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理的 時間感覺總是不夠用 也許是時間分配不對吧 請教如何合理的分配時間 還有學習方法是什么???成績總不見提高...開學就高二了
熱心網友
【高徐嬌】 數理化方面,記憶比較少,理解多。對數理化,我穩扎穩打,重在理解,不死記硬背。上這些課時,我一貫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對每道例題、習題都用心理解,同時記錄下來。存在疑問的地方作上標記,下課后向老師及時請教。一些零瑣的知識點亦不放過,隨手記于筆記上。每一科都配有專門的筆記本,做筆記是我有益的學習習慣。每學一章,都認真做好筆記。課本看了一遍又一遍,常常能說出某個知識點在哪一頁。課本是基礎,是知識的源泉,一切復雜題目由其變換而來,因此熟習課本是非常必要的。看一兩本同步輔導書,做一定數量的習題。然后結合老師講的例題和我做的習題,仔細歸納。想想:這章有哪些題型,每類題的相關題有哪些變化,本章的重點、難點是哪些,重點掌握的內容是什么……。開始學習新的一章時,暫時放下前一章,全力學好這一章。這樣,我一章一章地打好基礎。每隔一段時間,老師就要測驗一次。這時,我就把以前的知識系統地復習一遍,然后考試,成績都很好。我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學習每一章。 可能有的學生也采用類似的方法,但是效果不佳。那不是因為你不聰明,而是陷入了誤區,打"題海戰"。對每章,你做很多題。今天看這本參考書,明天看那本參考書。到頭來。題做得太多,自己也被弄糊涂了。題目是千變萬化的,但"萬變不離其宗",雖多,其"宗"卻是相同的。做題之后,應及時歸納總結解題的方法。一味的做題,不但事倍功半,時間也不允許。而且,輔導書也要精,而不要多。 對于語文和英語,我更注重記憶,和人交流。語文、英語一定要多讀、多寫、多背。英語單詞我是熟記不忘,課文則多讀不厭,至于語法,應當條條反復記憶,才會爛熟于胸。 學習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時間,需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的精神。日積月累,才會擁有知識。不急不躁,穩扎穩打。 評:高徐嬌所介紹的學習方法,無論文理科,都注重平常的積累,因此奉勸大家抓緊高一、高二的時間。頭兩年的穩扎穩打固然重要,但高一、高二不具有決定性意義,即便基礎不夠牢靠,高三也切莫慌亂,還是要"不急不躁,穩扎穩打",時間還來得及,只要提高效率、充滿自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是如此。不知你注意過沒有,語文和英語的某些地方是相同的,但有些地方卻不同,英語更注重對語法知識、詞匯用法的掌握,而語文的要求更高一些,要求能把握住文中流動的思想,但也需要了解詞法、句法、語法,這就要求學習它們都需要看語法書,而且學語文還需要多讀書,提高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化學則比較散,總體上說需要先把書內的東西記住,如反應方程式,實驗的操作及現象,物質的性質等,然后再做題。物理、數學則要求學生對老師所講習題中的思路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難度更大一些,這就注定,一是要多做題,二是做完題后要勤于總結,看看還能有什么收獲。各門課中共有的方法,就是得到新知識、新方法、新技巧后,要與已知的知識、方法、技巧作一個比較,以清楚各自的特點,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總之,學習方法正確了,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學習方法的總原則大致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高中生活緊張而繁忙,高三生活更是如此,高三時,我每天于5:50-6:00之間起床,十五分鐘到達學校后參加學校的晨練,然后早讀至7:10后吃飯,7:40至8:10又是一節早讀。通常這兩節課一節用來讀英語,一節用來閱讀語文書及相關的課外書,如《古文觀止》等。我覺得朗讀英語對培養語感有幫助,而語感對英語答題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大多數選擇性題目僅憑語感就能在讀題的時候知道該填哪個詞而不必看選擇。而語文,多閱讀一些課外書,如《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以及文學名著或是《小小說》、《青年文摘》等,一方面加強文學修養,可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既可在考試時得益,又充實人的一生。另一方面,多看些好文章,一些反映時代脈膊跳動的文章,可以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從大的說,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將使人的一生充實;小的來說,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可以使你有深邃的觀點,多維的視角,這對于議論文的寫作是大有作用的。【劉 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是如此。不知你注意過沒有,語文和英語的某些地方是相同的,但有些地方卻不同,英語更注重對語法知識、詞匯用法的掌握,而語文的要求更高一些,要求能把握住文中流動的思想,但也需要了解詞法、句法、語法,這就要求學習它們都需要看語法書,而且學語文還需要多讀書,提高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化學則比較散,總體上說需要先把書內的東西記住,如反應方程式,實驗的操作及現象,物質的性質等,然后再做題。物理、數學則要求學生對老師所講習題中的思路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難度更大一些,這就注定,一是要多做題,二是做完題后要勤于總結,看看還能有什么收獲。各門課中共有的方法,就是得到新知識、新方法、新技巧后,要與已知的知識、方法、技巧作一個比較,以清楚各自的特點,運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總之,學習方法正確了,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學習方法的總原則大致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高中生活緊張而繁忙,高三生活更是如此,高三時,我每天于5:50-6:00之間起床,十五分鐘到達學校后參加學校的晨練,然后早讀至7:10后吃飯,7:40至8:10又是一節早讀。通常這兩節課一節用來讀英語,一節用來閱讀語文書及相關的課外書,如《古文觀止》等。我覺得朗讀英語對培養語感有幫助,而語感對英語答題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大多數選擇性題目僅憑語感就能在讀題的時候知道該填哪個詞而不必看選擇。而語文,多閱讀一些課外書,如《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以及文學名著或是《小小說》、《青年文摘》等,一方面加強文學修養,可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識,既可在考試時得益,又充實人的一生。另一方面,多看些好文章,一些反映時代脈膊跳動的文章,可以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從大的說,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將使人的一生充實;小的來說,把握時代的主旋律可以使你有深邃的觀點,多維的視角,這對于議論文的寫作是大有作用的。 【申 躍】 在復習功課期間,我一天的作息時間表是這樣的: 上午: 6:00- 7:00 起床、晨跑、洗漱 7:00- 9:00 復習文科 9:00- 9:30 放松休息 9:30-11:30 復習理科 中午: 11:30-13:30 午飯、午睡 下午: 13:30-15:30 復習文科 15:30-16:00 放松休息 16:00-18:00 復習理科 晚間: 19:00-21:00 復習文科(或理科) 21:00-21:30 休息放松 21:30-22:30 整理總結當天的復習內容 在這個時間表中,大家可以看到:復習功課時要盡量做到"文理交換"。這是因為文科與理科的復習工作,要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這樣相互更替、輪流興奮,既可達到大腦的最高利用率,又可以使大腦不易勞累,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好方法。高三階段,我始終如一地利用這個時間表,使自己的總成績在年級里始終名列前茅。 另外,我強調一下外語的復習。外語考試中單詞是最基本的考點,而單詞往往數目很多,且容易遺忘,必須經常性的、反復地強化記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時間,我的經驗是利用空閑的小塊時間來背單詞,最好是將生疏單詞抄在小卡片上,放在床頭和口袋里,隨時翻看、背誦,大家不妨試試看。另外告訴你一點:早晨和晚上的記憶力是一天中的高峰期。 評:申躍同學所提倡的"文理交換"復習法,不僅要注意"文理輪流",而且必須注意適當分配時間,例如理科較強的同學,可以適當增加文科的復習時間;文科較強的同學,可以適當增加理科的復習時間。另外,還要充分結合自己的"生物周期",例如選擇晚間等頭腦較為清醒、適合邏輯思維的大塊時間來復習理科,選擇清晨、午后以及其他零星時間來復習文科等等。 【湯 宏】 學習是比較繁重的腦力勞動,因此,只有進行合理安排,訂好計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學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得又輕松又好。首先,連續學習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以1~2小時為好。其次各門功課要交插著進行,連續突擊一門容易疲勞。再者要合理安排各門功課時間,抓住重點、弱點。 下面舉個例子:將參加期末考試,考數、理、化、語、外、歷史、地理,還有兩周時間。首先是早上的復習,雖然時間短,但記憶力好,抽10~20分鐘背英語單詞,時間有富余的話還可背背語文,如課文、古文、詩詞等。其次是復習階段作業不多,爭取在校內完成。最后便是晚上的復習,假設從晚6:30-10:00,三個半小時。可分三個階段,每階段一小時,中間休息15分鐘。第一階段(晚6:30-7:30)可背背語文,做語文練習或做英語練習,可分為兩小段,第一小段復習語文,因語文除一些基本知識外,需背誦的也較多,可適當長一點時間;第二小段復習英語,主要做語法練習和閱讀練習,單詞主要靠平時。第二階段(晚7:45-8:45)復習數,理、化,由于其基本功主要在平時,復習階段主要是背背公式,做練習鞏固鞏固。其中,化學要記憶的東西多,但不必死背,可通過做練習及相互聯系來記憶。此階段以一個晚上復習一門為宜,當然要重點復習自己的弱項。第三階段(晚9:00-10:00)復習歷史、地理,這兩門主要靠死背,因睡前一小時記憶力好,故安排在最后。這個階段也是一個晚上復習一門為好。 以上意見僅供大家參考。 【王 海】 合理利用時間,就要掌握人腦的工作規律。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天中大腦運作的三個黃金時間是:上午九點至十一點,下午五點至七點,晚上八點至九點。因此要抓緊這幾段時間。而且,一般來說,早晨的時候大腦最清醒、理性思維最強,適合于學習理科。下午和晚上則記憶力較好,適合復習文科。尤其是睡覺前,如果復習的最后一科是文科,將有利于排除記憶的后繼干擾,而記憶效果特佳。另外,數學、物理、化學中抽象思維很多,在學習這些課程時,不宜持續過久的時間,以一小時為宜;而在閱讀文學作品等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書籍時,可適當地延長自修時間。 學習中要講究方法,不能一味死學。比如學習化學要注意多聯想、多類比;學習物理則應學會抓住關鍵,多思考一下解題思路;背誦英語單詞可以分組記憶等等。自己要注意積累經驗,同時學習有自己的方法,不能盲目跟著別人學,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 評:正如王海同學所言,"不能盲目跟著別人學"。所以,清晨、上午、下午、晚上等若干時間如何分配,并無一定之規。例如在清晨和午后還未擺脫困意的同學,在這兩個時間段學習理科就不合適,而學習文科往往效果不錯;還有很多人晚間的邏輯思維能力最為活躍,用來學習文科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希望大家先了解自己的"生物鐘"特點,再對自己的學習時間段進行合理分配。 【周 晉】 我來談談記憶規律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記憶"也不例外,也有其客觀規律。因此,要提高自己的記憶能力,就不能不了解、遵循乃至駕馭記憶的客觀規律。那么,記憶有哪些客觀規律呢? 一、記憶轉化律 這是指記憶活動內部,各種記憶之間、記憶的各個階段之間,都是密切聯系、互相轉化的。它包括無意識的記憶和有意識記憶的密切聯系和互相轉化,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的密切聯系和互相轉化,記憶的基本過程(識記和保持)及其表面形式(再次和回憶)的密切聯系和互相依存,長時記憶、短時記憶與反向記憶的密切聯系和逐級發展,等等。 二、記憶的時間律 在記憶活動中,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記憶的效果總是和時間條件構成各種復雜的關系,它包括遺忘的過程先快后慢,遺忘的程序與時間間隔的關系,分散學習與集中學習,復習時間的配合,等等方面。 三、記憶數量律 記憶活動與材料的數量、學習的次數有一定的依賴關系。一般說來,材料的數量越多,則記憶越難,越慢;反之,材料的數量越少,則記憶越快。還有,學習的次數越多,則記憶的越好,越鞏固;反之,學習的次數越少,則記憶得越差,越不鞏固。它包括識記對材料數量的依存關系,過量學習及其限度,全部學習和部分學習的關系等等。 四、記憶干涉律 這條規律有正干涉和負干涉兩種。凡兩種記憶活動互相促進、發生積極作用的稱正干涉,如學習遷移便是。凡兩種記憶互相妨礙、發生消極作用的稱負干涉。 五、記憶強化律 在記憶活動中,如果能經常得到強化(即重復或復習),就會使記憶鞏固;反之,如果不能得到強化,就會使記憶消失。所以有人稱"強化律"為"復習律",凡是一切有關復習的條件和方式,都應當包括在這條規律之內。 評:顯然,文科需要記憶的內容,遠遠多于理科。周晉同學所總結的記憶規律,的確有著很強的科學性,只是略微"抽象"了一些。我在這里不妨說明一下:一、在記憶中加入相關聯想,可促進記憶。例如孤立記憶英語單詞的效果,不如把這個單詞放到一個常用句子中去,連同句子一起記憶。二、遺忘的過程是先快后慢,這就要求及時復習,在即將遺忘之際加深記憶,這比"忘了再記"的效果要好得多。三、對于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采取"多次通讀"的方式,其記憶效果遠遠強于浪費時間的"一次性死記硬背",而且還節省時間。四、為避免記憶干涉現象,歷史、地理、政治等強調記憶的科目,不宜交叉復習,提倡"文理交叉復習"。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記憶規律,例如有的人"記得快忘得也快",不妨采用"多次短時記憶"的方法,有的人"記得慢忘得也慢",就可以適當減少重復記憶的次數,而延長每一次突擊記憶的時間。 【總結】 文科與理科的學習方法顯然是存在區別的。大多數同學認為:"文科靠死背,理科靠題海。"而且大多數同學都是這樣做的,其中包括很多成績很好的學生。 其實,近十多年來的文科高考題目,證明單純依靠"死記硬背" 已經無法取得高分數了。例如基礎科目英語、語文的題目越來越活,文科的歷史、地理等也不再是將課本"倒背如流"即可高枕無憂。這表明文科學習的深度、廣度、難度都在加大,運用"傳統"的突擊復習法來學習文科,顯然太過時了,而平時的廣泛涉獵、認真積累越來越顯得重要。當然,學習文科還是"不能不背",記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文科學習方法之一。因此我們在強調"平時積累"的同時,依然告訴大家一些科學記憶的方法。 理科的學習,盲目地依靠"題海"往往事倍功半。其實理科的學習重在理解,"預習、課堂、復習、作業、總結"這幾個重要環節,是對理科學習方法的高度概括。從表面上看,理科似乎比文科更注重平時的積累,但實際上應當反過來。這是因為,大量投入學習時間對于文科學習十分重要,而投入時間的多少并不是學好理科的關鍵。關于理科的學習,也是本光碟的重點所在。 大家可以結合"怎樣提高學習效率"和"融會貫通、關于學習的各個環節"等問題,進一步認識理科與文科在學習方法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