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詩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種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只是現在兔爺兒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餅,是楊貴妃中秋吃月餅的時候看到月亮,心血來潮地說就把它叫做月餅吧,便討好一般把月餅的冠名權歸于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于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地大行其市,并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征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到了民國,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謝,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于是,水到渠成一般,傳到我們這一代,到了中秋便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僅僅成為了一種慣性而機械的存在,而忘記了月餅中曾經寄托著我們民族對自然之神的向往。我們如今只是把月餅當成了一種吃品和禮品,如此實用主義地對待它,我們是否悲慘地失去了祖先的那種純真而美好的想像力和對大地自然的那種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系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這是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節日是與農業的節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有節日里吃食,都是對大地的一種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如此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簡單,在原始的農業社會,蔗糖和蜂蜜出現之前,甜曾經是人們一種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為是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是和美連在一起的最好的一個詞匯。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是最高貴的一種體現。因此,月餅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苦辣的民族長期以來對生活特別是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的一種最由衷的向往和禮贊。 清《燕京歲時記》中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而且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癥聯系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參餡,花臉一樣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征合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煉就老君爐里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于是,也就自然敢于把大眾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比或價值連城的月餅,都不是新聞,今年居然花樣翻出做成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一把。時代變遷了,民族傳統中民俗的東西就一定也要變沒有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那樣濃重不可和奢侈豪華不可嗎?每當看到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被當時的人們嘆為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中秋節,我們為什么非要吃月餅?看來,這個問題還是值得問問我們自己的。
熱心網友
傳統.
熱心網友
月餅起源 中秋節為何吃月餅?月餅始于古代面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帶已有記念殷周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一種簡單的面皮包糖醬餡心圓餅。 至漢朝張騫自西域帶回核桃、芝麻與花生的種子后,市面上出現了新餡心高質量的“胡餅”、“麻餅”與“花生餅”。 唐時,欽賜進士登第御宴的宮廷點心為“紅菱餅”。 一直到明代始有明確的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這也跟人們相傳元末時朱元璋(另一說法為其軍師劉伯溫)利用民間中秋互送和必食月餅的習俗,包字條于餅餡中,秘密通知大家統一起義行動的時間,一舉滅元建明,從此月餅更被賦上了民族抗爭精神的化身意義。 團圓之意 至于月餅何以能寓團圓之意。蘇東坡絕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已經道出了人們中秋吃月餅盼團圓的愿望。古往今來普天之下,中華游子莫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是炎黃子孫,不論離國多遠、離鄉多久,一到中秋就會想起月餅,眷念親人。 月餅的創新與復古 月餅成為中秋節日的食品后,品種不斷創新,如最近本地某購物中心推出“月餅山”的噱頭,這習俗在清代已有,清代乾清宮供月御案的“月餅山”高達十數層,墊底巨餅直徑數十尺重二十余斤而山頂小餅僅二寸大,三兩重。皇帝拜月餅祈豐年后,把精巧別致的“迷你”小餅賞予寵妃,捧酥香軟糯的“敖爾合”滿語即“奶子”月餅敬奉太后,將墊底大餅切開分賜眾王公大臣、妃嬪公主、福晉命婦,每人一份。。
熱心網友
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的來源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一說始于宋朝。在北宋時的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每逢中秋之夜,人們均登高樓、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時開始進行祭月活動,所用供品有月餅、瓜果、雞冠花之類,但以月餅為主。宋代詩人蘇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那時的月餅與現在的月餅已很相似了。今天,我們在中秋節吃月餅,不僅為了慶祝豐收,而且也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