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覺得吃飯不是很好.所以請給予建議秋季如何合理安排飲食,如何防止干燥,防止上火及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等等.

熱心網友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種不同的味道,并且認識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五味歸五臟之說。  《內經》載:“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這是根據食物對人體生理上,病理上所發生的影響而作出的歸納。因此利用五味之偏,以調正臟腑之間的偏性,是有科學道理的。  四季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因證、因人、因地、因時施膳是保證科學進膳的根本。  秋天,氣候涼爽,這時五臟屬肺,食物的五味中辛味散肺氣之郁,應當“平補”。可食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后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核桃補腎養血、潤肺潤肌,防治神經衰弱和腰腿痛。  秋三月氣候干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服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從中吸取營養,輸布全身,保持旺盛活力,減少疾病,推遲衰老。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干、牛肉湯、蝦仁等。秋季中如何養生--飲食篇 秋天已經來了,冬天離我們不遠了。。。。(呵呵)秋天的多彩色和各種果實,都是令我們期待的!在心情之余,別忘了關注我們的身體,因為我們身體的生理活動也是順因自然的陰陽之變化的!秋天,我們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從飲食、起居、精神、運動等各方面來“養護”!我們先從吃方面講:秋屬肺金,主收。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秋季飲食以酸、潤為主,要盡可能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一些酸味甘潤的果蔬。因為秋燥,很多人就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秘結,皮膚干燥甚至皸裂等。秋燥還容易傷肺,引起呼吸道感染。此時養生,要注意:1、充足的水分不能少,一天飲水量不能少于2斤。飲料應該以滋陰、去火的為主,如菊花茶、銀花露、枸杞等清肝明目,降壓去火的東西。2、飲食上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秋梨、藕、鴨肉、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3、夏季過后,暑氣消退,人們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種豐盛,此時不宜過多進補,以免“飲食自信,腸胃及傷”。此時最好能多吃些梨,生吃能清火,熟吃能滋陰。有條件的不妨吃些秋梨膏、養陰清肺膏等滋陰潤肺的中成藥。蜂產品:蜂蜜、蜂花粉、蜂王漿等有益無害,但要適量。 秋季中的養生之道--防護篇 秋季是腸炎、痢疾、乙型腦炎等病的多發季節。要做好預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蠅,注意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時接種乙腦疫苗。    秋季燥邪易傷人,除適當補充一些維生素外,對于確有陰傷之象,表現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對于緩解秋燥有良效。夏秋之交應防病   立秋之后,天氣由熱轉涼,是發病較多的時節,那幺夏秋之交應預防哪些疾病的發生呢?    1.感冒:由于秋季氣候忽熱忽涼,是傷風感冒的多發季節。因此,要遵循“耐寒鍛煉從初秋開始”的規律,注意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已感冒者可用連根蔥燒豆腐吃,效果極佳。    2.氣管炎:秋季是慢性氣管炎的高發期,它對氣候的變化較敏感,且適應性差,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發病,因此要針對氣管炎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積極配合治療。秋季草枯葉落,空氣中過敏物較多,這也是誘發氣管炎的病因之一。故應避免與過敏因素接觸。另外良好情緒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要改善居室環境,空氣要流通新鮮,沒有煙塵污染。    3.胃病復發:每到秋季,人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自身的抵抗力和對氣候適應性下降所致。此外,由于氣候轉涼,人們的食欲隨之旺盛,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導致胃病的復發。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    4.關節炎:時入秋季,一方面暑濕蒸騰,另一方面又寒意襲人,極易發生外寒內濕的關節痛癥。因此患者應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觸冷水或用冷水洗澡,有關節炎癥病史者,可選食豬蹄燉海風藤、木瓜雞蛋酒,可祛風通絡、化濕止痛,還可用當歸、雞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湯藥浴,對防止關節痛發作有積極治療作用。    5.秋雨病:秋天下雨,氣壓低,濕度大,可對人的血壓、血沉、尿量等產生影響,使有些人出現沮喪、抑郁情緒。濕度大的天氣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會大大增加人體患傷寒、痢疾、各種消化系統及皮膚病的機會。克服秋雨天氣對人的影響,一是加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二是根據天氣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6.皮膚感染:秋季,皮膚易被病源寄生蟲和蚊蟲叮咬,出現紅腫且奇癢,搔抓后可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瘡(疹)等。所以,被蚊蟲叮咬之后切不可抓搔,可涂抹風油精、清涼油消腫止癢。    7.肺炎秋燥癥:入秋時節,因濕度降低而出現秋燥。而秋燥對人體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應積極加強鍛煉,增強肺功能,預防肺炎的發生。飲食方面調養也是一種積極的因素,應少吃辛辣食物,多吃養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蘿卜等,以增強肺部的水分。 。

熱心網友

秋補

熱心網友

秋天防止上火的食物及藥物深秋天氣干燥,口干舌噪易感冒,經常氣郁上火煩躁不安者,可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上焦有火(上焦指心肺部位),癥見口干、舌爛、唇裂、目赤、耳鳴,甚則微咳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部位),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噯腐吞酸,呃氣上逆,脘腹脹滿,飲食少進。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腎、膀胱、大小腸部位),表現為大便干,小便少且黃赤,混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多,甚至帶黃。  從食療保健角度來看,總的原則是,平時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甚至戒煙酒;少食過于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濁。  如有輕微上火現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柿餅霜類的食品。  腸胃系統有火者,可以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加腸蠕動。如果大便干燥時,可以每日飲蜂蜜50~100克。身體比較健壯的人,可以吃檳榔片,以助消化。  癥狀明顯者,可區分情況服用下列藥物:中焦有火,可以服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各炒焦)、焦四仙(焦三仙再加焦檳榔),也可以服雞內金、五香檳榔糖(檳榔為主要成分加上砂仁、豆蔻等消食行氣的藥制成),下焦有火,可以服中成藥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等。也可以吃單味藥生槐花、生地榆等。秋天,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干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百合: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和潤燥止咳的作用。山藥:其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不論男女老幼、有病無病、體健體弱,都適合食用。白扁豆: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湯服,可化暑濕、健脾胃、增食欲。藕:生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開胃益血。故有“暑天宜生藕,秋涼宜熟藕,生食宜鮮嫩,熟食宜壯老”的說法。黃鱔:入秋食鱔,不但補身,對人體血糖還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燒鱔段、清燉、炒鱔絲、黃鱔粥等均可。栗子:有健脾養胃、補腎強骨的作用。胡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又能益氣養血、潤燥潤腸。花生:深秋后花生成熟,用鮮花生仁或研末沖湯服或水煮煎服,不宜炒吃。紅棗:秋食紅棗,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清補食品,如能與銀耳、百合、山藥共同煨食,效果更好。此外,秋季還適合食用梨、荸薺、胡蘿卜、薺菜、平菇、海帶、番茄、兔肉,進補則適宜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子、何首烏等。。

熱心網友

中醫養生講究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從飲食、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調養、健身和防病,從而達到養生和益壽延年的目的。 秋季是從立秋至立冬,歷時三個月。秋季的氣候特點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秋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健脾補肝為主。 秋燥為其特點。因此,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飲食上要盡可能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飲食應“少辛多酸”,肺主辛味,肝主酸味,辛味能勝酸,故秋季要減辛以平肺氣,增酸以助肝氣,以防肺氣太過勝肝,使肝氣郁結。可多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薺、葡萄、蘿卜、梨、柿、蓮子、百合、甘蔗、菠蘿、香蕉、銀耳、乳品等柔潤食物,也可食用人參、沙參、麥冬、川貝、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等益氣滋陰、宣肺化痰作用的藥膳。 燥是秋季的主氣,肺易被燥氣所傷,進補時則應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以達養陰潤肺的目的。補肺潤燥,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補充人體的水分,以防止品唇開裂等氣候干燥對人所產生的直接傷害;另一方面,通過這些食物或藥物補養肺陰,防止因機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氣影響,產生疾病。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既是補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養生抗衰的重要內容。總之,秋季進補要甘潤溫養,既不可過熱,又不能太涼,要以不傷陽不耗陰為度。食物進補取材方便,雖有四氣五味之分,但畢竟作用力相對較弱,食用時只要對癥選用,不僅效果較為明顯,一般也不會出現什么不適。 在秋季,進食宜溫,少食寒涼之物,以保護胃氣。如過食寒涼或生冷食物、不潔瓜果,會導致濕熱內蘊,毒滯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另外,秋天進食宜簡單清淡,不宜繁雜豐盛,因人體陽氣漸弱,胃氣亦弱,每餐吃品種繁多、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導致胃病。 。