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網友

 鄭人游于鄉校(1),以論執政(2)。然明謂子產曰(3):"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4),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5),不聞作威以防怨(6)。豈不遽止(7)?然猶防川(8):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9),不如吾聞而藥之也(10)。"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實 不才(12)。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13)?"   仲尼聞是語也(14),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注釋:(1)鄉校,古時鄉間的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2)執政,政事。(3)然明,鄭國大夫鬷(zōng)蔑,然明是他的字。(4)朝夕,早晚,偏"晚"。退,勞作完畢后回來。游,交往,交際。(5)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6)作威,擺出威風。(7)遽(jù),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同"導",疏通,引導。(10)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11)信,確實,的確。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13)二三,這些,這幾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當時只有十歲,這話是后來加上的。 是,認為對。             翻譯: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么毀掉?人們傍晚干完活兒回來到這里聚一下,議論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他們是我們的老師。為什么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后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于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后肯定地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 我是不相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