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純正的深海魚油補養品,那么對于中老年人有什么益處?
熱心網友
深海魚油沒那么神童光來北京科技報2004年04月14日在深海魚油引領消費群體趨之若鶩的時候,營養學家對它那“被商家明顯渲染過的”、“理想狀態中的功能”表達了強烈不滿。至于充斥其中的各種宣導符號,專家指出,它們涉嫌欺騙或誘導。 在北京某著名連鎖大藥房,一種“深海魚油”的廠家標注為:美國健康產品協會榮譽產品。在這宗貌似進口的商品上,顧客所能見到的只是清一色的英文標識,看不到國家衛生部的批文,偶爾出現的中文也在躲躲閃閃。 這是市場上涌現出來的深海魚油產品中頗具標志特征的一個。動輒一、二百元的售價在保健品貨架里或許算不得什么,但是它們有足夠的“優點”令人“感動”———因為含有“人體不具備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就能夠預防和治療很多種疾病。 作為眾多“哈深族”當中的一個,在外企工作的王雪(化名)女士早已為深海魚油的功能所“傾倒”,她是這類產品連續3年的消費者。她顯然對魚油的功能十分熟悉,以至能一字不差地對記者說出晦澀難懂的營養成分:EPA和DHA。 幾年來,城市消費群對這種“從國外舶來”(最近有媒體發現,在標注的生產地也找不到相應的來源)的保健品興趣日濃。在受訪的許多消費者中,他們深信:產自深海里無污染的魚,提煉出來的魚油對人體健康有無窮的魅力。王雪這樣的“魚油迷”甚至自信地認為,日本人經常吃魚而顯得聰明,而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吃挪威深海或阿拉斯加深海的魚油實現。 魚油是指富含EPA、DHA的魚體內的油脂。 EPA和DHA是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什么?不飽和脂肪酸又是什么呢? 脂肪酸是組成脂肪的重要成分,它的化學結構是以碳元素組成的長鏈主體。在化學分子式中,碳與碳之間的結構稱作“鍵”。而脂肪酸分子結構的顯著特點是碳與碳之間連接均為一個鍵。這也是它與不飽和脂肪酸劃分界限的標志———碳與碳之間為雙鍵連接的,屬于不飽和脂肪酸。 EPA的化學名為“二十碳五稀酸”,DHA的化學名則為“二十二碳六稀酸”。 “它們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分子結構極為接近。”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王光亞解釋說,“所有的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都可以自然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特別補充。但是人體內不具備合成不飽和脂肪酸的條件,應由食物供給,因此不飽和脂肪酸也被稱作必需脂肪酸。” 原本只是降脂和調節神經的功能,現在已被夸大得神乎其神。 由于“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即眾所周知的EPA和DHA”,深海魚油能夠“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疾病”,同時,能夠“補腦健腦以及提高視力,防止近視眼”,所以,“適用病癥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腦血管障礙、心肌梗死、動脈硬化、青光眼、白內障等”。 這是記者見到的眾多深海魚油產品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邏輯推理。 “說實話,那些宣傳資料,我平時看都不看。”王光亞對這些具有夸張色彩的做法感到不屑和無奈。 “魚油可以降脂,對老年人比較好;對神經細胞有好處,增強記憶,對兒童大腦發育比較好,但不是吃了就更聰明。”老專家平靜地說,“其他的功能多是炒作。” 借“深海”的名義,在消費者“知識真空”里兜售概念。 “普通魚體內含EPA、DHA數量極微,只有寒冷地區深海里的魚,如三文魚、沙丁魚等魚類的體內EPA、DHA含量極高,而且陸地其他動物體內幾乎不含EPA、DHA。因此選用深海魚來提煉EPA及DHA。” 強調“深海”的一個原因就是突出環境污染小的特點。 中科院動物所張春光研究員說:“與近海相比,深海的污染小得多,那里的魚就有一個很好的生長環境。” “深海魚和淺海魚,乃至淡水魚,它們的魚油構成都是一樣的。主要成分不外乎兩種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王光亞說:“不同的只是,深海魚油里兩種成分的含量,只不過比淺海里的、江河湖泊里的魚高那么一點點,但是單純就營養成分的性質來講,EPA、DHA都是一樣的。”因此,商家頻頻使用“深海”的字眼,就是以消費者缺乏此類相關知識,而故意誘導。 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卞華偉說得更為直白,深海魚油與普通的植物性食用油相當,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粟米油之類的植物油內都含有深海魚油所謂的營養物質,即不飽和脂肪酸。 卞華偉先生進一步強調,所謂EPA和DHA,其實是其中兩種不飽和脂肪酸的簡稱,縮寫成英文,看上去就顯得“像那么回事”。 吃魚油并非多多益善。 魚油并不是像很多商家宣傳的那樣,吃得越多越好,多吃反而有害。 王光亞說,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發生過氧化,魚油吃得太多,沒有節制,就會產生副作用。生活中,老年斑等就是過氧化的一種表現。 更為嚴重的是還有可能發生汞中毒。 3月19日,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簡稱FDA)和美國環保署聯合發出通知,根據美國科學家的多年監測和研究,海洋魚類含有大量的甲基汞。 汞是一種重金屬,人體內汞含量輕微超標對成人的危害雖然并不明顯,但卻能破壞兒童的神經系統。在這個角度上,專家建議兒童、孕婦應盡量少食用深海魚類和深海魚油。 記者從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宋文質教授那里了解到,海魚含汞的現象最早出現在70年代初的日本,在那里的漁民中曾暴發過一種怪病“水俁病”。 宋文質教授展示了這樣一個因果關系:日本化工廠不斷向海里排放含汞的廢水,海水里的汞被浮游生物消化后變成了有機汞,即甲基汞,小蝦把浮游生物吃掉后又將汞積累在自己的體內,然后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在這個食物鏈中,汞在不斷地聚集,等到了鯊魚等大魚的體內,其毒性比原來高出許多倍。 “浮游生物能夠使汞發生甲基化,也就是一個汞攜帶了兩個甲基,變成了甲基汞Hg(CH3)2 。”宋教授形象地比劃著,“甲基汞的一大特點就是能順利通過人體的腦血屏障,對人的神經中樞直接產生破壞。” 宋教授說,汞中毒的癥狀是走路不穩、瘋瘋癲癲。 但FDA的專家說,也沒有必要談魚色變,有些海魚還是可以適量食用的,像三文魚、蝦、吞拿魚等。他們建議,這類海產品每周的食用量應低于340克,其他海產品包括貝類、白吞拿等,每周攝取量不要多于170克。對此,宋教授非常贊同,他說,就像轉基因食品一樣,我們并不能找到恐懼它的理由。深海魚油沒那么神北京科技報: 童光來 2004年04月14日在深海魚油引領消費群體趨之若鶩的時候,營養學家對它那“被商家明顯渲染過的”、“理想狀態中的功能”表達了強烈不 滿。至于充斥其中的各種宣導符號,專家指出,它們涉嫌欺騙或誘導。 在北京某著名連鎖大藥房,一種“深海魚油”的廠家標注為:美國健康產品協會榮譽產品。在這宗貌似進口的商品上,顧客所能見到的只是清一色的英文標識,看不到國家衛生部的批文,偶爾出現的中文也在躲躲閃閃。 這是市場上涌現出來的深海魚油產品中頗具標志特征的一個。動輒一二百元的售價在保健品貨架里或許算不得什么,但是它們有足夠的“優點”令人“感動”———因為含有“人體不具備的不飽和脂肪酸”,它就能夠預防和治療很多種疾病。 作為眾多“哈深族”當中的一個,在外企工作的王雪(化名)女士早已為深海魚油的功能所“傾倒”,她是這類產品連續3年的消費者。她顯然對魚油的功能十分熟悉,以至能一字不差地對記者說出晦澀難懂的營養成分:EPA和DHA。 幾年來,城市消費群對這種“從國外舶來”(最近有媒體發現,在標注的生產地也找不到相應的來源)的保健品興趣日濃。在受訪的許多消費者中,他們深信:產自深海里無污染的魚,提煉出來的魚油對人體健康有無窮的魅力。王雪這樣的“魚油迷”甚至自信地認為,日本人經常吃魚而顯得聰明,而他們一樣能夠通過吃挪威深海或阿拉斯加深海的魚油實現。 魚油是指富含EPA、DHA的魚體內的油脂。 EPA和DHA是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酸是什么?不飽和脂肪酸又是什么呢? 脂肪酸是組成脂肪的重要成分,它的化學結構是以碳元素組成的長鏈主體。在化學分子式中,碳與碳之間的結構稱作“鍵”。而脂肪酸分子結構的顯著特點是碳與碳之間連接均為一個鍵。這也是它與不飽和脂肪酸劃分界限的標志———碳與碳之間為雙鍵連接的,屬于不飽和脂肪酸。 EPA的化學名為“二十碳五稀酸”,DHA的化學名則為“二十二碳六稀酸”。 “它們都是不飽和脂肪酸,分子結構極為接近。”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王光亞解釋說,“所有的飽和脂肪酸,在人體內都可以自然合成,不需要從食物中特別補充。但是人體內不具備合成不飽和脂肪酸的條件,應由食物供給,因此不飽和脂肪酸也被稱作必需脂肪酸。”原本只是降脂和調節神經的功能,現在已被夸大得神乎其神。 由于“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即眾所周知的EPA和DHA”,深海魚油能夠“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疾病”,同時,能夠“補腦健腦以及提高視力,防止近視眼”,所以,“適用病癥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腦血管障礙、心肌梗死、動脈硬化、青光眼、白內障等”。 這是記者見到的眾多深海魚油產品當中,具有共性特征的邏輯推理。 “說實話,那些宣傳資料,我平時看都不看。”王光亞對這些具有夸張色彩的做法感到不屑和無奈。 “魚油可以降脂,對老年人比較好;對神經細胞有好處,增強記憶,對兒童大腦發育比較好,但不是吃了就更聰明。”老專家平靜地說,“其他的功能多是炒作。” 借“深海”的名義,在消費者“知識真空”里兜售概念。 “普通魚體內含EPA、DHA數量極微,只有寒冷地區深海里的魚,如三文魚、沙丁魚等魚類的體內EPA、DHA含量極高,而且陸地其他動物體內幾乎不含EPA、DHA。因此選用深海魚來提煉EPA及DHA。” 強調“深海”的一個原因就是突出環境污染小的特點。 中科院動物所張春光研究員說:“與近海相比,深海的污染小得多,那里的魚就有一個很好的生長環境。” “深海魚和淺海魚,乃至淡水魚,它們的魚油構成都是一樣的。主要成分不外乎兩種不飽和脂肪酸EPA、DHA。”王光亞說:“不同的只是,深海魚油里兩種成分的含量,只不過比淺海里的、江河湖泊里的魚高那么一點點,但是單純就營養成分的性質來講,EPA、DHA都是一樣的。”因此,商家頻頻使用“深海”的字眼,就是以消費者缺乏此類相關知識,而故意誘導。 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卞華偉說得更為直白,深海魚油與普通的植物性食用油相當,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粟米油之類的植物油內都含有深海魚油所謂的營養物質,即不飽和脂肪酸。 卞華偉先生進一步強調,所謂EPA和DHA,其實是其中兩種不飽和脂肪酸的簡稱,縮寫成英文,看上去就顯得“像那么回事”。 吃魚油并非多多益善。 魚油并不是像很多商家宣傳的那樣,吃得越多越好,多吃反而有害。王光亞說,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發生過氧化,魚油吃得太多,沒有節制,就會產生副作用。生活中,老年斑等就是過氧化的一種表現。 更為嚴重的是還有可能發生汞中毒。 3月19日,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簡稱FDA)和美國環保署聯合發出通知,根據美國科學家的多年監測和研究,海洋魚類含有大量的甲基汞。 汞是一種重金屬,人體內汞含量輕微超標對成人的危害雖然并不明顯,但卻能破壞兒童的神經系統。在這個角度上,專家建議兒童、孕婦應盡量少食用深海魚類和深海魚油。 記者從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宋文質教授那里了解到,海魚含汞的現象最早出現在70年代初的日本,在那里的漁民中曾暴發過一種怪病“水俁病”。 宋文質教授展示了這樣一個因果關系:日本化工廠不斷向海里排放含汞的廢水,海水里的汞被浮游生物消化后變成了有機汞,即甲基汞,小蝦把浮游生物吃掉后又將汞積累在自己的體內,然后小魚吃小蝦、大魚吃小魚,在這個食物鏈中,汞在不斷地聚集,等到了鯊魚等大魚的體內,其毒性比原來高出許多倍。 “浮游生物能夠使汞發生甲基化,也就是一個汞攜帶了兩個甲基,變成了甲基汞Hg(CH3)2 。”宋教授形象地比劃著,“甲基汞的一大特點就是能順利通過人體的腦血屏障,對人的神經中樞直接產生破壞。” 宋教授說,汞中毒的癥狀是走路不穩、瘋瘋癲癲。 但FDA的專家說,也沒有必要談魚色變,有些海魚還是可以適量食用的,像三文魚、蝦、吞拿魚等。他們建議,這類海產品每周的食用量應低于340克,其他海產品包括貝類、白吞拿等,每周攝取量不要多于170克。對此,宋教授非常贊同,他說,就像轉基因食品一樣,我們并不能找到恐懼它的理由。欺瞞民眾藐視法律 “深海魚油”步入奔馳雀巢后塵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來自美國的“深海魚油”治療高血壓、心臟病、高膽固醇、老年癡呆癥、中風、血栓以及疲勞深信不疑,倍加推崇。然而近來,卻被人發現廠商玩文字游戲,用英文欺負中國人…… 越來越多的“洋貨”進入中國,這無疑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然而,“雙重標準”和拿中國人當“二等公民”的問題同時結伴而來。包括汽車、食品在內的許多進口商品都給了中國消費者這樣的難題。而專家認為,跨國公司敢于藐視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的法律。美國深海魚油說明書中外有別 近期,不少消費者反映,他們發現美國GMP 公司在中國銷售的原裝深海魚油的中說明書與在西方國家銷售的深海魚油的英文說明書內容有別,表示對美國GMP 公司這樣的行為氣憤至極,難以容忍。 “我在美國買過兩箱美國GMP 公司原裝深海魚油,今年春節我在北京又買了一箱同樣品牌的深海魚油,卻不經意地發現,中、英文說明書內容相差很大。”在北京南苑地區萬源路附近某藥店買了深海魚油的“海龜”許女士說,中文說明書簡直就是無中生有、神乎其神。 2月1日,千龍網記者對在北京市場上銷售的美國GMP 公司原裝深海魚油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美國GMP 公司原裝深海魚油的中文說明書較之英文說明書,多出了這么整整一段話:“具有幫助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功能,可以預防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緩和中風,減少動脈硬化和高血壓、降低血液黏度,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疲勞。老人服用本品可以減少患老年癡呆癥的可能性。”這段話是說明深海魚油有治病功能的。 2月2日上午11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流通規則管理處的王先生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深海魚油是保健食品,夸大療效宣傳我們會查它的。在聽完記者關于美國GMP公司生產的深海魚油的中文說明書具體內容的介紹后,王先生說:“確實是夸大宣傳,沒有藥品批號就不能這樣宣傳。”說明書差異難逃欺騙嫌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人們對于“神奇”的舶來品——深海魚油,逐漸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于在中國銷售的深海魚油中文說明書,人們認為至少有三大欺騙嫌疑。 不是藥品吹成藥品。2月2日上午,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秘書長胡圣榆先生明確地告訴千龍網記者,深海魚油是保健食品,不是藥品。GMP公司生產的深海魚油的中文說明書,擅自增加所謂減少動脈硬化和高血壓、降低血液黏度、預防心臟病等帶有藥品宣傳意味的說明,是違反相關法規的。同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廣告管理處的王先生也向千龍網記者表示,中文說明書把保健食品深海魚油吹噓成了藥品了。 “美國的藥品是由美國的藥品管理局批準的,不然不得上市。如中文說明書說的深海魚油有那么多的醫藥功能,這就是藥品了。在美國,既是藥品就必須要有美國藥品管理局批準。如果擅自銷售,首先在美國藥品管理局就要惹上官司。”陽光律師所陳律師還告訴千龍網記者,如果深海魚油這個產品標明是有治病功能的,這家公司是要取締和起訴的。因此,英文不寫所謂治病防病功能,中文卻大肆宣揚治病防病功能,“把中國人都當成二百五了”。 有意逃避法律責任。“美國GMP 公司非常熟悉美國的法律。在英文說明書的商標紙上預留了粘貼中文商標說明書的空間,這個預留空間正好粘貼中文的商標。在美國勞動力如此昂貴的情況下,這樣反復粘貼說明書,只能說明這是有蓄謀、有針對性的商業詐騙。”一位叫列兵的網友顯然是個內行,他在華夏戰略論壇上評論說,“中英文說明書不用同一張紙,是因為從面上可以表明中文說明書和英文商標沒有必然的關系,所以它可以抵賴是中國人自己貼上去的。騙中國人的錢,又要使中國人沒有辦法,這是奸詐老外的詭計。” 言語文字誤導引誘。在中文說明書里還多出了三個字:遵醫囑。這簡單的三個字進一步把人誤導到“這是藥品”的框框里。記者還發現,在中文說明書不光多了一些“治病”的說明,也少了一些是用什么魚制作的魚油等的說明。英文里寫得非常清楚“Pure Salmon fish oil”——純的三文魚油。“如果中國人知道所謂的深海魚油就是三文魚的油,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寧愿去買廉價的三文魚,而不會去買高價的深海魚油。”在東直門一家外企工作的瞿麗婉小姐說,她節前也剛買了一箱美國GMP 公司生產的深海魚油,現在忒后悔,她表示,中文說明書還“故意”漏了一句話:daily value not established,即每日劑量沒有規定……中國人等于“二等公民”? 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越來越多的“洋貨”進入中國,這無疑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然而,“雙重標準”和拿中國人當“二等公民”的問題同時結伴而來。包括汽車、食品在內的許多進口商品都給了中國消費者這樣的難題。 奔馳汽車在國際上常有“召回”之舉,將其有質量問題的奔馳車“召回”。而面對中國消費者的公憤,奔馳公司始終堅持認為自己的產品沒有質量問題。在中國,9年之中對奔馳轎車的10次大投訴,奔馳公司均不買帳…… 雀巢公司出口到歐洲的產品承諾不含轉基因成分或在包裝上標明,而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卻既無承諾也不標明……眾所周知,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害,國際上一直沒有定論,因此,凡是轉基因食品,就一定要在包裝上特別注明。 中國農業部于去年3月規定:所有食品如果含有轉基因成分,必須進行“卷標”。但是,對歐美市場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的全球最大食品商之一的雀巢公司,在中國銷售含有轉基因成分的產品卻沒有任何說明。 2月1日下午,千龍網記者在北京首航國力、物美等超市看到,貨架上雀巢商品很多,以零食和兒童食品為主,包括奶粉、巧克力、咖啡等,被中國消費者投訴得較多的“雀巢巧伴伴”等商品也在其中。記者特意察看了一些兒童用奶粉和“雀巢巧伴伴”等商品的外包裝,確實沒有發現關于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說明或標識。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的時間,已有數萬名中國內地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表達了對雀巢公司行為的憤慨和不滿,甚至有部分消費者要求退貨。人們紛紛表示,雀巢要么遵守中國的法律,老老實實地“卷標”,還中國消費者一個知情權及選擇權,要么就向中國消費者承諾不使用轉基因原料。受到藐視的更是中國法律 2月2日上午10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廣告管理處的王先生在接受千龍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保健食品的廣告比藥品廣告還要濫。深海魚油1993年、1994年就有了,原來由衛生部管理,去年9月份管理權交到國家藥監局,但涉及藥品、食品廣告的鑒別和查處又由工商局管理。“目前對如何管理外國進口保健食品宣傳藥效的情況這一塊還沒協調和溝通好,還比較亂。” 王先生說,這很容易被鉆空子。 “與西方法治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的包括消法、產品質量法、民法在內的法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還存在很多不足,如對產品質量侵權行為的制裁力度較小、賠償標準過低、缺乏對潛在危險進行責任追究的機制等。”中央財經大學法律系副主任李軒認為,跨國公司敢于藐視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中國的法律。如果中國的立法就產品質量規范及相關賠償問題,作了與國外同樣的非常有利于消費者的規定,那么它們是絕對不敢忽視中國消費者的。 此外,我國還缺乏有關懲罰性賠償的立法,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也還在探索之中,這都會讓外國一些不守規則的公司鉆空子。李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立法界、司法界、輿論界應該重視這些問題,以類似事件為鑒,積極推動我國立法的進程,加強對包括消費者和其他弱勢群體利益的在內的公民權利的保護,這才是最重要的。。
熱心網友
有好處,一是,可以補腦、參與腦部代謝營養補充。二是,有益心于血管系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