包括高爆彈、小型核彈,甚至竊自美國的W-88型核彈頭工藝的核彈。 七、陸基巡航導彈:中國已針對攻陸型巡航導彈之全局設計、動力及導引系統與相關工藝進行研究,判其第一種攻陸型巡航導彈將采取陸基發射,并將于2002年完成第一個作戰單位的配置,由二炮部隊首先采用。 中國為提高其核武第二攻擊能力,現除了已完成東風31型導彈的研制外,也正致力于研發東風41型導彈、中程巡航導彈。 尤其是巡航導彈,受波灣戰爭聯軍于伊拉克“防御圈外”實施遠距離火力攻擊輝煌戰果之影響,中國對其研制更是不遺余力,希望以最小成本,獲致最佳打擊效果。 1997年10月,美國國防部完成一份對中國戰略武力現代化的評估報告,報告預測在2005年之后,中國的巡航導彈可能精準到50%的彈著點在5-10公尺之內,它的彈道導彈則可精準到30-45公尺之內,這不僅對敵人空軍的跑道、戰機,甚至指揮所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美國的安全問題專家布熱津斯基最近宣稱,世界進入了新的美國世紀。其言下之意昭然若揭: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能向美國挑戰。目前來講,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其NMD和太空戰演習便是無視成堆的反對聲中進行的,事實上誰也奈何不了他。美國似乎可以為所欲為。不過十年或者半個世紀后情況還會依舊嗎?誰有可能結束美國世紀呢?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歷時3年,于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的綜合國力評估項目,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日本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40%,居于中國之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居七國之尾,約占美國的1/4,法、英、德的1/2,俄羅斯的2/3。 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羅斯,不到美國的1/3;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于美國的1/9,俄羅斯的1/3,英法的1/2,與日本、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中只有美國的1/7,法英德的1/5,俄羅斯的1/2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于美國的是軍事力量,但與其他6國相比,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王在邦先生認為,在今后10年內,國際格局中力量對比的變化不會很大。如果說到將來,他認為歐盟應該是尤其值得關注的。歐洲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以及歐元的發展趨勢,不可小視。歐洲一體化的加深,比如最近推出的防務一體化表明,歐盟各國共同的厲害感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強烈,他們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已更多地尋求聯合與協調。在經濟上,歐盟已經具備和美國抗衡的實力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蘇惠明先生則認為,歐盟由于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力核心,沒有決策中心,很難形成能與美國真正抗衡的力量。 俄羅斯能夠恢復到前蘇聯時的地位嗎?王在邦認為,俄羅斯在軍事上仍為當今第二強國,目前的困難主要在經濟方面,不過也已經開始止跌回升。2000年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6%。如果俄能克服經濟改革中的各種障礙,并同白俄羅斯建立共同市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0內可望增長1倍。王認為,在未來俄羅斯還是一個大國,且具有許多優勢,實力不可低估,可能最有資格同美國抗衡。蘇惠明認為,得益于去年石油價格上升,俄羅斯經濟形勢較好。但是在經濟體制和人的思想觀念方面,仍然還沒有理順,況且在科技、國民生產總值等方面與美國尚有很大的差距。 對于亞洲的中國和日本王在邦認為,盡管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本身面臨許多制約因素。日本的綜合國力雖然目前在亞洲最強,但其發展的高潮已過,未來發展的空間不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的評估認為,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為3%,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為7%,中國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36年,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最快需18年。該評估同時指出,中國始終保持綜合國力的高增長較難,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為5%,35年后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水平,前景是樂觀的。但是,即使中國綜合國力的年均增長速度一直為7%,美國的速度為3%,今后14年內,中國的綜合國力雖然與美國的相對差距逐年減少,但絕對差距還是逐年增大的,第15年后,絕對差距才開始逐年減少,所以對中國中短期內的綜合國力評估不能太樂觀。王還認為,希望東亞的區域化像歐洲一體化那樣,是不現實的。蘇惠明先生最后總結說,在20-30年的時間里,還不大可能出現能夠結束“美國世紀”的力量。再過50年,就很難說了。 皮爾斯伯里對中國新軍事革命總的看法是:中國軍事領導人認為,新軍事革命的快速進展必然會促使世界各國大大減少兵員而重視軍隊裝備現代化。因此,中國軍隊更重視質量建設。中國軍事領導層和軍事學術界正在要求國家發展或購買信息與電子技術和系統,并積極推進高技術武器的發展,例如發展裝有微波彈頭的導彈,以摧毀或破壞敵方戰場傳感器和通信網絡。 皮爾斯伯里認為,中國領導人并未透露他們將如何進行這場新的軍事革命。事實上,關于軍事革命的準確定義在美國也仍然存在著爭議。不過,中國領導人對于在新的多極化世界中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有其獨到的見解。 中國高層軍事領導人敏銳觀察到美國及其盟軍在海灣戰爭中的成功經驗,意識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能力必須提高,才能對付具有先進信息技術和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的敵對勢力。美國國防部在一份報告中認為,中國軍事領導人對軍事技術革命的見解,使美國突然感到需要進一步提高其從事高技術戰爭能力的緊迫感。 目前,中國軍事戰略的重點是準備應付南邊可能發生的軍事事件,特別是應付臺灣海峽和中國南海可能發生的不測事件。中國軍方的目標是擁有一支裝備高技術武器、能夠快速反應的部隊,以備未來在中國地區可能發生的地區性沖突中戰而勝之。
熱心網友
強啊
熱心網友
第2 僅次于老美
熱心網友
在抵御外來侵略過程中軍事肯定是第一的如果出國打仗那不好比較了
熱心網友
第一
熱心網友
綜合起來,第二位。僅次于美軍。
熱心網友
第3
熱心網友
核武器估計是第三位,遠程攻擊可能在美、英、法、德、俄之后,總的來說應該在五六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